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浮躁的時代該怎么自處
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對各媒體以及生活的變化,社會的變遷走向,分析用戶需求、使用者分析和使用場景,以及人們的精神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討人們在各大平臺上的消費行為、分享和探討的熱點、由微觀知宏觀、各種行為偏好、場景下的變化等方面的情況。
目前,各大媒體上聚集了大量年輕、有趣的用戶,他們傾向于在平臺分享日常生活和各種有趣的經驗和體驗,用戶間的互動、分享氛圍濃厚;而這些評論互動也傳遞了用戶的真實訴求,理解用戶的關注點對于企業和品牌來說將具有重要價值。
研究將通過收集、分析和解釋各大平臺上的用戶生成內容和用戶參與指標,痛點訴求,期望與未來等數據,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從多維度角度揭示人們的需求痛點和行為,以及深層的內在心理。
目錄速讀
- 各平臺關于生活、精神焦慮、浮夸行為、嘩眾取寵引關注的行為分享持續走高,發布數量整體比疫情前高出55%。
- 人們對于各種隨之而來的變化感到無法掌控,對未知的明天焦慮迷茫。
- 隨著消費的異化,陷入到追逐名利、被社會衡量的標準中,“我已不是我”
- 鄙視鏈的產生帶來圈子文化的優越感
- 主流意識形態是娛樂至死還是狂歡之后的沉思、審視人生?
- 總有觸動人心弦的時刻,是義憤填膺還是時代需要救世主,亦或者需要一個樂子,去擺脫生活的壓抑?
- 主流經濟與實用經濟
- 企業與人們的未來走向,路在何方?
- 審視過度的人生過不下去,何必定義主流與獨特?不過是自我尋找的存在價值體現,說人話是需要歸屬感與社交認同感,以及人的自我認同和逃避現實壓迫
一、見微知著
1. 各平臺關于生活、精神焦慮、浮夸行為、嘩眾取寵引關注的行為分享持續走高,發布數量整體比疫情前高出55%。
我們從生活的根本出發,衣食住行。有人說,菜市場的消失意味著美味的消失;也有人說看一個地方發展如何,有沒有生活人間煙火氣,就得下到菜市場尋味、尋息;還有人說,一個菜市場可以看出人們生活的水平如何,看到藏在菜品細節中的種種隱喻。
食者性也,天上最是高處不勝寒,人間勝屬煙火氣。民以食為天,日本的筑底菜市場、英國倫敦的博羅菜市場、中國的蘇州葑門橫街、北京的京深海鮮市場等,這些皆是某地區的代表,也是生活的縮影。用心且有追求的廚師,一般都會對食材和味道有著執著的要求,如果去到一個地方都能收集全,那說明這個廚師是不太靠譜的。只有去尋,去遭遇,挑挑揀揀才是有所追求。某個節目上,《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就談及,他的一個小兄弟早上六點去到京深市場,挑選食材直到中午才回家??梢娝麑τ谑巢呐c生活的追求有著同樣的熱愛。
談菜市場和生活、精神焦慮有什么相關聯?
