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十分實用的用戶研究方法,適合3年以內產品經理,建議收藏

0 評論 469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產品經理們常常面臨著如何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優化產品體驗的挑戰。本文將帶你走進用戶研究的世界,幫助你更精準地識別用戶畫像,更有效地收集用戶反饋,以及更科學地分析數據。

01.用戶是誰

前兩天銷售突然問我:買我們產品的用戶是哪些人???

我說:不是那些制造業、服務業的老板嗎?

他說:可以再細致一些嗎?比如多大的企業,年銷售額多少?年齡多大?在哪些城市?使用電腦熟練嗎?為什么要買我們的產品?使用頻次怎么樣?

諸如此類的。

只記得當時腦子有點亂,一下子要很清晰的回答那么細,也答不上來。

02.模糊的客戶印象

事后回想,答不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客戶的認知不夠具象化。

也就是說,腦子里對客戶只有一個大概的模糊的印象,比如年齡大概30-60歲之間,年齡跨度非常大。

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連清理回收站里的垃圾都不會,對這部分群體而言,使用電腦本身就是一件難事,還要讓他們來學習如何操作使用SaaS系統,總覺得在為難他們。

仔細思考了以后,才意識到我已經很久沒有在一線跟客戶打交道了,很多需求都是被動的推送過來,而不是我們去主動的跟客戶鏈接而得到的。

想到這里,感覺一陣恐慌,慶幸現在還有那么多客戶愿意相信我們,繼續使用產品,這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

03.靠近用戶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就想著多靠近靠近客戶,多聽聽他們的訴求是什么,現在這個產品真的能解決客戶目前遇到的問題嗎?到底能給客戶帶來什么價值?

基于以上這些,就去找了一些具體的用戶研究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產品的大方向又變得清晰起來。

具體是哪些方法呢?

1. 去現場

我們的客戶每個月都會有很多新老客戶過來公司,我都會和其他的幾個小伙伴去現場輔導客戶使用產品。

在現場總能發現客戶出現一些很“奇葩”的問題,就算我們測試了很久,還是沒想到會出現這種問題。

其實說白了,是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沒能完全覆蓋到具體每個客戶實際使用的場景,也就是對客戶的實際使用流程了解的不夠深,才會造成客戶在現場出現的困境。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你能想清楚、覆蓋全所有的客戶應用場景,公司對應的資源是有限的。

只是,我們雖然沒想到,但是當客戶遇到的時候就要及時想辦法避免或減少這類問題的發生。

重點是解決問題,再去想一套實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2. 用戶訪談

除了去現場,我們還會定期邀請正在使用的客戶進行面對面訪談。

交談過程中,基本不會去引導客戶講什么。而是讓他們一點點的講清楚使用流程,包括開始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直到完整整個流程。

就拿發布視頻作品來講,客戶首先是要寫文案,去哪里寫?怎么寫?寫出來后去哪里用?然后是去找素材,做視頻,發布視頻。最后才是查找視頻作品的數據反饋。

基于這樣一個詳細的工作流,我們從他們的流程中去找客戶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卡點,重新思考產品的使用的流程,最終去梳理解決方案。

一般這樣下來,都會很方便的知道用戶的卡點,對于后續的產品迭代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這種方式也是我們用的最多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種,缺點是難約客戶,比較耗費時間成本。

3. 數據反饋

數據反饋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通過后臺數據的變化,反過來推測客戶目前可能遇到的問題。

像我們用的比較多的是定期調出某段時間客戶的使用數據,針對數據去做產品方向調整。

比如對需求排優先級的時候,其中一個參考標準就是價值。那些對大客戶或大多數客戶有價值的功能一般都會排在最前面,畢竟這些功能更新上去以后,能極大的提高客戶的使用體驗和用戶價值,我們團隊也能收獲正向反饋,那就必須要優先去做。

這種最容易被忽略,效果沒有前兩種那么直接、高效,但也是一種經常要去做的事情。

04.小結

如果你們遇到跟我類似的情況,要趕緊警醒下自己。長時間的離客戶太遠,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產品會很容易走偏,對用戶的“傷害”越來越大,卻不自知。

要多跟客戶進行“互聯”,就像朋友一樣。如果離得太遠,感情終歸會變淡。

雙方連接起來,經常去同用戶溝通,去熟悉他們的偏好、行為習慣、遇到的問題、期望的東西、了解需求的場景等等。

接著去挖掘出用戶背后深度的痛點,如此,才能更好的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以及解決他們真正遇到的問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成長日記】,微信公眾號:【產品成長日記】,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