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教“做”項目,但有沒有人教你思考?
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當前設計領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追求項目執行和作品集制作的同時,設計師們往往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思考過程。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媒體每天都在教大家如何做項目或者作品集。
鋪天蓋地的宣講如何做作品集包裝,怎么做競品分析、如何撰寫用戶畫像。
但有多少人在思考為什么?
為什么要做競品分析?為什么要做需求調研、要了解用戶?甚至為什么要做作品集?
隨著如今設計“模塊化”發展,設計師的設計思路都千篇一律,大家也開始逐漸失去了思考能力。
很多同學出去面試時都覺得設計流程都了解,作品集也很全面,但每每面試都會碰壁,最終不知所措。
導致這樣的原因我覺得如今的設計師都缺乏產品思維。
什么是產品思維?其實就是保障你的產品方案有理有據的思維過程,我們為什么做?怎么解決?最后怎么樣了?
其實主要的核心就三點:第一是目標目標思維、第二是策略思維、第三是場景思維。
一、目標思維
目標思維指的是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同學會回答不上來的,這很明顯就是做這個項目/功能的時候,沒有過多思考,領導給活就干,最后干成什么樣子也不知道。
有的人能回答上來,譬如用戶調研的:”我的目的是了解用戶特性與付費意愿”。
那我想繼續知道,那你們當時這個業務的問題,是用戶付費意愿低嗎?還是新增用戶乏力?或者是功能使用效率太低了?所以你們才做用戶調研?
目前產品最大瓶頸是什么?什么是目前你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點?
這么一問,大部分同學都回答不上來了。
為什么?因為很多人就只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沒有深入思考過核心目標。
而一個有目標思維的人,他不僅關注的是自己的目標,同時也會關注全局的目標。
最好的核心回答是什么,我告訴大家一個公式:“自己的目標+全局的目標+自己的目標在全局目標中的位置和作用”
例如你可以說:“我的目標是,提升XX功能的轉化率,因為我們整個業務的目標,是提升用戶的轉化以及交付能力,所以只有提升XX功能的轉化,才能更好地實現,更多用戶轉化的承載。
二、策略思維
目標思維指的是遇到問題后,你如何思考解決方案?
面試時我會這么問:“為了實現你的目標,你都做了那些事?”
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能回答出來,因為這都是簡歷上的項目內容。
但我會繼續追問,你為什么選擇做這幾件事。而不是做其他幾個事,來實現你的目標?
換一種方式不也能達到目標嗎?你為什么不試一試?
這下很多同學就答不上來了。
因為當時在做這個策略的時候,很可能是上級給你們拍的或者是自己拍腦袋的。
根本就沒有策略思考的過程,對吧。
而一個有策略思維的人,通常會這么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為了實現工作目標,我羅列了1-5中可能會側近目標實現的策略,然后又預估了下投入產出比的結果,最終選擇了第二和第五種策略來實施,并且根據產研資源的情況,確定了先做第二種,再做第五種?!?/p>
那第二種上線后,效果幾乎能達到核心目標,而第五種上線后最終差強人意,因此最后我們選擇了第二種方式。
這樣的思維過程,會顯得你的思考非常的全面,并且經得起推敲。
三、場景思維
最后,我會考察他的場景思維,就是什么人會在什么場合下會用你的產品。
因為產品做出來是給人用的,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思考就不能確保有人真的會使用你做的功能。
譬如,你的目標用戶是誰,大概會分為幾類?占比各是多少。
同時,我還會問,那某類用戶在什么情況下,用你的產品?是睡覺前還是坐車的時候?
他們在用你的產品的時候,會有哪些潛在的訴求?
是想要獲取信息還是想放松一下?那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同學都給不出清晰有條理的答案。
而我最為面試官,想聽到的答案大概是這樣的:
假如面試者是做一個運動類工具產品,他可以說,我們的目標用戶大概分為三類:
一類是20歲~35歲的年輕女性,還有一類是25歲~40歲的白領男性,還有一類是專業健身人群。
那么他們三類用戶的使用場景分別是什么?訴求分別是什么?于是我做了什么什么功能等。
這才是一個標準的用戶調研分析應該獲取的信息。
最后,想對你們說的話
說句實話朋友們,如今就業市場上,產品設計都是魚龍混雜,厲害的產品設計會特別受歡迎。
倘若我們想要在這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穩住一席之地,那就必須多思考產品背后的本質,才能提升自身產品思維。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北沐而川】,微信公眾號:【健彬的產品Live】,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