關聯可大了。
你看,曉卿老師曾去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市場,看到整齊劃一的格子、攤位,那就說明這個地方沒有什么特色的,管控太嚴格,喪失了百家爭艷的魅力;如果能看到一個攤位上各色各樣的菜品,甚至能在當地市場找到齊活的調料,比如姜的種類,如果有五種,那就說明少了些許生活追求;如果有七八種齊活了的,說明對于細分口味很有追求。
為什么這么說?如果一個地方生活繁榮昌盛,人們也就有了精致的“窮講究”,用北京話來說,那叫一個地道!就連食材,刁鉆的口味都可以細分出來,進行“品味”,那么你說這是不是意味著有所追求,對日子有所盼頭,也對生活充滿熱愛,充滿體驗與感恩。你琢磨,品茶、品酒,不一樣的風味茶葉與美食,不同季節更替帶來的厚重感,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味覺、視覺、觸覺等,你需要體驗和嘗試,而不是被他人的分享點評而后退。叔本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大部分人都是平平無奇的平凡人,他們的真知灼見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意義,都是平庸之言語,而你并不需要被定義和驅使”。
那一年的風雨,那一年的烈日,那一年的天與地,那一年的空氣和更迭的晝夜,賦予了奇特且獨一的口味。我們需要感慨的不是時間,而是流失的生命力呀,去品味,去探尋。
互聯網興起,外賣行業暴漲,各種及時送,盒馬鮮生,樸樸超市,美團優選等擠占了生活氣息的菜市場,使得眾多底層人民最后一點的營生也被裹挾消滅?!翱臁背蔀榱水敶髁鳎皇侨藗兿胍?,而是被幕后的推手制造而來。各種鄙視鏈的形成,所謂的圈子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是被制造出來的欲望與優越虛榮感。
現在不就是有各種菜品評級,五星級酒店,鉆石王老五,什么什么汽車、珠寶、時尚服飾、名貴化妝品、手機電腦、鞋子包包賦予品牌效應等。其實回歸到最本質,菜是菜,鞋子是鞋子,包包也就是一個裝東西的工具而已。
各種席卷而來的廣告,定義成功、定義幸福、定義愛情,年輕人不焦慮誰焦慮呢?甚至中老年人也被影響了。嘿!就像前段時間的茅臺和瑞幸聯名,為什么這么多人購買?廣告的發酵,人群的好奇,對高檔品的嘗試,我買不起茅臺我還買不起咖啡嗎?!
資本家害怕年輕人不喝酒,斷代了,結合咖啡與酒,華爾街痛哭流涕,為什么你們要一起上,韭菜都被你們給割完了,那我星巴克怎么立足。害怕你不上,又害怕你一起上。你以為你懂投資金融了,誰知道東方神秘的故事與傳承,給了華爾街狠狠的打擊。
拼茅臺,拼咖啡,拼車…..資本家變著法子讓大家一起消費,年輕人的第一杯茅臺,是生活改變了咖啡,而不是咖啡改變了生活。正如科技的海洋中,人們不需要主動張開雙手,就能夠被裹挾前行。
好奇心和高價格的趨勢,貴酒與咖啡的結合,年輕人想要嘗試茅臺的昂貴,代表著一種身份和參與;老一輩的想要嘗試咖啡,試圖了解年輕人的文化;就像不情愿的靠著咖啡續命上班,老一輩不情愿的酒桌文化談人生。當然,也可能是許多中老年人喝不起茅臺的普通群眾也想嘗試一下,少年總在年少時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然后遇到某人某事終得解。
突然的爆火,馬路上的日常擁堵,不就像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未知的明天嗎?社會的變化導致的宏觀現象,同樣反映著微觀的生活現狀。某種生活上的細微變化,意味著形勢走向調轉車頭了。快速的、無法掌控的生活,未知的明天,匆忙的早九晚六,工作時心不在焉,心在詩和遠方,身體囚禁在水泥立方。好不容易休息一下,又被大量的媒體訊息占據大腦,整日焦慮未來如何,卻忘了當下所擁有的該如何使用,總想擁有更多的未知,嘩眾取寵的行為是為了博取關注度,漲粉引流,最終卻無法變現,狠吶!為什么他人能做到的自己就做不到呢?
