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虛實之境:AR 設計的專業實踐成果與經驗集成
AR領域雖然發展緩慢,但也在逐漸滲透到現實世界。本文分享了AR領域的發展、設備和設計原則等知識,可以幫助大家提前了解相關信息。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增強現實(AR)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潛力,正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革新,更是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視角體驗世界。作為一名深耕于AR領域的設計師,我有幸見證了這一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市場的全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本文將從AR設計的初期探索、界面的演化、顯示方式與操作方式的變遷、核心設計原則、設計中的注意事項、AR設備的特性,以及我個人的經驗總結等多個維度,全面剖析AR設計的專業實踐。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能夠為同行們提供啟發,同時也為那些對AR設計感興趣的朋友們打開一扇窗,一窺這一領域的奧秘與挑戰。讓我們一起探索AR設計的未來,共同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創造更加豐富和便捷的體驗。
一、AR設計的初期
增強現實(AR)設計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對界面顯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初步探索(20世紀60年代-90年代):AR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直到90年代,AR界面顯示還非常原始,主要局限于工業和軍事領域,界面顯示以簡單的圖形和文字為主。
2. 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興起(2000年代初):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AR技術開始向消費市場拓展,界面顯示開始從2D屏幕向更豐富的多媒體內容轉變。
3. 可穿戴設備的出現(2010年代初):以Google Glass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出現,標志著AR界面顯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2D屏幕顯示向3D空間顯示演進。
4. 環境感知與交互(2010年代中期):AR設計開始注重環境感知,通過使用攝像頭和傳感器,設備能夠理解用戶的周圍環境,并提供更自然、更直觀的交互體驗。
5. 多模態融合(2010年代末至今):最新的AR設計趨勢是將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信息融合,為用戶提供一個全面沉浸的體驗。
演化:界面的演化
1. 從2D到3D:AR界面從最初的2D屏幕顯示,發展到現在更加注重3D空間的交互和體驗。
2. 環境感知:現代AR設計更加注重環境感知,通過使用攝像頭和傳感器,設備能夠理解用戶的周圍環境,并提供更自然、更直觀的交互體驗。
3. 交互方式的多樣化:從最初的觸摸操作,發展到現在的手勢、語音或觸覺反饋等多種交互方式。
4. 信息展示的個性化:AR界面開始根據用戶的行為和環境上下文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展示。
5. 多模態融合:最新的AR設計趨勢是將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信息融合,為用戶提供一個全面沉浸的體驗。
界面的顯示方式
1. 基于視野的展示:0 dof的顯示,是基于用戶視野的展示,信息展示只隨著用戶的頭部展示在視野前方。
2. 輔助信息的展示:AR界面能夠展示現實中無實物的輔助信息,如健康狀態、導航信息等。
3. 待辦事項提醒:AR界面可以展示待辦事項提醒,幫助用戶管理日常任務。
4. 隨身物品狀態:AR界面可以展示用戶隨身物品的狀態信息。
5. 字幕和翻譯:AR界面可以在中間下方展示字幕和翻譯,幫助用戶跨越語言障礙。
界面的操作方式
1. 直觀的物體選擇:創建視覺指示,高亮那些可以與用戶交互的物體。
2. 平移操作:用戶可以選擇虛擬對象,并用手指沿屏幕拖動或實際移動手機來移動物體。
3. 旋轉操作:通過雙指手勢進行手動旋轉,為避免與縮放沖突,要求雙指在水平方向同時朝同一方向移動。
4. 縮放操作:常用捏合手勢執行縮放,放大或縮小物體大小的能力。
5. 多表面平移:在視覺上區分兩個表面;避免突然的變化,這可能是由于改變縮放而引起的錯覺。
AR設計原則
在AR設計中,與手機界面設計原則相比,存在幾個顯著的不同點,以下是五點專業描述:
1. 情境相關性:AR設計需要與用戶的現實世界情境無縫集成,顯示的虛擬對象或信息應該在用戶環境中相關且有意義。這與手機界面設計不同,后者更多關注于屏幕內的信息布局和交互邏輯,而AR設計則需要考慮物理環境與數字內容的融合。
