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抓魚,文藝版的「閑魚」?

1 評論 1004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多抓魚:二手交易中的文藝新寵?!?在二手交易市場,多抓魚以獨特的文藝風格嶄露頭角。它與閑魚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在競爭中走出自己的道路?讓我們一同走進多抓魚的世界。

多抓魚,二手領域的新玩家。

它主要經營二手書交易,名聲并沒有被戲稱為“海鮮市場”的閑魚大。

但它已經悄然出現在了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在賣書這門“吃力不討好”的生意里實現了盈利,并且獲得了包括經緯中國、騰訊等3億RMB融資。

它的創始團隊來自于豆瓣和知乎,

在老東家做不好商業化,換個平臺繼續實現夢想。

他們從創業至今,就像在做實驗:

微信能不能賣書?

線下書店能不能做成快閃店形式?

在多抓魚的品牌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區里,也有不少鐵桿粉絲持續貢獻著商業化的靈感。

粉絲們對待多抓魚的態度,

像極了對待「養成系偶像」,

不求現在完美,但求走得長長遠遠。

在書店日漸稀少的城市里,

多抓魚如同一盞溫暖的燈塔,

照亮了愛書人的精神角落。

多抓魚的快閃店

我初次遇見多抓魚,是在深圳南山區的新商場——Kaledo嘉樂道。

這座商場新開不久,主打的是簡約又帶點文藝范兒的建筑風格。

這里離深圳南山區的地標性建筑兼納稅大戶——騰訊總部,并不遠。

(圖片:自己拍的)

這是個快閃店,而非長期固定的模式,開店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半月。

自從多抓魚正兒八經地開了5家店,

卻轟轟烈烈地倒閉了4家后,

便決定采用這種「快閃店」的模式——

輕運營,不重投入。

去人氣呼聲高的城市溜達一圈,

每個城市大概待一個多月。

而且嚴控租金,不選租金貴的地方,

地方不用太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就好。

粉絲會如同自來水,自然而然地來。

所以他們開的店都是叫「巡游商店」。

(圖片:多抓魚微信公眾號)

在深圳這家巡游商店溜達一圈,

初印象比想象中的好。

商店的左邊售賣二手圖書(這是主業),

商店的右邊售賣二手服飾(這是副業)。

(圖片:自己拍的)

整個購書流程是這樣的:

用戶下載多抓魚App(現場有WiFi),掃描書背面右下方的二維碼,查詢價格。

多抓魚通常是:

1折把書收回來,3折左右把書賣出去。

每一本書都經過了翻新消毒,

而且大部分書都有塑封,

這一點跟閑魚確實不一樣。

(圖片:自己拍的)

閑魚是C2C,

你要自己跟買家斗智斗勇;

多抓魚是C2B2C,

你只管把交易的事甩手給平臺。

(圖片:自己拍的)

我翻閱了一下其中的書籍,確實還挺新,沒有印象中二手書那種又黃又皺的模樣。

那為什么不直接去圖書館借呢?

可能這是部分愛書人的喜好,買二手書就像「無限期」地借了這本書。

而且我也可以再賣出去,商品還是能流通。

在多抓魚,賣書的錢可以用來買書,

買書可以打88折。

這就是年輕人俗稱的「以販養吸」。

這個“賣書-買書”的過程,被創始人@貓助(原名魏穎)描述得特別文藝——

想象一本書的冒險,在穿越高原的火車上,在十萬英尺的高空中,在安逸寧靜的沙發旁,被不同的手捧讀。

你手中正在翻閱的書,未來會通過多抓魚的服務,去到它此生從未想過的遠方,見到另一個和你精神相通卻素未謀面的人。

(圖片來源:@多抓魚 微信公眾號的趣味卡通畫)

豆瓣的文藝,字節的算法。

多抓魚雖然有著豆瓣的文藝,卻是用字節的算法在運營著。

用戶經常吐槽的點是:

多抓魚的差價賺得太多了。

多抓魚有時給出的報價只有幾塊錢,甚至幾毛錢,可能轉手就幾十塊賣出去。這是算法決定的。

比如有用戶在多抓魚上售賣電影《晚秋》的中文版小說,只獲得1毛錢的報價。

用戶調侃道,

“在多抓魚上,湯唯和玄彬只值1毛錢?!?/p>

(圖片來源:@多抓魚 微信公眾號的趣味卡通畫)

確實,文藝歸文藝,

多抓魚在「賺錢」這件事上毫不含糊——

回收價要看書有多大概率能賣出去;

轉讓價要看加上60%利潤之后是多少。

如果算法判斷這本書不太容易賣出,

或者是一些過于大眾化的書籍,

多抓魚還可能會拒收。

有用戶吐槽道,

“連《喬布斯傳》都不收,

對得起他老人家嗎?!”