攀比的心理是環境與社會文化塑造的,唯有集體共識,挾全體的力量共同抵抗,才有一絲機會,擺脫對生活日漸喪失的熱情,重新回歸體驗生活與人間美好。也許你并不需要所謂的社會標準,他人目光的衡量,你需要的是一顆被他人所討厭的,有勇氣的內心。
2. 人們對于各種隨之而來的變化感到無法掌控,對未知的明天焦慮迷茫。
世上如果有英雄主義的話,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羅曼羅蘭的名言“看到生活的殘酷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
焦慮是現在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感覺身邊的人都在說自己很焦慮,但是在被詢問到究竟在焦慮什么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我也不知道在焦慮什么,但又感覺不到輕松。”
心理學家認為: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焦慮,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因為你從來沒有做過這件事,你不知道它是否會帶來危險,疑惑的同時就會感到焦慮。每個人焦慮的程度不同,內心的恐懼程度自然也不同。它可能會導致人身體上的傷害,甚至會導致精神上受損。
每個人處于不同的階段,扮演的角色不同,所經歷的事情不同也會影響焦慮的程度。學生可能會因為一次重要的考試而感到焦慮;畢業生可能會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感到焦慮;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成績,或者是對孩子的教育而感到焦慮。
但我想說的是,不要為了過去而后悔,過去的已經成為過去了;也不要為了將來而憂慮,因為明天還沒有到來。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今天。對于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要保持謹慎,對于我們不可改變的東西,我們保持樂觀。生活并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接受每天無法預料的挑戰。很喜歡羅翔老師的一句話:“你知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么嗎?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從馬里亞納海溝到珠穆朗瑪峰,而是知道和做到”
怎么說著說著就開始講起大道理了呢?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大道理,訊息飛速發展傳播,越來越多的“他人的生活”充斥著生活每一片角落。隨著各大平臺的內容創作者不斷的開墾,以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籠罩在欲望與被制造的焦慮當中。
根據新紅數據以及各大數據平臺的分析和總結,心理醫藥行業大盤數據表現,我們發現,抑郁、焦慮、失控等筆記發布數量整體高于以往的平均水平,且打著療愈的商業筆記發布數呈現逐月上升趨勢;
足以見得在如今的大時代下,相關內容的傳播和討論的熱度居高,并且在整體熱度在不斷攀升。這也恰恰應證“社會病了”,物極必反是必然的規律,每一次爆發都是在不斷的剝削中打響的抗戰。
3. 隨著消費的異化,陷入到追逐名利、被社會衡量的標準中,“我已不是我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下滑,蕭瑟的秋季即將來臨,人們就業選擇,擺爛,工作就是為了不工作的意識增強,需要精神的寄托與信仰,以抵御社會對自身的傷害。同時需要擺脫焦慮,以保持身心的安寧、舒適和希望;由于“抑郁”和“焦慮”概念逐漸深入人心,精神供養已經成為尚未健全人格的人群“剛性” 需求。
為何這么說呢?和追名逐利與衡量標準有什么關系?根據大數據調查顯示,街頭采訪,人群調研,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旨在一個及時享樂,“深圳賺錢深圳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是吧,無限的工作,工作為了消費享樂,沒有錢了在工作在消費….恨不得把世界上、短視頻中,他人口中的“美好”都體驗個遍。這么說吧,如果不擺脫出來這個死循環,遲早會因為某一天的到來而崩潰。
那怎么擺脫這些困境呢?書中自有黃金屋,人間自有妙山人??磿喿x,與書中的偉大靈魂對話,吾日三省吾身,多反思,多思考。實在堅持不住,建議使用番茄時鐘以及間歇式筆記法。定一個時間目標,打上時間段記號,開始投入其中,分心了再繼續打時間段,記錄時間戳。
這樣會很有成就感,也就是及時反饋和清晰的目標。那人間自有妙山人怎么理解呢?很簡單,社交,與不同人溝通。大多數孤獨的人,都是害怕邁出第一步。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討論,有一個叫做“焦點效應”的理論:人們沒有過多時間關注你的錯誤和行為,更多的是他本身的事情和形象。你比如說,他人的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比世界發生的金融震蕩來得重要。你其實沒有那么出眾,承認自己的普通,然后賦予現在所擁有的能量,勇敢邁出第一步吧。
人們忘了自己是誰了,他的初衷已經偏離,目標已然出軌,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標準,道德觀和人生觀對他的束縛,使得他不能成為他所是。說個簡單的例子,短視頻上癮,多巴胺上頭,早上起來不是刷抖音就是刷小說,手機和網絡早已離不開手上一尺;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也是一種回應,何必庸人自擾呢?我聽過一句很美的話:“遇不到愛情沒關系,但你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是吧!你該收回那顆流離失所的內心了,不要再被他人所定義,你所需要的并不是特種兵打卡,也不是昂貴衣物的修飾,更不是他人眼中的loser。你還是你,如何選擇賦予意義,在于你的大腦,不在于他人的衡量。我命由天不由我,盡人事聽天命,活在具體中。
別再焦慮了,什么都沒有發生,該干嘛就干嘛!
