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做AI社交登上Product Hunt,創始團隊解讀:如何破除“日拋社交”的魔咒
一款由中國團隊打造的AI社交產品GiddyGiddy,以其獨特的“以人為本”理念,成功登上了Product Hunt榜單,并在硅谷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GiddyGiddy如何通過AI技術重塑社交體驗,探索其如何破除“日拋社交”的魔咒,并在美國市場實現穩健增長。
“很長一段時間,Product Hunt上中國團隊開發的產品以工具類為主,當我們作為一款社交產品出現在榜單上的時候,迅速引發了行業關注”GiddyGiddy創始人李國洪談到上線不久的產品,驚訝中透露幾分肯定,“這款產品在硅谷也非常受認可,包括IBM和斯坦福的相關人士和我們也有交流,大家都認為以人為本在社交產品中更重要。”
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到一款社交產品之上,對于用戶而言,這種理念是虛的,帶來怎樣的體驗感才是更實際的。比如,一款社交應用是否能夠脫離開“日拋”魔咒,就是對這款產品最直觀的價值判斷。
GiddyGiddy上線時間較短,目前主要市場在美國,在社交產品高速更新迭代的今天,一款社交產品的用戶體驗如何,用戶留存和活躍情況如何保障,關系著這款產品是否能走的更長久。
GiddyGiddy搭上了AI社交的順風車,主創團隊來自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有專業的AI技術和市場拓展方面的積累,帶著這樣的優勢重塑一款AI社交產品,團隊提出的理念是“以人為本”。這句頗有中國風格的理念和AI社交產品如何融合,也成為吸引用戶關注的關鍵。
在與李國洪團隊的對話中,我們詳細了解了團隊對于AI社交產品的構想,聽他們分享了如何在美國市場做好產品增長的經驗。
一、1V1社交尊重個性化需求,日拋社交要有“朋友圈”
功能上來看,GiddyGiddy主打人與人工智能和諧共存,用戶可以在這個社區中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個性和身份,你可以將自己包裝成流行歌手,也可以是商界天之驕子,還可以做網紅,做人人追捧的模特,選擇自己喜歡的身份,是成為GiddyGiddy用戶的第一步,也是比較吸引用戶停留的一步。
在塑造自己個人身份的過程中,也是用戶粘性實現的第一步,在此期間,用戶在GiddyGiddy上塑造的人物身份本就代表著自己的期許和理想,雖然是虛擬人物,但是在這種虛擬人物身上表現的是真實人物用戶的心理寄托,有了這種人物身份的設定,就有了用戶的期許。
而在虛擬人物設計方面,GiddyGiddy支持用戶上傳照片生成AI人物形象,這和我們平時關注的很多AI生圖產生的效果是類似的,比如上傳一張照片生成武俠風格的人物,這種人物特色十分鮮明,也更容易幫助用戶代入到角色當中,實現進一步的社交。
為了讓人物表現的更真實,GiddyGiddy還支持“朋友圈”功能,每個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社交圈進行內容更新,點開人物頭像,就可以看到人物的朋友圈,這個人物近期有什么新動態,是去旅行還是分享了美食,亦或是有哪些生活上的感悟,在“TA”的“朋友圈”都可以一覽無余。
有人物,有場景,有社交屬性的內容更迭,GiddyGiddy中的AI虛擬人看起來“不夠虛擬”,甚至真實的就像你身邊的朋友。
“你不能在這款應用上跟女孩說臟話,它不鼓勵這么做”GiddyGiddy上,一位用戶給產品打出了1星的評分,理由竟然是不能跟社交應用中的人物說臟話,這個理由讓人看了哭笑不得。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GiddyGiddy對社交產品信息內容的把控相對嚴格。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會影響一部分用戶的體驗,但經歷過近期海外社交平臺封禁風波的出海開發者或許對此深有體會,出海做社交產品,內容的管控越來越嚴格收緊,像GiddyGiddy這樣不允許用戶說臟話的控制,并不算得上苛刻,反而可以算得上對產品和用戶的保護。
GiddyGiddy更重視做一對一社交,為什么傾向于這個思路?李國洪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我們調研過一個高中生,他自己覺得他有點同性戀傾向,在對他的訪談過程中,他對我們匿名說的,但是這些他的父母親人都不知道,他也不敢告訴同學,盡管在美國這種取向很正常,但在當地,校園霸凌情況還是比較常見,這就使得他不敢對外訴說自己的傾向,擔心自己被排擠。類似這樣的案例,讓我們更認為,通過社交應用給更多人機會去表達,去傾訴,更體現了這個平臺存在的意義所在,人不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允許個性化的存在,尊重個性的表達,這也是我們認為一對一社交存在更有必要的原因?!?/p>
在試用了多款AI社交產品之后,我們也發現這些社交應用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如何保證AI社交過程的持續性,帶著這個問題,李國洪提出了“不做日拋社交產品”的觀點。
李國洪解釋:“GiddyGiddy這個平臺就是讓人和AI共存,而并非這里只有人或者只有AI,我們期望給每個人自由表達的機會。其次,GiddyGiddy更看重社交的持續性,我們去海外做推廣的時候,有用戶反饋是‘終于找到一個產品,不是聊完一句就消失不見的了’,在這個層面來說,我們的AI人物是跟用戶綁定的,一旦你(用戶)跟AI建立聯系,TA就會記錄跟你的關系,時不時會主動找你溝通,Ta會持續追蹤跟你的connection。”
