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變臉OpenAI,模型價值之爭壓不住了?
微軟,曾是OpenAI最堅定的支持者,投入巨資助其發展;而OpenAI,持續追逐著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宏偉目標。但隨著時間推移,微軟的態度開始轉變,對基礎模型的價值和未來投資的回報率表現出擔憂
微軟,一度是OpenAI最堅定的支持者。從2019年算起,微軟累計向OpenAI投了130多億美元。
但最近,這事的風向有了變化。
烏鴉君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來,微軟CEO納德拉和微軟AI部門CEO蘇萊曼在不同場合,都談到了對基礎模型價值的擔憂。
納德拉更是直言:AI的網絡效應只存在于在應用層,因此沒有必要在單一模型上投太多錢。
如今,奧特曼仍然帶著OpenAI,向著AGI的目標狂奔,而微軟卻似乎泄了氣。作為全球估值最高模型公司的最大股東,微軟對模型的態度變化值得我們重視。
一、微軟:AGI不是未來,能落地的應用才是
今年10月,微軟AI部門老大蘇萊曼在第三屆IA峰會上發表了對模型發展的三個判斷:第一,預訓練模型將被商品化。第二,不認可AGI概念。在他看來,智能的定義應該是:在正確的時間使用正確的工具。簡單來說,不同場景用不同的模型,未來醫療、法律和金融等領域將會有專門的模型。第三,模型真正的優勢在于微調,而影響微調的關鍵是數據反饋和高質量的人工團隊,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運營問題。
作為微軟AI部門的老大,蘇萊曼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微軟的看法。就在不久前,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在一次訪談中,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模型層面會出現多個贏家,未來每個云廠商都會有很多模型,圍繞這些模型還會出現應用服務器。
第二,投資OpenAI,是因為其能幫助微軟建立先發優勢。但現在,建立這種優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第三,追逐模型能力終究會有上限。這個過程會受到經濟性的限制,即使跑出來了,別人也能迅速跟進模仿。AI的網絡效應只存在于在應用層,因此沒有必要在單一模型上投太多錢。
微軟認為,模型最終會變成一種通用基礎設施,逐漸走向標準化和同質化,一味追求模型領先性沒有太大意義,應用層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反觀OpenAI采訪中透露出的信息,完全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二、OpenAI:技術領先是商業回報的基礎
12月6日,OpenAI研究科學家Noam Brown在一次專訪里,講了三個觀點:
第一,AGI肯定會實現。由于測試時間計算的突破,AGI實現的時間大大縮短了。
第二,未來我們只會擁有單一的模型,不僅擁有o1的深度推理能力,還有GPT-4那樣的快速響應能力。
第三,未來的模型擁有更強的自主性,能夠自行分解復雜問題并找到解決步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為了克服現有模型的局限性而設計的工作將變得毫無意義。
今年11月,OpenAI CEO奧特曼在接受一次采訪中表示:
第一,通往AGI的道路現已清晰可見,AGI預計將在2025年到來。
第二,雖然模型會貶值,但投入性價比可觀。
第三,大模型不是互聯網邏輯,而是晶體管的邏輯?;ヂ摼W是低門檻,而AI不是。模型的規模效應就像晶體管的摩爾定律一樣,讓大模型擁有極大的擴展性。領先的技術性是保證用戶粘性和商業價值的基本要素。
OpenAI則認為,模型即產品,強大的模型最終會解決一切問題。由于模型的規模效應長期存在,模型性能的競爭沒有盡頭,只有維持技術長期的領先性,才能實現最大的商業回報。
三、分歧的核心,還是“錢”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現在”錢“上。尤其當付出與回報的比例越來越小,雙方產生分歧是意料之中的事。
落到具體環節上,微軟對模型表態的變化,大致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第一,投資OpenAI的性價比正在變低。
正如納德拉所說,當初投資OpenAI,是因為微軟判斷OpenAI在模型上領先其他模型兩年。微軟與OpenAI合作的目的是,將模型技術優勢轉化為自身產品優勢,推動云計算業務增長。
但現在,情況完全變了。
各家模型的差距越來越小,不僅OpenAI自己的市場份額在下降,給微軟的業務價值也越來越低。
根據微軟三季報數據,Azure業務增速只有33%,較上季度環比下降1%。雖然三季度AI收入增長12%,但傳統需求的增長卻放緩了2%。
更打擊市場情緒的是,微軟對Azure 下季度增速的指引是再環比放緩1~2%。換句話說,AI非但沒能帶動Azure的增速明顯拉升,反而在不斷放緩。
第二,隨著OpenAI野心越來越大,與微軟的競爭正在加大。
據The Information 報道,今年3月,OpenAI通過銷售其模型的訪問權限,大約產生了 10 億美元的年化收入。相比之下,今年6月,微軟Azure的OpenAI服務才剛剛達到了10億美元的年化收入。
也就是說,在API接口的銷售收入上,OpenAI已經遙遙領先于微軟。
這背后代表著一個趨勢:微軟的捆綁銷售策略正在失效,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選擇繞開微軟,直接向OpenAI購買產品。
OpenAI還在不斷擴張銷售團隊。根據最新數據,OpenAI銷售團隊規模已經達到300人,占據1600名總員工的五分之一。
此外,OpenAI還在不斷更新ChatGPT平臺,向著“超級APP”挺進。隨著業務版圖的擴張,OpenAI與微軟的矛盾激化將不可避免。
第三,微軟對模型判斷,或許也受到了亞馬遜的影響。
作為全球第一大云廠商,亞馬遜在AI領域的動作頗為低調。除了投資Anthropic外,亞馬遜在AI上很少有大動作。
但其實亞馬遜的AI戰略很清晰,就是押注“生成式AI產品化”,將產品和服務作為發展的核心,構建更易于使用、可訪問的平臺,降低用戶群體使用AI的門檻。
AWS認為,未來生成性AI將更為普遍,不僅僅是一個附加功能,而是成為計算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而產品化的必要途徑是,大模型重要性會逐漸降低,不同用途的模型對用戶來說差別不大。
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是因為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在公司內部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產品開發的多模型趨勢。
事情是這樣的。起初,安迪·賈西認為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Anthropic的Claud模型,因為這是目前市場上性能最優的模型之一。
但讓安迪·賈西沒想到的是,生成式AI應用的開發過程中所使用的模型種類也非常多樣化,既有Llama模型、Mistral模型,還有我們的自研模型以及一些自定義模型。
這讓安迪·賈西得出一個判斷:永遠不會有“一統天下的工具”。而顯然,現在微軟也相信了這個判斷。
不過話說回來,表面上看,微軟與OpenAI關于模型商品化的爭論,只是一個產業趨勢的判斷。但其實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大模型與應用之間價值應該如何分配。
隨著大模型能力下沉和行業應用演進,二者必然會在不同階段爭奪更多利潤。從這個角度上說,微軟和OpenAI之間出現矛盾只是時間問題。
文/林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烏鴉智能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能說】,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