4. 鄙視鏈的產生帶來圈子文化的優越感
前文談到某個圈子的優越感和自我歸屬感,為何總是需要進入某個集體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呢?網絡上所謂的“刷存在感”可能就是這種意思,無時無刻的顯示自身的優越,享受別人崇拜帶來的快感。說到底,人的性格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大部分人表現出來的主流形勢,也反映著社會的變化。
不止于此,工作中,生活中,家庭中,甚至愛情中,都能找到社會的縮影,彼此關聯著。從傳播學來說,一個人影響著一個社會,就像蝴蝶效應,扇動一下翅膀,引起大氣流轉造成氣象變化。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是與千千萬萬島嶼鏈接的橋梁,向善的你幫助了他,他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傳遞善意?;叵肫鹂础耙刑焱例堄洝钡囊欢螒颍x遜為了引出成昆,而濫殺無辜。有一個大師為了拯救無辜之人,讓謝遜出三次手攻擊自己,且不還手,最終臨死前還懇求謝遜別再濫殺無辜了。最終的結果是,謝遜差點失手打死張無忌的爹媽,好在最后一刻想起了大師的話語,停止了殺戮。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么神奇,因果循環。講述這個和圈子文化有什么聯系?其實并無本質聯系,而旨在發表言論的時候,反省一下自身,是否會因為虛榮優越感感到羞愧,是否因為你那些自我感動和咄咄逼人的言語,是不是只是一場表演,是不是巧于詞令和自我欺騙?
昨天和一個朋友談論了“文青” ,什么是文青?或者說什么是身份認同?進入某個圈子,本質上是找到組織了,有人性所需的歸屬感啊和認同感。在里面,都是和你一樣的同類,放大了自身的優越,投射到了現實的自我。就好像某些明星飯圈粉絲,小眾音樂圈子,自稱“我是梁博忠實粉絲,你們都沒有品味”,這其實相當于外界認同與自我欺騙了,更多的是逃避,對內心缺失的人格諂媚。
當然啦,在每個時間段,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一群人,包括我自己。有人不安于現狀,本質上和粉絲沒什么
關系,表演和顯擺的成分很足。人就是始終在對抗內心的幽暗以及時刻不停涌現的優越感,說到優越感,我自身寫這些文章,發表的時候也帶著濃重渾然的優越顯擺屬性,所以我常常反思,為什么要寫,為什么要發表,為什么要制成視頻去教唆,去制造焦慮?其實還是自身除了肉體欲望,還需要精神上的需求,渴望找到同類,渴望被認同被接納,渴望脫離孤獨。
有些東西進了眼里,就會留在心里,徒增煩惱!做自己就好,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也不必去過多干擾他人生活。當然,如果真有需要幫助的,懇請真誠的出手相助,不求回報也不求反饋,主打一個奉獻他人,也是一種相對應的被他人需要的存在價值感。
二、文化與科技改變走向?
1. 主流意識形態是娛樂至死還是狂歡之后的沉思、審視人生?
生產關系沒有跟上生產力的發展是很痛苦的,甚至要才去革命手段。現在人們看到的一些戰爭現象,本質上就是這個問題。娛樂至死現象,苦不堪言的底層人民,在發覺一些真相之后,是狂歡還是墮落,也是這個問題。
最近網上挺火的就是:全家人砸鍋賣鐵把你供出來上大學,考研究生,出來之后送外賣?其實這個和國家的背景有關系。當時改革開放時期需要人才,到什么程度呢?蘇聯援助我們的一個電機,都沒有人會裝,那時候人才相當缺乏,和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現在我們面臨的時代呢,是一個很劇烈變化的時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不變也得變。
智能化將來要使社會發生根本的改變,現在的人們擔心什么呢?擔心一切被人工智能代替,使得人類回到史前文明時代,如果發生第三次大戰,那么第四次一定是用石頭和木棍進行打架。
社會的變化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化的,科學是生產力,生產力帶動了生產關系。任何社會的進步都是生產力的進步??茖W技術越發達,它帶來社會底層的變化越來越劇烈,這個就是生產關系沒有跟上生產力的發展,它要有一個調整的過程。
縱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到現在,實際上都是一種什么形式呢?生產關系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為什么會有說,一般企業不到十年必倒閉,百年企業少之又少?欲求不滿的資本家,對勞動剝削越狠,反噬越明顯。生產關系就是勞動者與勞動工具的結合,也是人與人的關系,有的公司破產是因為什么?因為剝削嚴重,只管理性的開采資源,不管感性的人們死活,你不倒閉誰倒閉?但凡多一點人文關懷,進行企業文化改革,管理人性化,多一點福利,多一點休息時間,人們也是需要休息恢復勞動力的,這樣才能再生產。
