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工程師之死

0 評論 1111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算法工程師被寄予厚望,他們被看作是解決復雜商業問題的關鍵。然而,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本文通過一系列真實的案例,揭示了算法工程師在傳統企業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我們的算法工程師水平太差了,完全解決不了問題!”——作為一個經常和傳統企業打交道的乙方,這種抱怨陳老師聽得太多了,類似慘痛畫面也見得太多了。今天我們系統說說。

模型厲害不厲害,厲害!你看ChatGPT都快干掉人類了,能不厲害嗎。于是,很多企業咬牙跺腳,出高薪,聘請來自互聯網大廠的算法工程師、數據挖掘工程師、數據建模師,期望他能做出超厲害模型。“只要你能預測精準了,那我肯定能如魚得水”是他們的口頭禪。

又剛好,近年大廠裁員多,一批人自以為可以打著“前字節/阿里/騰訊高級算法工程師”旗號,收割傳統企業,從此烏雞變鳳凰,走上人生巔峰。兩者一拍即合。悲劇就從這里開始……

01 不考慮業務,背鍋死

陣亡案例1:某傳統企業,想建立產品推薦模型,精準匹配用戶需求。結果才半年,招來的算法就被炒了。炒人理由:推薦不精準,反而干擾了正常銷售。甲方市場部的頭頭還不屑地說:阿里的推薦算法也不咋樣啊。

仔細研究業務場景就發現:親,不是阿里有問題,是你這公司不是阿里呀。阿里是平臺方,在平臺上有無數商品等著推。

但具體到你這個企業,就會發現:

1、有的產品是安身立命的爆款,不推也好賣。

2、有的產品是業務的心頭肉,只要出一點問題,那就是千刀萬剮。

3、有的產品先天短腿,功能不行、定價不合理,根本干不過競品,推薦算法有毛用。

4、有些產品品質還行,只是在內部政治地位不高,拿不到資源,或者定價不合理,導致后天短腿。

上一任算法小哥哥,不考慮這些業務上明爭暗斗,就直接上模型了。所有產品一鍋燉了做推薦(還是用協同過濾,完全沒考慮企業的用戶粘性,用戶行為數據量問題)。結果,主打產品出現下滑情況,銷售部、市場部聯手,一起把鍋往他身上甩。結局,不但被趕滾蛋,而且搞得聲名狼藉。

認真分析了這些背景以后,一個優化方案出爐(如下圖):

先做好產品分析,選好后天短腿的小品類,找到背書的部門,這時候可以開干了。

果然,第一波推廣馬上見效。

于是甲方開開心心接手,自己回去優化迭代去了。

02 不細化場景,麻煩死

陣亡案例2:某連鎖店,希望能建立模型,精準預測每個店鋪的魚蛋、腸粉、飯團、面包……具體到每一個SKU的銷量,這樣門店既不會因為積壓浪費食材,又不會因為缺貨錯過銷售。結果七個建模的小哥折騰了半年也不夠精準,離職了4個,剩下仨垂頭喪氣。到底如何100%精準呢!

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場景,就會覺得很搞笑:真有100%精準預測魚蛋香腸的本事,這七個小哥還打個屁工啊,直接去炒期貨呀。

仔細研究以后發現:所謂的“缺貨錯過銷售”,根本就是一句話空話。因為沒有一個正式的缺貨登記系統(很多企業有,但這家沒有)。但是積壓導致的損耗率,卻是結結實實地高,于是,一個優化方案出爐(如下圖)。

這樣運行了倆月,損耗率明顯下降,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成本的減少。同時,雖然也有人抱怨:“誒呀,有些店缺貨了呀”??勺C據呢?證據呢?證據呢!沒有數據,空口白話,說了鬼信!于是順利扭轉局面。

