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店“送禮物”落后的設計,還是新機會?
微信小店更新了一個“送禮物”功能,這一次微信電商的戰略性探索,在不同角度上如何理解?本文從用戶、平臺和商家三個視角,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送禮,一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和維系關系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許多場景中,這種需求因為過于正式或者繁瑣的操作而未被滿足。微信小店最新上線的“送禮物”功能,試圖用輕量化的方式填補這一空白:用戶只需點擊幾步,即可在微信對話框里完成禮物的贈送和接收。
這項功能并非完全創新,但其切入點和設計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在我看來,“送禮物”功能的推出不僅是微信小店對用戶需求的一次精確回應,更是微信電商生態的一次戰略性探索。
一、用戶視角:送禮的需求為什么被激活了?
送禮物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個復雜的社交行為,尤其是在那些關系“模糊地帶”。
- 鄰里場景:想象一下,你的新鄰居幫你修了家里的漏水問題。人情上,你希望表達謝意;經濟上,你不想給對方造成負擔。但如果手頭沒有合適的禮物,“感激”的行為就容易不了了之。
- 情侶場景:在戀愛初期,送禮物既是增進感情的必要行為,又需要克制禮物的價值,避免雙方感到負擔。這種微妙的心理門檻,讓送禮變成一個“不送尷尬、送了難選”的難題。
微信的“送禮物”功能很好地切入了這些模糊需求。用戶可以選擇價格適中的實用商品,一方面達成社交目的,另一方面避免了過度正式或耗時的操作。通過這樣一種“輕禮物、重心意”的方式,禮物不再是大場合的專屬,而成為生活中人際關系的粘合劑。
心理學中的“贈禮效應”(Gift Effect)告訴我們,贈送禮物會讓雙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聯結。而“送禮物”功能通過輕量化的操作門檻、低價商品的選擇,降低了用戶在表達情感時的心理負擔,讓禮物在微信生態中成為隨時觸發的情感媒介。
二、平臺視角:從社交功能到電商生態的紐帶
在微信的產品哲學中,功能往往不是獨立的,而是嵌套在更大的生態中,成為生態的紐帶之一?!八投Y物”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微信的生態特質讓這項功能顯得尤為適配。首先,用戶可以通過“熟人關系鏈”快速完成禮物的贈送和接收,這種無縫嵌入式的體驗,比單純的電商平臺顯得更自然和便利。其次,“送禮物”沒有設置中心化入口,而是通過微信的多個場景觸達用戶(如視頻號直播、公眾號推送等),體現了微信去中心化、輕量化的產品策略。
贈送過程中的隱私保護同樣是設計的亮點。贈送方無需知道收禮人的地址,接收方則可以在確認接受禮物后自行填寫信息。這種安排不僅降低了贈送行為的“壓力感”,也提高了用戶對功能的信任度。
從社交到電商,微信正試圖用這項功能打通更多場景。通過社交行為觸發交易需求,“送禮物”讓商品的流通與情感互動合二為一,這種模式無疑是對傳統電商邏輯的一次巧妙重構。
三、商戶視角:送禮物功能帶來了哪些新機會?
對商戶來說,“送禮物”功能的最大意義在于為商品銷售創造了新的消費場景,尤其是那些價格適中、日常實用的商品。
舉個例子,一位商家在小店中上線了一款手工護手霜,單價僅30元,原本的銷售以家庭主婦為主。而自從支持“送禮物”后,銷售用戶不僅僅局限在“家庭主婦”,而是擴展到“家庭主婦”周圍的人,他們會選擇將這款護手霜作為輕禮物贈送給好友。
然而,機會背后也有局限。目前,“送禮物”的商品種類和品牌覆蓋率尚顯不足。舉個例子,假如用戶嘗試購買一份優質牛奶作為禮物,卻發現選項有限,而且價格偏高。對于高價值商品,用戶的信任心智更傾向京東或淘寶,這其實就是現在的核心問題,“送禮物”覆蓋的場景很難維系高價值商品。
如果“送禮物”功能想要更廣泛地被接受,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商家貨盤的豐富度,以及降低用戶對商品價格的敏感度。這不僅需要產品功能的迭代,也需要生態整合的優化。
四、從輕量化功能到電商戰略
“送禮物”是微信電商的一次輕量化試探,而這種輕量化恰恰體現了微信的戰略思維。相比于直接追求交易量,微信更關注功能對社交關系的粘合作用。這也決定了它與傳統電商平臺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以人際關系為起點,后者則是以商品和價格為核心。
未來,“送禮物”功能有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
- 商品豐富性:拓展更多品類,滿足不同場景的禮物需求,例如書籍、節日禮盒等。
- 節日場景優化:圍繞節日需求策劃主題活動,強化用戶在特定場景的使用意愿。
- 與公域流量的整合:將“送禮物”功能與公眾號、搜一搜、朋友圈廣告等場景更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商品曝光度。
在當下,“送禮物”已經通過輕量化功能滿足了部分用戶的社交需求,但能否在更大的電商生態中占據一席之地,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本文由 @努力做產品的小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