毛主席說過“要想前途,那必須得回望歷史”,比如工業革命時期,有了蒸汽機,有了火車,生產力發展迅猛,在發達國家,流水線之類的工人,讓它很殘酷的剝削底層人民,最后生產關系跟不上生產力了,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殺總統也不過是一個引子,打仗至少需要導火索。最后慢慢調整調整,生產關系跟上了,就形成了一種社會定型的制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
當今的人們就處在這個變革時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今社會必然產生一種思想上的混亂,它總歸要調整過來的,但是一定要有時間,經得起殘酷的折磨才能有涅槃后的光彩。
娛樂至死也沒事,狂歡之后也無妨,當災難降臨到你的頭頂,不要去譴責這個社會,因為你當時也在其中,而你并沒有反抗發聲,沉默的大多數,不是無辜的。
2. 總有觸動人心弦的時刻,是義憤填膺還是時代需要救世主,亦或者需要一個樂子,去擺脫生活的壓抑?
之前“地鐵判官”爆火,事情起因是兩名老人因座位問題和乘客發生口角,一名年輕小伙聞聲而來,以伸張正義之名給了兩位老人一人一記耳光。據說他有精神病,最終經過協商也被原諒了。其實我想說,怎么才能考到“精神病證”(開個玩笑)
為什么會突然爆火呢?可能是看一個樂子,看個笑話。更多的還可能是太壓抑了,急需不確定的發生,帶來片刻的討論,享受與他人交流帶來的快感。也不盡然,從這個現象可以聯想到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幽暗,享受著肆無忌憚的不被束縛的感覺,會把自身幻想成為主角,反抗那些壓迫,反抗倚老賣老的社會風氣,反抗荒唐的生活本身。
我們偷窺著他人的幸福,幻想自己也能如愿以償。
疫情之風籠罩,失業狂潮擠迫,不瘋就算好的了。
網友們戲稱“公共交通不能失去精神病,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也有人說,太諷刺了,精神失常的人反而是三觀最正常的。
沉默的大多數和官方的不作為,資本的幕后操縱,生活的艱辛與工作上領導的責罵,人際關系的疏遠、糾紛,時刻都在反應著“我需要正義,我需要被理解”。
誠然,散播焦慮的人大肆收割,不愿參與其中的人也被波及。其實吧,大多數人并不贊成以惡制惡的做法,對于“地鐵判官”時間,我認為在處理社會問題時,不能單純的依賴個人行為和暴力解決問題,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反正方式。雖然生活一地雞毛,也要保持良善,既然他人圍觀,我們也不愿意做一個沉默不語的大多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都有聽過,在雪崩之前,沒有一顆雪花是無辜的。你沒有被黑暗籠罩,并不代表一直身處光明,直到某一天,譴責與推卸已經不能成為保護自身的工具。
3. 主流經濟與實用經濟
中國人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為他人而活,不是為自己。他喜歡跟別人比較,攀比,你比我好,我心里就不高興了。你看,鄰居賺了錢,他眼紅,馬云賺錢,他怎么不眼紅呢?這種幸福觀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基礎上的,看你倒霉了,我就會覺得自己不錯,壓抑不住的內心愉悅。你看還要體面,也是一個弱點。我錢比你多,我體面吧,我出去開的車很貴很炫,比你體面吧。然后父母說,我的小孩,大學畢業,985,211,出國留學,體面吧?喜歡把小孩當成工具,喜歡一個人前顯貴的面子。
其實這是一個主流的意識形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國內的教育體制,從小上學都是作業、作業、還是作業,應試教育主打一個標準化。可人生是沒有標準化的,各司其職也不現實,人不是生活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無數的點構成的。從小被壓迫著學習,其實本意不是自己想學,而是為了父母,為了討好而去學習的。倘若從小沒有作業,任由發展,就像國外教育一樣,從小玩到大學,到了大學的時候,玩累了開始學習,這時候興趣也跟上了,有自己的純粹的學習欲望和理想。說這些并不是抨擊什么,反而是那些大聲吶喊著要學習,要工作,要愛國的人,本身是不工作的,孩子也可能送到國外了的。