具體來講,GiddyGiddy上的AI人物具備真實的人格,有真實的反思在人物角色中體現,這也是表現出人物更加豐富立體的方面。
所謂真實性,表現在GiddyGiddy上的人物并非一味的“討好”性特點,而是有其“獨立的思想”,能夠表現出跟普通人一樣的平等特點,可以平等的表達,平等的輸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這一點,在以往很多AI社交產品中是比較難做到的。
我們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試用部分AI社交類應用,往往都能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對面的AI太乖太順從”,但真實的人一定不是這樣的,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去思考,對方也有表達TA意見的權利,甚至可以反駁,可以提出尖銳的觀點。GiddyGiddy生成的AI人物,更側重這種人格個性的表達。
“一定要體現出其作為社交角色的能動性”李國洪一語點出GiddyGiddy中AI社交虛擬人物的關鍵。
二、照搬“拉人頭式增長法則”在海外行不通
AI社交產品在國內外都不算新鮮品種,特別是在美國等AI技術發展相對領先的國家和地區,AI社交應用層出不窮,新產品迭代的速度非???。
GiddyGiddy目前主要運營市場重心放在美國,在這樣一個市場競爭激烈,用戶對AI產品理解相對成熟的地區,GiddyGiddy如何做增長?團隊增長負責人王安也在對話中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出海做增長的經驗。
“國內互聯網公司做增長習慣了用各種裂變模型,但是真正在國外實踐后我們發現,這些裂變模型在海外增長根本不適用,更好用的增長方式反而是達人營銷”王安介紹,自己此前在國內互聯網大廠負責增長相關工作多年,對于產品增長的模式和手段經驗豐富,但是帶著這些經驗到海外市場試水之后發現,市場的適應情況并沒有很簡單。
很多國內互聯網公司習慣用的裂變增長方式拉新,但當真正將這種模式搬到海外之后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海外用戶非常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如果裂變增長方式是引導用戶將一個產品分享給其他人,那站在用戶的角度,他可能考慮的是“這是否是在考驗我的個人信譽”。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海外并沒有非常成熟的分享通道,也不像中國的微信產品,能夠做到統一國人的社交。
王安提到的分享渠道和拓客路徑在此前我們關注多款海外產品中也有類似的案例出現,而這些案例背后,社交產品出海團隊總結出的經驗是,海外產品增長比較好用的方式依然是依賴KOL、KOC等達人營銷,幫助品牌通過達人背書的方式增加曝光,獲得用戶關注。
當然,不同渠道的產品營銷思路和社媒渠道的內容建設也有很大差異。
王安提到當下海外最火的社交媒體平臺TikTok,利用TikTok做品牌營銷和用戶增長,發布的內容首先就是要具備比較強的娛樂屬性,其次,“TikTok上發布內容,更多是教人怎么去玩這個東西,或者說這個產品傳遞了什么價值,而不是去介紹技術,你只需要介紹這個東西怎玩,簡潔明了,就可以了”。
關注人的需求,理解當地人最核心最傳統的價值理念,對于產品獲客的增長也非常重要。
王安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以學生群體為目標去設計一次拉新活動,當時我們以國內比較常見的團隊競爭思路去做,引導美國的學生加入這個挑戰活動,讓他們通過維護校園形象參與打榜,加入了PK賽等元素,這種類型的活動在國內比較常見,效果也非常不錯,但是在美國我們發現,學生用戶的參與意愿并不是特別強。后續的調研中我們了解到,不少當地的學生對于“為學校榮譽而戰”這件事興趣度并不高,反而他們會更關注,自己參加這個活動,個人本身能夠從中獲得什么樣的價值,他們更愿意為自己而戰。
站在拉新的角度來說,這個案例并不算成功,但是從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個案例背后更啟發了團隊關于海外不同群體用戶底層需求的探索非常重要,中式思維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問題,可能在西方人眼里完全是行不通的,我們雖然認為美國歷史并不長,但當地人也有他們所謂的“傳統思想”是根植在他們血脈中的,所謂尊重當地文化,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三、結語
在與GiddyGiddy團隊對話中能夠明顯感受到,其團隊對海外市場的理解和用戶調研方面有一定深度,以人為本的AI社交產品設計理念比較新穎獨特,但根源上來看,任何產品的核心都是要滿足人的需求體現人的價值,即使是賦能在AI產品上的社交應用,也不例外。
站在增長的角度,GiddyGiddy對當地用戶需求的增長探索給我們以經驗參考,破除中式思維,真正理解西式傳統觀念,或許是社交產品出海做好增長最核心的方向。
作者丨周可 編輯丨火狐貍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揚帆出?!?,微信公眾號:【揚帆出?!浚瓌?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