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真的不懂自己想要什么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常常依賴數據分析來指導產品戰略,但用戶的真實需求卻往往被忽視。本文探討了Nike前CEO Donahoe在任期間的復盤,揭示了過度依賴消費者偏好數據而忽視潛在需求的風險。
這兩天看了篇Nike剛下崗的ceo Donahoe在任五年的復盤,大致意思是指在提高直營占比等目標下,通過千人的技術團隊,在做了各種數據分析后,得出經典款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結論。
于是轉頭就將產品戰略轉向經典款翻新,同時花重金裁掉了創新部門,直至時任結束,帶給Nike的結果就是5年期間營收幾乎0增長,同時自己的運動鞋品類也被同行吃了不少份額,還被消費者們定義為沒有特色的老年品牌。
看到這的時候,我其實很不理解一個老牌消費品牌的ceo為什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無論任何時候,產品競爭力一定都是最核心的。
而讓Donahoe喪失常識的點就在于數據調研,太過于依靠消費者單一的喜好言論作為戰略基礎。
在我看來,用戶一直都是評判家,分得清好壞。但他們永遠不是戰略家,給不了你的產品任何方向。
一、用戶是不具備想象力的
試著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感覺好用的那些產品,這些產品最初沒有問世的時候,大多數用戶其實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就像小米汽車的防曬特點,多少人在被曬得心煩意燥的時候,他們只會埋怨一句今天的太陽為什么這么大,很多人是不會覺得防曬好像也是可以做到的,而真的當大多數人體驗到防曬功能的時候,大家都會感嘆小米汽車不錯。
這就是經典的案例,這種潛在的訴求,通過數據調研是很難感知到的。而這一點也被Donahoe稱為“過度依賴數據,忽視消費者潛在需求”
二、大多數用戶其實都不是專精者
作為普通的電商購物用戶,有時候我其實很難分辨淘寶、天貓、京東這些購物軟件的差異,在大多數品類上來說,我很難明顯感知到這些軟件帶給我的差異化體驗。
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同質化可能是一個因素,但更多的,作為普通電商購物者的我來說,我的需求比較容易滿足。
如果以我這類的用戶訴求作為產品迭代方向,大概率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而像我這類的用戶在整個用戶群體里,絕對是占大多數的。
看到這篇文章,感覺對大多數人應該還是蠻有啟發的,就順便聊一聊。當然,Donahoe的五年復盤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篇簡歷,以此展現自我的認知和對過去失敗教訓的分析,但光是不夠堅信常識這一點,就帶給我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
專欄作家
都市擺渡人,公眾號:都市擺渡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行業資深產品經理,專注提升產品認知和思維,期待共同進步。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