其實吧,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形態,發展的問題,從很早的時候就遺留下來了。你比如說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那時候大力發展經濟,系統化標準化的進程,打的是一個量化標準,齊心協力。發展到現在,出現問題也是必然的。
家庭還有一個弊端,你越逼孩子,越是逆反心理,好多沒有出息的鳥沒有出息不會飛,生出一個蛋,渴望成龍成鳳。人是隨著時間和經歷變化的,一百個人一百種脾氣,這是社會性問題,不能簡單的定義為量化標準。
所以現在主流經濟是什么?其實這很泛,不同群體的人都會認為自己這個圈子就是主流,但實則不是。比如為他人而活的經濟,說人話,就是你自己想要什么,是被別人引導去購買的,去定義的?你捫心自問一下,你出生到現在,活著是為了什么?要去哪里?為什么而活?買的意義是什么?滿足欲望還是虛榮?哲學三段靈魂拷問,直達內心深處,當你問出之后,你會發現你已經不是之前的你了,這時候找到自己,才是畢生的追求。
我看過一個采訪,記者問“你覺得結婚有什么好處嗎?”對方回答說,地球上不就是男和女嗎?陰和陽嗎?從人的感情需求方方面面來講,應該是男女搭配嘛,多少年來都必須要有繁衍的,要婚配。這不是哪一個人來決定的,從生理上也好,精神上也好,方方面面已經形成了這種規律模式,就必須談婚論嫁,所以說怎么可能不需要結婚呢?結婚是應該的才對。現在好了,年輕人都不結婚不生小孩,說句難聽的,勤奮刻苦愚昧的豬,居然都能養到絕代,真是諷刺。
現在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而是結不起,這個也就是實用經濟了。結婚代價太大,一方面是彩禮,一方面是房、車,一方面是各種形形色色的奇葩要求和預設。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養老資源,都要考慮,條件好的沒什么問題,可以生,條件不好的是不敢生了?;钪祭郏偕粋€更累了。什么都離不開錢,就連以往最純粹的愛情,現代也需要金錢來衡量了。數字是人喜歡的,但在某些方面卻是厭惡至極。
英文中有兩個詞語表達愛,一個詞語叫大家非常熟悉I love you的love,還有一個詞語叫chartity,今天高很多人都認為愛是love,但這只是情感的宣泄,但大家也許忘了,真正的愛也許是 charity是一種寬容之愛,是一種忍耐。
想要跟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想要跟人和睦相處,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有顆寬容的心來接受他人的缺陷和不足,不要關注抽象的人,要關注具體的人,因為具體的人總是有缺陷的,而抽象的人總是完美的。
我后來是為什么慢慢的走出了這種觀念呢?因為我以前是如此的愛好抽象的觀念,所以我總是覺得身邊的人很討厭,總是有這個毛病那個毛病,但后來我發現有一個人我總是會原諒他,這個人也有很多很多的毛病,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我自己。
每個人都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這是人之常情,但這其實這種愛很多時候之是一種自私的愛,或者只是一種自戀,我們愛的依然是投射在他人身上自己的影子,那如果這個影子在別人身上慢慢的消失你可能就失去對她的愛。
很多人啊為了尋找愛情在不同的情人中周旋探索,最終覺得自己越來越孤獨,原因就在于啊,自戀的愛永遠不能長久,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達到你對他的全部物質,一個可愛的人,人人都會去愛他,但當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可愛,你還去愛她,而且愿意去發掘他的可愛之處,那這可能就是真正的愛。而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你越跟具體的人在一起你越能發現他的錯,當你犯了錯誤呢,你希望他原諒你,不希望別人寬恕你,那么當別人犯下了錯誤,你是不是也應該去寬容她。
只愿不再是“房產證加我名字”、“天價彩禮”、“背叛跑路”“綠帽出軌”,愛不能被物質所衡量,就像母愛,不能被物質所定義高貴貧賤。物質基礎固然重要,經濟的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面包和水仙花都要有。
張志新作家說:愛情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學習的絆腳石。愛情并不是炫耀的籌碼,睡多少個人也不值得夸贊,也許無法獲得美好的結果,至少愛過與被愛過,體驗過程,也正如人生只能體驗,不能擁有,理想雖不能實現,總歸是牽引我們的希望。
三、那我們該何去何從?