2. 上下文感知:AR體驗應與用戶的環境和情境相關聯,利用傳感器和位置信息來提供個性化和相關的內容。手機界面設計雖然也考慮上下文,但AR設計中的上下文感知更為復雜,因為它涉及到對三維空間的理解和交互。
3. 空間設計:AR設計需要考慮空間計算,不僅僅是三維對象的布局,還關乎如何巧妙地利用視覺、音頻甚至二維元素來引導用戶。這與手機界面設計的原則不同,后者主要關注于二維平面上的視覺和交互設計。
4. 自然交互:AR設計應深入挖掘人類的本能交互方式,如眼神交流、觸覺反饋和語音指令,超越傳統的點擊與滑動,開發出更加直觀、貼近人類行為的交互模式。而手機界面設計則主要依賴于觸摸屏的交互方式,如點擊、滑動等。
5. 移動性與動態因子:鑒于人類天生的流動性,AR設計需靈活應對用戶在物理空間中的移動,界面設計應考慮是否隨用戶而動,或是固定在空間中的特定點位,創造一種流暢無阻的體驗路徑。手機界面設計雖然也考慮移動性,但這種移動性主要是指用戶在不同地點使用設備,而不是在物理空間中的移動。
這些差異點體現了AR設計的獨特性,它不僅僅是對手機界面設計的擴展,而是需要全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來應對三維空間中的交互和體驗。
與手機界面設計相比,AR設計更強調環境的融入和用戶的物理交互,而手機界面設計更多關注屏幕內的信息布局和交互邏輯。
二、AR設計注意點
1. 用戶中心:設計應始終考慮用戶的需求和體驗。了解用戶的目標、行為和環境,以便提供有價值且易于使用的AR體驗。
2. 簡單和直觀:保持界面和交互簡單、清晰,易于理解和操作。避免復雜的控制和過多信息,確保用戶可以輕松地與AR內容進行交互。
3. 上下文感知:AR體驗應與用戶的環境和情境相關聯。利用傳感器和位置信息來提供個性化和相關的內容。
4. 可見性和可理解性:確保用戶可以清楚地看到和理解AR內容。使用適當的視覺提示、標注和反饋,幫助用戶了解他們正在與之交互的對象。
5. 穩定性和準確性:AR技術應提供穩定和準確的體驗。盡量減少延遲、漂移和其他可能影響用戶體驗的技術問題。
三、AR設備的特性
1. 攝像頭和傳感器:AR設備配有攝像頭、傳感器和顯示器,可以捕捉物理世界的信息,然后將數字內容疊加到用戶的視野中。
2. Marker-less AR:Marker-less AR依靠設備傳感器,如GPS、加速度計和攝像頭,實時理解和映射用戶的環境。通過分析用戶的物理環境,這些AR系統確定放置數字內容的位置,允許更自發和動態的體驗。
3. 移動性:鑒于人類天生的流動性,AR設計需靈活應對用戶在物理空間中的移動。界面設計應考慮是否隨用戶而動,或是固定在空間中的特定點位,創造一種流暢無阻的體驗路徑。
4. 空間設計:空間計算不僅僅是三維對象的布局,它更關乎如何巧妙地利用視覺、音頻甚至二維元素來引導用戶。設計中應采用微妙的提示和“無形的手”,引導用戶的注意力和行動,而非過度刺激感官。
5. 隱私與反饋:在設計中考慮用戶的安全和隱私需求。確保用戶的個人信息得到保護,并在設計中考慮潛在的安全風險。
四、經驗總結
1. 漸進引導:如果你的產品需要用戶移動,應該先讓用戶適應AR體驗,然后再鼓勵他們運動。
2. 避免術語:提示融入情境,避免使用過于技術性的術語,例如:ARKit、環境偵測、追蹤等。
3. 避免體驗中斷:用戶每次進入AR時都要重新分析環境、檢測平面,手機和相機的位置也無時無刻在改變。這會導致先前放置的物體被重新安置——它們或許無法再被放置在現實平面上。避免中斷的方法是讓人們在不離開AR的情況下去改變物體和放置情況。
4. 全屏顯示:讓真實世界的畫面和AR物體盡量占據整個屏幕,避免操作按鍵和其他信息切割屏幕,破壞沉浸感。
5. 以假亂真的虛擬模型:設計有質感、以假亂真的3D形象,在現實光照下能產生合理的陰影,移動相機物體能發生改變。
在AR設計領域,經驗的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每一次的設計實踐都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對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以下是我在AR設計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它們來自于不斷的嘗試、錯誤和成功。這些經驗不僅涵蓋了技術層面的挑戰,還包括了對用戶行為的觀察和對市場趨勢的預測。我將分享如何平衡創新與實用性,如何在技術限制中尋找設計的自由度,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既符合技術特性又能觸動人心的AR體驗。這些經驗總結是我在AR設計旅程中的寶貴財富,希望能夠為同行們提供一些啟發和指導,共同推動AR設計的發展,創造出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的用戶體驗。
通過這些原則和經驗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AR設計的核心要素,并創造出更加沉浸、直觀且有意義的用戶體驗。
作者:海鮮不設計,微信公眾號:海鮮不設計
本文由 @海鮮不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勇闖虛實之境:AR 設計的專業實踐成果與經驗集成”這個主題涉及到增強現實(AR)技術在設計領域的應用,以及從實踐中獲得的成果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