多抓魚官方也解釋道,其實只有一個版本不收,就是發行量最大的那版。

畢竟多抓魚得保證它的用戶群體——

深度愛好閱讀的文藝青年,喜歡這本書。

太暢銷的,隨處可見的,

可能真不是文藝青年想要的品味。

多抓魚創業的N個有趣試驗

01最早的MVP(最小可行產品)試驗

互聯網人都愛講MVP,我也班門弄斧一下。

大概意思是,先進行個小規模試驗,看看商業模式能不能行得通。

就好像要說服別人買房,就得先帶別人看樣板房,看看客戶的反應怎么樣。

多抓魚創業初期不被看好,

畢竟大家都會說——

「沒人看書了」和「沒人會買二手書」。

但是創始人@貓助 發現明明閑魚上每天的交易量那么大,動銷最好的就是圖書。

于是,創始團隊決定「先拉個微信群」,先拉身邊愛讀書的朋友試試看。

運營方法很簡單——

要賣書的@群主私聊,拍照片,寄快遞;

群主驗收后,會在群里通知大家有新書了。沒想到,微信賣書的模式居然能運作起來。

多抓魚上線半年,就賣了20萬本書。

(圖片來源:創客貼)

02意料之外的名人效應

多抓魚的第一個大單可以說是——

“無心插柳柳成蔭”。

客戶是作家蔣方舟。

當時,蔣方舟在整理書房時清出了許多不再需要的書籍,還特地發了微博,通過朋友推薦,決定在多抓魚上賣書。

多抓魚一下子回收了幾百本好書。

而蔣方舟的書單披露后,又迅速吸引了其他用戶搶購。

多抓魚也由此破圈了,甚至還被當作是收納好助手——被經常推薦到主婦整理群里。

(圖片:騰訊混元AI畫的)

03服飾+其他業務試驗

2021年夏天,多抓魚上線服飾業務。

服飾的利潤會比圖書更高。

因為服飾的定價本來就比較高,

在相同的利潤率下,

服飾銷售所得的絕對利潤會更為可觀。

多抓魚在開線下固定門店的時候,就是用服飾業務的收入,來補貼圖書業務的收入。

跟回收圖書一樣,

多抓魚回收衣服的價格也是靈活變動的——

像優衣庫的基礎款,以及近幾年流行的戶外沖鋒衣和瑜伽服等,都能獲得不錯的報價。

而像成熟的職業裝,因為并不好賣,而且要出售的人很多,所以報價很低。

(圖片:自己拍的)

除了服飾,多抓魚還嘗試過其他非標品類——比如他們會收到很多施華洛世奇,同時也賣得很好。

創始人總結道,不太實用但又有禮物性質的東西往往是周轉最快的。

04多抓魚的To B商單

今年清明節前,多抓魚又做了一個新試驗——為小店店主配書。

多抓魚自己也沒想到,

有這么多此前沒想到的場景:

前來下單的客戶,有本身開書店的店主,希望補充一些有特色的書籍;有做民宿/開咖啡店的店主,想給顧客打造一個閱覽空間;也有開火鍋店的老板,腦洞大開想讓顧客一邊涮火鍋一邊看書;

最驚喜的是,還有電視劇劇組,想根據劇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設計書房……

記得@貓助 還調侃道,感覺這個問題很適合問 ChatGPT:「一個 ENTJ 霸總人設的主角書房背景墻上應該有哪些書?」

(圖片:騰訊混元AI畫的)

05鐵桿粉絲的商業化靈感

在多抓魚的品牌微信公眾號上,不少鐵桿粉絲持續貢獻著商業idea:

有粉絲建議回收童裝和兒童用品,因為小朋友的衣服和用品一兩年就淘汰了(這個已經在上海商店開始做了);

有粉絲建議可以和豆瓣合作,直接在多抓魚上顯示豆瓣書評,還能融合社交功能;

還有粉絲建議回收音像制品,比如CD等,但是審核成本太高。

粉絲們對待多抓魚的態度,

像極了對待「養成系偶像」,

不求現在完美,但求走得長長遠遠。

寫在最后

跟隨當下經濟所處階段成長起來的,

一個是租賃,一個是二手。

它們都是對傳統消費模式的補充,正在重塑著我們對所有權和資源利用的觀念。

在租賃的領域里,

我們發明了「共享」這門新藝術——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辦公室,

共享一切靈活的生活方式。

我們與物的關系悄然改變,

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

在二手的天地里,

我們解鎖了「淘」的無限樂趣——

淘個精致的家居爆改出租屋,淘個跑步機,淘個心心念念的游戲卡,淘個沒用完的山姆會員卡,再淘個超值的游樂場年卡……

還有許多打工人的常規操作:

年會抽到的大獎,轉眼就掛閑魚。

我們與物的關系更加多元,從舊到新,從新到舊,隨心相抱每一種可能。

多抓魚也應運而生——

淘本二手圖書,淘件二手衣服。

租來的不心疼,二手的也很香。

在物質過剩的時代,

我們將閑置物品循環再利用,

這像一場對生活方式的溫柔革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Vinky】,微信公眾號:【叁言梁語】,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和「轉轉」的核心商業模式很像,品類側重點不一樣,相比較咸魚的自由市場模式,這類商業模式回收質檢等的人工成本比較高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