1. 企業與人們的未來走向,路在何方?
先講一個小概念,“黑天鵝事件”,也就是作者塔勒布稱之為“極端斯坦領域”的一個對未知領域的不確定性因素。什么是黑天鵝事件?你可以這么理解:普通人的財產就和馬斯克的財產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人的資產還不到馬斯克的一個零頭,在財富領域,馬斯克的存在,就屬于極端斯坦現象。作者塔勒布提出,在“極端斯坦領域”里特別容易涌現黑馬,一騎絕塵,讓人望塵莫及,就像演員,歌手,作家,畫家這樣的職業就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極端斯坦領域里。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陪跑者,拿著微博的收入,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成為金字塔尖的超級大腕,獲得不菲的收入,這極少數人的成就就可以認為是一個個黑天鵝事件。再通俗易懂,“命運的齒輪”又開始轉動了,給黑馬帶來了本不屬于他本身能力所擁有的財富。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小楊哥”“楊超越”“阿giao”“丁真”等,我并不是諷刺他們,我是舉客觀事實例子,而我本身確實也是羨慕嫉妒恨的,為什么命運沒轉到我身邊(開個玩笑)。
百年企業少之又少,如今形勢并沒有好轉,人們的精神困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黑天鵝事件出現的概率其實并不算小,我們能做的,只有安放那顆脆弱敏感、難以寧靜的心。其實黑天鵝事件與經濟學上的“杠桿效應”很相似,也和帕累托定律(二八法則)一樣,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
不管是企業還是人們,未來的走向一定是需要安放好內心,持續的、穩健的、清晰的認清形勢,規劃好未來的同時也要努力做好當下,過好此刻的生活。
家庭是最小單位的社會,學校是第二社會,公司是一個集體社會,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規則秩序,有秩序就有權利,有權利就有腐敗,而腐敗下方是兩個“人”字。人們總是習慣于從過去的經驗總結一些規律,認為經驗就是一切,不愿意接受未知的不可控,恰恰是這樣,才導致如此多的悲劇發生。
做好準備,別指望“幸存者偏差”,也別指望靠誰,能靠的只有自己。未來如何?未來就是現在所構建的走向,當下埋下的樹苗,未來會長成參天大樹。
追尋熱點,關注社會發展,關心他人需要,只有真正與他人共鳴,或許可以說,讀某本書,只有遇到某些能令你觸動的句子,你才會感同身受。我們無法改變社會進程,但可以改變自己,影響他人。路還在腳下,如何邁步,看你了!
2. 審視過度的人生過不下去,何必定義主流與獨特?
不過是自我尋找的存在價值體現,說人話是需要歸屬感與社交認同感,以及人的自我認同和逃避現實壓迫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白日夢想家”,男主前期終日幻想,人生不得志,面臨開除之際,為了探尋“25號膠片內容”而踏上旅程。期間遇到了失意的醉漢,其實也是他本身的投射,不過這并不是幻想,而是直面現實;再次旅程,再航行的船上認識了熱情好客的船員們,他們生活艱辛卻仍舊熱愛生活;接著啟程去到格陵蘭島,遇到了三個小孩,用別人送的禮物交換了滑板,也意味著接納了過去,重新找回了自己,夢開始了。最精彩的一幕就是滑行與無人公路上,周邊的風景仿佛置身桃源,再次感受到了之前無法體驗到的生活美好。
最后的最后,在媽媽的引導下,踏上找尋答案的二次之旅,縱然沿途艱難險阻,也別忘了體驗點滴的幸福。他遇到了一直給他寄膠片的肖恩,就在珠穆朗瑪峰上?!拔也幌矚g為了拍照而拍照,我是說,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很喜歡某個瞬間,只想享受在那一刻”。
經歷一番云雨蹉跎,還是沒逃過命運的制裁,不過繚繞的歷程總是回蕩在腦海,它賦予了我們自信與從容,這不就像歷經艱難的《白日夢想家》主人公一樣,前期索然無味、日復一日的生活,到末尾自信與從容,霸氣回懟新的經理那一段,這不就意味著,人生雖然坎坷,但不經歷磨難歷練是無法把他人的道理轉換成自我的敘述的,這時候,你有了自己的故事,履歷也日漸豐滿。一路上不就是為了尋找自我嗎?何需他人的認同,亦或者何需惱怒于無能?
