企業出海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

1 評論 778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業出海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也日益凸顯。本文通過一個企業家的真實經歷,深入探討了企業在跨越文化差異時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前些天和一位企業家朋友聊天,提起出海,他苦笑說“我差點淹死?!?/p>

半年前,他把業務重心轉向海外,越南胡志明是第一站。

采購生產設備、招聘本地員工、復制國內原有的管理體系,一切都很順利。

沒想兩個月后,50名員工集體辭職了!

無論工資給多高,餅畫得多好,人家就是不愿意被中國人管,什么打卡考勤,什么KPI、OKR,統統無感。不爭朝夕,但享受生活,你說咋辦?

痛定思痛后,他把管理層換成當地人,放慢節奏,逐漸開始走上正軌。

他總結說“出海最重要的還是了解本地文化,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真是太難了,需要從國家的歷史、人文、宗教、習俗去深入….”

我當時并沒有太深的感受,最近讀到《跨文化溝通力》,突然就明白了這位企業家的意味深長。面對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單向輸出必然要碰一鼻子灰,要跨越鴻溝,第一步需要理解與尊重。

作者Dr. Erin Meyer是一位杰出的跨國文化溝通專家,她從溝通、評價、說服、領導力、決策、信任、反對、時間管理8個維度來說明世界上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

(圖片來自 Readingraphics,僅列出了中美德日作為代表)。

我簡單列舉其中幾個印象深刻的點(圖片作者?eljko Obrenovi? )

1. 中國、日本、阿聯酋等國家,人際交流講究“弦外之意”、“不言而喻”,不把話說得太明白。美國人、德國人說話簡單直接,力求每個人都能聽懂。

確實,當中國人遇到老美說得太明白甚至還要白底黑字發郵件確認時,就會暗想“你當我傻?還是你真傻?”。而美國人會認為老中老是藏著掖著,不把話說明白。

2. 在美國、瑞士等國家“生意就是生意”,在中國、巴西等國家,“生意就是做人”。

比如美國人、德國人、澳大利亞人憑借成就、技能、可靠性產生的認知信任;而在東亞,不管是在中國、日本、泰國、韓國,和客戶及合作伙伴一起好好喝上一杯,都是建立信任的通用步驟。

3. 職場中“對事不對人”在中國就是行不通,但是在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美國等,“公事公辦”天經地義。

在東亞,特別是中國、日本、印尼、泰國,對上司、同事、客戶盡顯禮儀和尊重,不發生爭執最好,發生了爭執就是對人不信任、不禮貌了。

4. 在說服上,中國和美國難得的同步,抓重點,講案例。而在西班牙、德國、需要先把概念、框架、背景講清楚,再說觀點。

5. 中國人對時間很靈活,允許臨時發生,因此對德國、美國人干啥都要郵件預約匪夷所思。

而在其他國家人心目中,靈活代表決策魯莽、混亂。而在中國人眼中嚴格按照時間來,則顯得非??贪?、節奏太慢…

是不是蠻有意思?

即便不是客戶、員工,外國同事、朋友之間也會有這些差異,也許還不止8種。

而這些差異背后,正是宗教、歷史、傳統習慣等不同。當然,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每代人不一樣,每個人也不一樣…

誰也不能自以為對別人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可以斷定他/她的想法或行為。

而中企出海,跨文化管理是海外戰略成敗的關鍵。

如何跨越文化鴻溝?我也簡單說說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對“西方”方法論祛魅

過去20年間,全球重心正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英美就等于西方,大家學習的管理經驗都是來自這兩個國家,特別是美國。

但是世界那么大,即便是位于西歐的法國、荷蘭、瑞士、德國也和英美文化不同,現在亞洲、拉美、非洲也正在快速發展,話語權越來越大。

那么,基于理性、任務為導向的方式來做生意,是否適合?過去的(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的)管理、營銷等理論,是不是就不能照搬了?

我認為,是的。

比如在中國,強調產品特點也許就是不如喚起情感共鳴來得有效;師徒制也許更適合某些企業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營銷就是需要運營而不是品牌…

跳出框框再去思考這些問題,也許就有了創新的想法。

二、本地化運營-尊重當地的文化

前面提到的每個國家文化不同,甚至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也不同。要想雇傭當地的員工,為當地客戶服務,必須要學一學跨文化的理論,深入當地了解,在合適的時候“把羅馬交給羅馬人來管理”。

但作為跨國企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又太過太分散,無論是在品牌的影響力、管理成本上都會造成浪費。

三、全球化管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國外先進的跨國企業尊重員工的多樣化,通常會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部門-文化傳播部。

和我們心目中的工會不同,他們更多是作為總部與當地員工的橋梁,及時收集員工反饋,傳播企業理念、價值觀、長遠戰略等。

另外,鼓勵各國員工之間的交流,比如團建、會議、國家之間的輪崗等,加深彼此理解,增加信任。

在此基礎上,試行統一的管理體系、財務系統、品牌規范等等,提升效率之外,也做到心中有數,決勝千里。

四、全球化與本地化融合的營銷策略

出海營銷如果沒有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只限于SEO、海外紅人投放、郵件營銷等戰術層面,也很難開拓本土市場。

每個國家客戶的溝通習慣、信任建立、決策方式等方面都有差異,本地化營銷策略需要因地制宜。

比如中國、日本通過情感化廣告傳遞品牌價值;如美國、德國應以功能性和明確的利益點為主宣傳產品。

比如東南亞國家借助權威人物、社會認可來增強信任;而北歐國家傾向于平等與開放,更多消費者互動和參與來建立信任。

用一個表格來簡單示意品牌營銷的總部管理與本地運營的關系。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思考,字數有限沒詳細展開,希望對你有一點點啟發。

當下,無論是電商出海,還是海外設廠,承接海外工程,機會很多,難度也大。對不同國家文化的了解,管理以及營銷方式的因地制宜,迫在眉睫。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Hanni】,微信公眾號:【時光筆記簿】,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企業需要對目標市場的文化進行全面的研究,包括價值觀、信仰、風俗習慣、社會規范等方面。例如,在一些國家,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核心地位,企業在產品設計、營銷活動和企業價值觀傳播過程中就需要尊重并考慮這些宗教因素。以中東地區為例,當地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企業在食品產品的出海過程中,需要確保產品符合清真食品的標準。

    來自遼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