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十個工作教訓(二)
從緊張的PPT任務到日常工作的重復性勞動,這些故事不僅是對過去一年的反思,也是對未來工作的啟示。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職場中更高效、更聰明地工作。
2024年底,掏心窩子聊聊今年的工作教訓。本周繼續。
一、需求不明確,也會有解法
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領導需要一份PPT用于匯報工作,希望明天有初稿,后天要匯報。
這份工作安排給了一個新人,他不是職場新人,但他屬于“領導的新人”——加入團隊時間較短,之前未負責過類似任務。
收到指令和簡短的要求后,他開始努力工作,緊趕慢趕,從框架到內容到格式到美觀,一絲不茍。
熬了個大夜,第二天中午提交給了領導。
領導看了后,覺得整個內容方向不是他要的,希望他重新做。
領導說:不要再糾結于這些格式、內容細節,趕緊先做出一版框架跟她對齊,沒問題再繼續做。
原本的兩天任務時間,僅剩一天了,卻又接近從頭開始。
收到新的指令后,他重新開始努力工作,緊趕慢趕,終于在晚上,又輸出了一份新的PPT,除了美觀性上來不及調整,其他的框架、內容、格式都處理完成。
領導看了后,覺得存在部分內容的劃分和框架定義上,仍有欠缺。
此時,距離匯報只剩半天時間,沒有時間繼續再改再看。
最終,領導和他一起加班,先定義出來框架、主標題、副標題、需要的內容模塊、格式。然后他再繼續接手,填充內容細節。
終于,還是在匯報前趕完了整份PPT。
當然,由于時間太趕,已沒辦法再調整整體的美觀性。
后來,我跟他吃飯聊起這件事情,他說他做的很累,那兩天吃不好睡不好。
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領導本身沒有給出清晰的要求,導致他做出來的東西,領導一直不滿意。
換句話說,可能在他做之前,領導也沒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樣的。
他說,對啊,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只能試著來,但也不能隨便交一份給領導。
我跟他說,在工作中,其實這種領導是“常態”。
仔細一想,你的領導是不是也經常布置任務,但沒有明確要求。
做完后,又跟你說,這個不行,不是他要的。
如果能遇到一個每次都反饋明確指令的領導,是一種幸福。
但遇到像上面這樣的領導,也不用太悲憤,接受他是一種常態就好。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應對常態化的領導,也需要有常態化的方法。
試想一下,當你去玩密室逃脫時,需要解開一個密碼,不知道自己答得對不對時,下意識的做法就是試一試。
先試一下答案,如果不對,起碼排除一個錯誤答案,然后接著嘗試正確的答案。
如果不知道這個題目該怎么答,那就應該反復提交,通過“閱卷”的方式得到反饋,從而逐漸找到方向和方法。
反復嘗試也是有方法的,如果你交的是一張白卷,然后讓領導替你解答,那得到的反饋注定是一樣的,依然是不清晰的指令,依然不知道該怎么推進。
就好像小時候做作業,老師說的,即使你不知道怎么答,也可以把覺得對的步驟先寫上去,能得幾分是幾分。但絕不要只以滿分為目標,覺得這道題解不出來,就徹底不答了。
你可以先把你認為正確的思路方向,梳理提交,然后與領導進行碰撞,確認無誤后,再推進下一步。
很多人在職場中,會對領導有敬畏感,希望盡量少跟領導接觸,害怕收到負反饋。
這好像是我們從小養成的思維,把領導當做老師一樣,害怕收到老師的批評,所以盡量回避跟老師的接觸。
師生關系和上下級關系的很大區別在于師生是老師對學生的教導和傳授,老師的權威性會明顯很高;而上級和下級更主要還是在于配合著完成工作。小時候沒有聽過有選擇老師這種事情,但本質上我們是可以選擇工作的。所以這種絕對的權威在職場上較為少見,除非你的上級就是老板,也就是雇傭關系。
那么基于互相配合完成工作的角度,其實你的領導也不想因為你而加班。通過快速的碰撞對齊方向,各自更好的完成工作,對于他來說也是更期望的結果,畢竟他也想早點下班回家,畢竟他也希望你給他一份他能回去匯報的PPT。
所以,不要再以從小到大被教育出來的“好學生”思維工作了,不要執著于輸出一份好的作品,以求避免領導的“教育”。領導也不想當你的老師(“爹味”領導除外)。
面對不明確的需求,就是要反復地溝通,反復地試錯,反復的收到反饋,再優化方案,在尋求反饋,這才是解決問題最快速的方法。
二、工作流不讓工作留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現每天有很多工作都是重復性的工作。
每天到了公司,tapd提醒待辦的事情,然后處理,查看問題,輸出方案。
每天查看數據,篩選,導出,分析數據,輸出結論。
每天撰寫方案,描述背景,目標,繪制交互圖、流程圖,再描述細節,制定數據上報。
……
好像每天的工作日程、每項工作的任務,都有固定的流程。如果某天有增多的日程,就會導致事情可能忙不過來,慢慢就演變為需要加班。
直到后來,我開始研究扣子,就是字節推出的AI智能體工具。
大家都說AI智能體就好像另一個自己,能幫自己干活,提升工作效率。
仔細研究,他到底能怎么幫我干活?
最終發現,AI智能體的核心還是工作流。
你需要告訴AI,你希望按照什么流程處理每個任務,他才會按預期執行。
那這個流程怎么來,就是從自己每天的工作總結歸納而來。
人類最不可代替的是閃閃發光的智慧和靈感,有時候靈機一動的想法,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天才和藝術家會相對比較稀少。
同理,人類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可流程化的機械性工作。一旦有了一套標準的流程,任何人,包括非人(AI)就都可以按照這套流程進行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每天上班變成,AI自動幫你篩選數據,導出,分析,輸出結論,那你的工作就從自己做完全流程,變成點擊開始和復制結果。
可能原先要花半小時,現在只需要2分鐘。
如果每個工作都從半小時,縮減為2分鐘,你每天得多出多少“摸魚”時間,想想就快樂。
但是,把工作都整理為“工作流”,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首先,你得充分理解你在做的事情,每一步驟的目的是什么,每個步驟的前后依賴是什么,每個步驟的詳細操作是什么。
然后,你需要把每個步驟高效的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流線。
到了這里,你會發現,工作流已經搭起來了,經過檢測,發現他可以復用。
但是,人能復用,和機器能復用又是兩碼事。
如果是人能復用,那么后續這項工作交接給誰,都是快速掌握操作。
如果是機器能復用,那么恭喜你,你已經可以解放雙手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把自己的工作都變成可復用的工作流,那么意味著自己的護城河就喪失了,自己變成了一個可被替代的角色。
但是,一個能把自己工作都沉淀為工作流的人,其本身的能力一定是足夠出色的。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清晰的認知。
護城河也是可以擴寬的。
更何況,很多時候沉淀為工作流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效率,釋放自己的雙手。如果你擔心其他情況,也可以不需要對外界過多宣導。
如果真的不想讓自己的工作“留”,不妨多試試挖掘工作“流”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小球】,微信公眾號:【產品小球】,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領導為啥不能想清楚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