也不出意外地,甲方自己接手繼續優化了(是滴,甲方就是不喜歡簽二期、三期,都以為自己能搞掂后邊的,當然這是后話了,哈哈)。

03 不應對變化,含冤死

陣亡案例3:某大型渠道商,希望能建立模型,精準預測手機、平板銷量,避免積壓。先后換個5個做模型的,都不滿意!業務給的反饋是:預測不夠精準,導致決策失誤。

仔細研究以后發現,問題根本不在預測上,而是業務方的反復橫跳。考核模型效果,看的是總銷量,但總銷量分配給每個渠道負責人后,總有人跳出來要求加量、減量。而且常??搭^2周買得好,就拼命加,結果導致積壓。看頭2周差就都不想做,能甩就甩。最后整體數據偏差大,反而回頭怪算法預測的不準。

知道這幫孫子的搞法,于是,一個優化方案出爐。優化以后,效果立現:所謂的預測不準,90%是因為業務方自己不靠譜的談判、預判、騷操作搞出來的。不但順利脫身,而且也幫前邊五個冤死鬼洗刷冤屈(如下圖)。

04 數據質量差,著急死

陣亡案例4:某大型企業,想建立智能客服,高薪挖來一個小哥,結果來了才發現,不但原始數據混亂,因為客服培訓做得太差,連最基礎的分類標簽:咨詢、投訴、建議都是錯亂一堆。結果嘛,自然是干了半年沒成績,黯然滾蛋。

陣亡案例5:某大型企業,想建立“和抖音一樣的內容推薦算法”,高薪挖來一小哥,結果來了才發現,內部根本沒有內容分類標簽,用戶打的標簽全是垃圾,90%都是空的……領導還說:“我都給了你那么多錢了,你咋不能干,為啥還要小妹來幫忙,你看人家抖音不都是算法工程師做的??”

╮(╯▽╰)╭

是滴,越是迷信算法模型的,反而越不重視數據建設,都是一臉:“你都有算法了,你還要數據干啥,數據不是初等低級的嗎???”

對了,應該有同學注意到,這些完蛋的周期都是半年。為啥,是因為很多算法崗位,在互聯網公司就是吉祥物,為了能證明公司走在“人工智能大路上”,維持股價。所以在互聯網公司的考核是遠沒有實體企業嚴格的。在實體企業半年不出業績,不滾蛋還怎樣。

05  問題的本質原因

問題的本質在于:數據建模,本質上對抗的是低效率。是幫助人們解決運算變量多過時,手工計算復雜,難以處理的問題。這是一種計算方法,不是智慧高于常人的神秘力量,不是仙風鶴骨的世外高人。數據建模應用最好的領域,也不是診斷經營問題,而是圖像識別、語音轉化這些相對客觀的領域。

而傳統企業面臨的問題,比如:

  • 突發情況多:天氣預報有雨,于是備貨少了,結果突然沒下,貨不夠賣……
  • 目標不清晰:因為老板個人喜歡,所以上了某款商品,結果老板看走了眼……
  • 業務能力差:預判不準,情緒化,收了客戶、供應商回扣,迎合老板態度想邀功

這些亂七八糟的情況,更適合用數據分析方法來解決。數據分析,本質上對抗的是不確定性。是通過認真地采集數據、梳理業務流程、診斷業務問題、進行數據測試。把主觀臆斷關進籠子里。把“我以為”換成“我確信”。所以遭遇復雜的企業經營問題,最好的做法是認真做好數據采集、認真建立分析模型、一點點積累分析經驗。而不是指望一只阿爾法大狗子汪汪一叫就撥云見日迎春歸。

所以我們看到,只要把復雜場景梳理清楚,撇除亂七八糟的因素,模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經營問題的。然而遺憾的是,從朋友圈文章,到管理層的內心,到正在調參的小哥的鍵盤,所有聲音都是:

算法又打敗人類了!

算法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

算法實現了99%的超精準預測!

所以這種悲劇還會繼續上演,而且隨著大量企業加速數字化,會上演更多,更慘烈。我們拭目以待哦。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