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十個工作教訓(三)
“2024 工作復盤,汲取關鍵教訓前行?!?在過去一年的工作經歷中,有哪些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鑒?這些教訓又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工作策略?
2024年底,掏心窩子聊聊今年的工作教訓。
本周繼續。
一、“養寇自重”
以前看過一個電視劇,里面有一個情節是說,雍正皇帝派年羹堯平定西北,年羹堯一直干的不錯,維持了西北穩定,也在西北越做越大。
后來敵方也出現了混亂,對于年羹堯來說,完全有一舉殲敵,徹底鏟除敵人的機會。
但他一直不愿意這么做,依然按部就班的維持著當前局面。
直到最后,西北戰事平定后,年羹堯就被雍正撤職了。
當然這里面有很多很復雜的情節,與我們要講的關系不大,我就不展開說了。
當時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一個詞——養寇自重。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這個詞表達的是,你養著一群敵人,靠著這群敵人,你也就有了立足之地,因為大家需要你抵抗這群敵人。因此你對抗著他們,卻又不剿滅他們,就好像“養”著敵人一樣。一旦對方不存在了,你也就失去了價值。
我相信大家對于這樣的故事以及這個詞都不陌生,我也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今年想分享的是基于這個詞的另一種理解——工作節奏。
我們每天的工作其實就是解決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問題就是我們的“寇”。
但你有沒有想過,解決問題不在于快、不在于多,在于一個合適的“節奏”。
什么叫合適的節奏呢?
舉個例子,今天你發現了一個業務漏損,你立馬找到方案,三下五除二搞了一個大版本上線,功能非常完善,數據反饋非常好。
然后你去領導匯報,發現了什么,你干了什么,效果怎么樣。
然后領導和老板匯報,這周干了什么,效果怎么樣。
然后這件事情結束了。
你覺得這個節奏是否合適?
這時候,有另一個人,他是這么處理這個項目的。
他發現了一個業務漏損,開始分析漏損從何而來,漏損量級如何,視角是否足夠有深度及全面。梳理完成后,與領導進行匯報,本周的發現及下周的規劃。
領導理解了背景和目的,也整理了內容與老板匯報同步。
第二周開始進行方案設計,通過整體框架梳理了方案后發現要拆分多個版本,順便梳理了里程碑,并完成第一個方案的輸出和評審。完成后,與領導進行匯報,本周的進展及方案設計內容。
領導理解了進度和方案,也整理了內容與老板匯報同步。
第三周開始完成版本一的上線,數據驗證,并繼續推進版本二的方案評審與研發。完成后,與領導進行匯報,本周的上線內容及數據表現。
領導理解了上線和數據,也整理了內容與老板匯報同步。
第四周開始深入分析版本一的數據效果,并基于版本一推演出版本二上線后的預期,完成版本二的上線。完成后,與領導進行匯報,本周的數據反饋及迭代進度。
領導理解了分析和規劃,也整理了內容與老板匯報同步。
……
你覺得這個節奏又是否合適?
這兩個節奏,對到我們來說,做的事情可能是一樣的,但是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天差地別。
第一個節奏,對到接收信息的人而言,好像一個很小的方案,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一個很快結束的項目。
第二個節奏,對到接收消息的人而言,好像一個很完整的邏輯,一個很穩健的事情,一個很有效果的項目。存在感十足。
也許你會覺得,快速的解決問題取得效果,不就是老板想要的嗎?
但你又怎么知道,當你快速解決問題取得效果的時候,老板能充分感受到你的能力與成績。
且不說老板怎么感受到你,老板壓根感受不到你的存在。
因為能感受到你存在的是你的領導,老板感受到你的領導的存在。
所以其實問題很簡單,就看你的領導喜歡什么節奏。
領導會喜歡什么節奏,又取決于他的角色——領導也是打工人,他也需要向他的領導——老板進行匯報。他也需要在老板面前的存在感。
如果你能夠把事情做得穩健、完善,每周都在領導面前有存在感,又讓領導每周能在老板面前有存在感,領導會不喜歡嗎?
作為打工人,我們無需共情老板,說實話,我們也很難共情老板。
但是,我們必須共情領導,他直接決定了你的收入水平。而且,我們也很有機會共情領導——本質上來說,領導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打工人。
所以,找到解決問題最好的節奏,最舒服的節奏,既不讓自己太累,也會讓“大家”都能產生共識,都能有所收獲。
下次看到問題,可以嘗試著思考,不執著于馬上徹底解決問題,試著一步一步的解決問題,“養一養”問題,是不是也別有一番滋味。
二、永遠不要忘了判斷
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有一個同事,負責下單流程的優化。一年前,整改了一個大版本優化上線。在這個過程中,優化方案持續的向領導同步,匯報進度和數據。老板對方案表示無異議,還夸他推進的很好,很讓人放心。
后來,一年后,領導問他這個頁面為什么要這么設計,這里會有這個、那個問題……
同事說,這不是我們去年一起定的交互方案嗎,當時是基于XXX確定的。
領導說,訴求是合理的,但是這方案明顯不合理,做方案的時候難道沒考慮過嗎?
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里,血壓都升高了。
我是在吃飯的時候聽我同事講的,我聽的時候都樂得笑出聲了,但我同事說,當時他的反應就是很懵,甚至來不及有其他想法。他不理解發生了什么,一個領導親自確定過的方案,怎么突然就覺得不對了。
其實仔細想想,大家是不是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作為成年人,在職場上糾結于“對”和“錯”,是很沒意義的事情。
吐槽領導當然可以解一時之快,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當然,換個領導除外)。
我同事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啊,以后即使是領導明確的需求,也不能忘了判斷”。
之前寫過一篇,領導需求不明確,怎么辦。
沒想到,領導需求明確,也得知道怎么辦。
具體原因是為什么呢?
這就跟領導需求場景和需求來源有關系了。
如果仔細思考,領導是在什么時候產生這種需求的,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領導的需求來源于和老板的各種會議。老板突發奇想的一個想法,然后將老板的“一句話”逐層傳遞下來,一直到你的手上。
你很難指望,老板會在開會的那瞬間,對一個小的產品方案,做出很完整完善的決策。
因為那可能只來源于他的一個突發奇想,沒有其他數據進行支撐;因為老板肯定不會完全了解一個小產品的細節邏輯。
所以,當這樣的需求到你手上時,你還是需要“判斷”。
你需要基于你對這個模塊的邏輯細節了解,判斷該需求方案會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和領導反饋。
這個反饋不是為了拒絕需求,而是為了告訴領導,“按照老板的想法做,會有什么問題,是否可以接受”。即使領導確認了方案,也可以規避是自己考慮不周的責任。
判斷既是作為產品模塊負責人,自身專業性的體現,也是真正對產品負責的表現。
在這個判斷過程中,其實也是吸收不同的人對自己所負責的內容的理解,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老板體驗產品時痛點是這樣的,所以他才會有對應的需求。即使當時的方案無法落地,后續你也會知道產品優化的方向是什么。
所以,判斷是接到任何需求時的必備過程,不管需求來源于何方,是否明確。
有時候越明確的需求越不好做,聽從指令辦事,也會是職場上最危險的事情。
當然,即使你判斷了,反饋給領導了,最終領導還是可能覺得是你方案的不合理。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的想法和決策,職場上也絕對沒有絕對的不粘鍋方法。
作為一個普通的底層打工人,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步,能多一點安全就多一點。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小球】,微信公眾號:【產品小球】,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