前陣子,不,可以說是比較久之前了,當各大城市房價悄無聲息地下滑,房貸利率節節狂跌,各路新能源汽車在一輪又一輪的降價潮里殺紅了眼,瑞幸更是跳過庫迪,直接跟蜜雪冰城近身廝殺,為的就是撬動人們不為所動的消費意愿。
消費降級和萬物降價,成了今年最熱門的旋律。但打定意不買房不買車的年輕人,卻突然發現一個可的事實:
四、這些年,太多本該免費的東西,突然開始收費
當資本和地方齊齊動手,一場針對普通人生活起居的圍剿,似乎無法避免。
諷刺吧?這則新聞,讓見慣了大世面的網友們看得一愣一愣的——共享空調是什么新東西?怎么學生讀個書還要花錢吹空調了?
還有家長算了一筆賬:按每個宿舍一天開8個小時空調算,一天31.2元,一個月就去到了936元,按這個價錢,用不了兩三個月,這筆“共享空調錢”就可以買上一臺普通空調。
還有各種“共享經濟”,大肆宣揚共享,原來是打著免費的幌子,做增值服務,好一個互聯網新模式。還有各大電影院,高鐵站,都放上了共享按摩椅,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什么,真的是想錢想瘋了,瘋狂收割。也是,如果這時候不收割,到時候不知道能不能割了。
拆解這些“共享按摩椅”的盈利模式,真相只有一個——利潤。通常來說,這些按摩椅的入駐場地會跟投放椅子的運營商達成協議,比如影院提供場地,運營商給影院抽成。界面新聞就曾經采訪過一位代理商,對方表示前期會跟影院七三分成,等賺回成本后,就反過來給影院七成。
前些年,地鐵收費也轉變政策了,“15次乘坐打6折” 的政策也沒了,還有各地免費停車地點也開始劃分收費,打工人又被剝了一層皮。至于怎么劃、怎么收費,各有各的小心思,不乏像南寧慧泊這種臨時停車一天最多需要繳費上百元,連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都納入收費范圍的。
一場大趨勢已經悄然顯現,我們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免費的越來越少,收費的越來越多。如果不愿意掏腰包,不好意思,那曾經享受過的服務直接人間“蒸發”。我們說“不便宜,只有死”,是2023年商業的生存法則。但“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又成了2023年給每個精打細算的普通人狠狠一巴掌。
愚昧的活著吧,快樂沒煩惱;清醒的接受不該有的焦慮,痛苦且煎熬。為什么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了?我想動物都知道生存環境過得不好,并不會產子。為什么上層建筑的人們就是不會編織更好的神話呢?
談了許多,圍繞著精神、人群走向、社會趨勢,潦潦草草的陳述陳詞濫調。本意上并不是想要制造什么焦慮,如果不這樣設置文章,也就不會有人看,也就不能達到傳達某些訊息。有句話怎么說來著,如果要提醒他,那就要與他同化,再進行交流。
可能有人會說了,又裝又立的,裝什么高尚,站在什么道德制高點?說穿了不就是想要人看,賺取流量嘛?這個成分也有,我并沒有裝什么道德制高點,看與不看的選擇權在你手上,嘴長在你身上,該怎么說都是合理的。
不過提醒一點,在被各種短視頻,文章,up主吸引過去的時候,就已經陷入“圈套”了,能做的好像也只有附庸某個集體,在里面找到集體優越感,進而不斷的找尋存在感。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找到你自己就行了,不必成為他人標榜的模樣。
最后,祝你我都能“惟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愿你我都能成為自己的哥倫布,找尋內心的新大陸。
本文由 @王富貴兒本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