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訓練」到「微調」:如何將AI技術融入企業產品閉環?

1 評論 283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隨著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預訓練與微調技術成為推動AI落地的關鍵。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預訓練和微調將AI技術融入企業產品閉環,實現業務的飛躍。我們將分析預訓練與微調的內在邏輯、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數據驅動閉環、技術集成、產品化和持續反饋的全鏈路體系,助力企業在AI時代實現增長。

如今各種AI大模型,已成為人人可用的生成式AI工具,這背后,是預訓練與微調技術的悄然推動。技術看似復雜,但商業化的關鍵往往藏在一個問題里:如何讓算法為產品賦能?

想象一個場景:一家創業公司通過AI模型優化廣告投放策略,原本百萬規模的廣告預算,因精準化微調減少了30%的無效開支。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閉環思維的成功。

這篇文章,我們將拆解如何通過預訓練和微調,將AI技術嵌入企業產品閉環,實現業務的飛躍。

一、預訓練與微調:AI落地的技術框架

1. 預訓練與微調的內在邏輯

預訓練模型是AI技術的“基石”,其強大性能源于在海量通用數據上訓練,構建出通用性強的知識框架。然而,預訓練的通用性意味著不足夠“專用”:只有通過微調,模型才能精準適配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獨特場景。

技術案例:

谷歌的MedPaLM模型通過對醫療領域的數百萬條標注數據進行微調,實現了從泛化知識到行業專屬能力的躍遷。其微調后模型不僅提升了診斷準確率,還能準確理解醫學術語的上下文語義,顯著縮短醫生的輔助診斷時間。

2. 預訓練+微調的必要性

預訓練模型類似于一個通才,而微調讓它成為專家。這一組合模式不僅能快速提升模型效果,還極大降低了企業AI開發的門檻。

降低成本:直接從零訓練模型成本高昂,而使用預訓練模型微調,可以顯著減少算力和時間投入。

提高精度:通過領域數據增強模型,使其對細分場景更具適應性。

商業案例:

微軟Azure通過為GPT模型提供“即插即用”的微調服務,讓企業能快速應用生成式AI,用于客戶服務、個性化推薦等場景,大幅縮短了技術開發周期。

二、將AI融入企業產品閉環的全景路徑

要將AI融入企業產品閉環,需構建從數據采集到反饋迭代的全鏈路體系。這個過程的核心在于“技術的產品化轉譯”和“產品的技術驅動”。

1. 數據驅動閉環:輸入的基礎設施

高質量數據是閉環的起點。企業需通過數據標注、采集與治理建立穩固的輸入體系,并確保數據能不斷優化模型性能。

案例解構:

京東智能客服“京小秘”在上線初期,通過設計多層次標注框架,將海量用戶交互數據轉化為高價值的訓練數據。這不僅提升了客服對話的精準度,也通過閉環反饋機制不斷完善算法。

2. 技術集成:模型與業務的深度融合

預訓練模型只有被深度嵌入企業業務邏輯,才能真正產生價值。技術集成的核心是優化模型的精度和穩定性,使其不僅能滿足行業需求,還能動態適應業務變化。

策略:①小規模試驗微調模型,驗證與業務目標的契合度;②通過行業專家參與標注,校準模型理解的偏差;③引入MLOps工具,實現模型版本管理與自動化部署。

案例深挖:

拼多多通過微調Transformer模型開發個性化推薦引擎,將用戶行為數據與模型深度融合,每季度動態更新推薦邏輯,實現了20%的轉化率增長。

3. 產品化:AI能力的界面化表達

技術產品化的成敗取決于用戶體驗。復雜的AI能力需要通過清晰、易用的接口轉化為直接的業務價值。

可解釋性:確保模型輸出透明易懂,贏得用戶信任。

交互友好性:降低使用門檻,使非技術用戶也能輕松操作。

產品典范:

UIPath將AI嵌入“可視化流程設計器”,通過直觀的拖拽式界面實現復雜自動化任務。用戶無需編程即可調用AI能力,從而顯著擴大了技術覆蓋面。4. 持續反饋:從用戶到模型的閉環優化

閉環的核心在于動態演進。用戶行為和市場變化會持續影響AI模型的表現,企業需構建高效的反饋機制,以數據驅動模型迭代。

案例剖析:

Spotify利用用戶跳過歌曲的行為數據實時優化推薦模型,通過反饋機制讓AI能力在短時間內適配用戶偏好,提高了歌曲播放量和用戶留存率。

三、閉環實現中的關鍵挑戰與對策

1. 數據隱私與合規

隨著數據成為AI的核心資源,企業面臨的數據隱私風險空前加劇。如何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提升模型能力,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

解決方案:實施差分隱私技術,確保數據使用過程中的匿名性。建立數據使用合規審查流程,滿足行業法規要求。

2. 模型偏差與公平性

預訓練模型可能內含數據偏差,直接影響業務決策。企業需在微調階段校正這些偏差,確保技術應用的公正性和普適性。

案例:

Meta在AI翻譯工具研發中,通過擴展數據覆蓋范圍,將少數民族語言納入模型優化流程,避免了對小語種用戶的技術歧視。

3. 跨團隊協作的鴻溝

AI技術的落地往往需要跨部門協作,但技術與業務的溝通壁壘容易阻礙閉環形成。企業需建立跨職能團隊,共同推動需求定義與技術實現。

專家見解:

張一鳴曾指出:“技術驅動的本質,是用數據思維解構業務邏輯。”真正成功的AI應用,源于技術與業務團隊的無縫配合。

技術創新總是伴隨著一場想象力的躍遷。正如喬布斯所說:“創新就是連接事物?!睂τ贏I從業者來說,預訓練和微調是連接技術與場景的橋梁,更多預訓練和微調見《從預訓練到微調:AI產品經理的技術入門指南》。

未來屬于那些懂得構建閉環的企業。數據是燃料,技術是引擎,而產品閉環就是通向下一次增長奇跡的路徑。走到閉環的盡頭,也許你會發現,這不僅是一場技術與商業的碰撞,更是一個構建AI生態的開始。而你,正站在這場變革的起點上。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長弓PM】,微信公眾號:【AI產品經理社】,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預訓練到微調的AI應用真酷!期待AI技術帶來更多創新,讓產品更智能!

    來自遼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