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以后,很多人不敢再做自我介紹
在職場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航行者,而自我介紹就像是我們展示給世界的旗幟。但隨著年歲的增長,許多人發現這面旗幟越來越難以揮舞,甚至開始回避這個曾經簡單至極的開場白。
昨天,一位35+朋友說,自己在面試時的表現失態,差點錯把面試官當成了心理咨詢師。
面試官是個看起來比自己年輕的90后,于是,從自我介紹環節開始,他就在有意無意地“自辯”:
他解釋了自己過去的多份工作經歷轉換過程,自己現在又為何在找工作,以及如何陷入職場政治漩渦中的往事。
這場面試再進行下去,他感覺就要上《魯豫有約》講述自己二十年的職場辛酸了。
事后,他回憶說,整個面試過程,面試官其實挺友善,但他自己卻已經“舉手投降”。
還沒等面試官開口,他已經自我PUA了一遍。過往的成績、案例都沒有細說,更談不上展現他作為一個資深從業者的老練與從容。
職場博主姜Dora訪談一度淡出公眾視線的知名媒體人、前光線影業副總裁劉同時說:“他很鮮活真誠,是為數不多把我逗得數次大笑的嘉賓,……其實當時他是一個剛碎過,但努力把自己拼起來的人?!?
他們的這次對話,給到大家的建議是:找回主體性。普通人找回主體性,人生就會開掛。
找回主體性的第一步,在我看來,就是構建自己的個人敘事。即你是誰,你如何介紹你自己?
沒有遇到過點事的中年人還算中年人嗎?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地雞毛的往事,但有的人從此破碎,連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是誰。
而有的人善于“重建”,總能連點成線,講一個屬于自己的好故事。
關于自我敘事,業界已有系統的研究。我引用一些文獻:
自我敘事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講述和構建自己的生活故事來形成和理解自我身份。這種敘事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認知和社會互動的過程?!?/p>
敘事心理學強調,“個體的自我概念是通過敘述其經歷、事件和行為來構建的,而這些敘述在社會互動中不斷被修正和調整。個人通過行動和敘述構建自己的身份,并將個人行為與敘事聯系起來,以實現個人目標和追求幸福?!?/p>
簡而言之,我們從過去的碎片中,提煉出人和事,塑造了現在的自己,同時影響未來的行為和決策。但記憶其實是個“勢利眼”,它總是見機行事,看大腦需要什么,就提取什么,來迎合當下的需要。
你口中的那個自己正在塑造你。
You are what you say you are.
好好地介紹自己,是自信與動力的源泉。要做到這一點,第一步就是要說話,要多說話。
張朝陽在談對抗抑郁的經驗時說,每天最重要的是要多說話。說話讓我們興奮起來,使得大腦不會陷入某些東西,形成一個回路。一旦形成回路,本來不是什么大事,變成了特別大的事。
希望你能輕松地做一個自我介紹。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職場人類學】,微信公眾號:【職場人類學】,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