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產品賣到上億,我從不跟客戶秀產品!
在商業世界中,產品的質量固然重要,但它并非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在市場競爭中,除了產品本身之外,還有哪些因素能夠驅動銷售和盈利。
再也別跟客戶強調自己的產品有多好,這是幼稚的自嗨行為??蛻舾静魂P心產品里的科技與狠活,他們關心的是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實際好處。
《誤判》《誤殺3》《小小的我》 這幾部跨年檔的電影票房表現就讓我深有感觸:電影口碑好不代表票房能大賣。
熟悉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甄子丹的影迷,《誤判》我去看了,從影迷的角度來看中規中距,不算驚艷也不算拉胯,從豆瓣7.3分就代表我和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另兩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分別是6.4分和7.4分。
按正常邏輯來看,電影的口碑保住了票房成績怎么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吧,更何況三部電影題材不同不會互相打架,反而可能會一起把大盤給撐起來。
但現實就是這么的殘酷,另兩部電影一上映,《誤判》直接大跳水被遠遠的甩開,成為2024年底最大的票房慘案,類似叫好不叫做的電影實在太多了。
這就回到開頭說的,好的產品不一定賣的動,這里的“好”是狹隘的好,單純是產品層面的好,它不過是取得商業成功中其中的一個因素罷了。
真正的“好”,還得考慮傳播層、受眾層、環境層等的因素。換成人話來講就是:商業成功=高話題度+高影響力+受眾廣泛+基礎條件好+產品好。它們的權重占比依次為:高話題度>高影響力>受眾廣泛>基礎條件好>產品好。
一、話題度
《熱辣滾燙》直面減肥和自我的挑戰, 《抓娃娃》討論中式教育, 《年會不能停!》映射職場生存的現實, 《出走的決心》展現女性追求獨立,《小小的我》關注殘疾人的生活挑戰……, 這些電影都有一個鮮明的話題標簽可以引發觀眾和網友的思考和討論。
因為離自己近,所以容易有共鳴點,很多網友在參與某個話題討論的時候,本意可能并不關心電影本身,卻在無形中推動了電影的傳播,讓更多人注意到這些作品。
而《誤判》呢,我作為影迷,實在不知道該拿出來討論些什么,除了說動作打的很漂亮外,茶余飯后真的沒有太多可以跟別人討論的。沒有討論,就沒有熱度;沒有熱度,曝光率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在做短視頻的時候 ,我特別關注一個數據指標—轉發,這是可以很直觀體現作品話題度的風向標。轉發行為背后,無非是討論和收藏的沖動。把視頻轉發給朋友、群里或者朋友圈,就像是在說:“嘿,我發現了個寶貝,你們也來看看?”或者轉發給自己的小號,方便下次再看。
轉發的含金量有多高沒法形容,真要給個數字可能得有三四層樓那么高吧 。因為它背后反映的是我們的品位、身份,是我們社交形象的一部分。
每個成年人都在維護自己的社交形象,只有真正認可的內容,我們才敢分享給在意的人群。這樣的轉發,不僅活躍了社交氛圍,也強化了個人的印象標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得到你認可的內容,很可能也會得到你圈子里的人的認可,這樣就能有效進入下一輪的傳播擴散。
砸錢是砸不出爆款的,如果大眾對你的內容就是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進來討論,那你頻繁出現反而讓他們覺得辣眼睛,惹來一堆負面情緒。
所以說,短視頻的選題、電商的產品選擇、產品銷售的市場定位,這些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因為這些“話題度”直接關系到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二、影響力
有品牌才配談影響力。影響力的背后是流量的基本盤。人們會為了自己認可的品牌無腦沖,看一個品牌真正的實力怎么樣,就看它賣空氣的能力怎么樣,即預售。
就拿小米的SU7來說,因為雷軍的名號,一天之內就能“大定”近九萬輛。再比如電影《小小的我》,因為易烊千璽四個字,預售票房短時間內就能突破1億人民幣。如果這部電影換個主演,票房可能就沒那么風光了。
影響力跟話題度是相輔相成的。前面的話題度更多討論的是話題本身, 這里的影響力更多聊的是人。有了名人、專家、名企、權威機構的背書,人們的決策成本就低了,同時也會因為他們的影響力而引發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就像素人IP和周鴻祎用同一篇口播稿發視頻,周鴻祎的視頻數據可能就會甩開前者的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就是名人效應,人們更愿意轉發那些看起來更專業、更權威的內容。
真正的源頭創作者可能就成了先烈,被后來者在合適的節點接手,享受了本不屬于自己的成功。歷史上無數次證明了,顛覆性創新的產品往往不是大公司的計劃產物,而是中小企業在市場上大量試錯的結果。但最終享受到商業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大公司、大頭部、大名人。
所以說,為什么我們要重視企業的品牌建設,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更要打造個人品牌?因為品牌影響力就是打破市場公平的利器,讓你在起跑線上就領先一步。
沒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和個人,只能在規則下努力勤奮地干;而有了品牌影響力的加持,就像是開了外掛,直接秒殺對手。如果自己不具備這個條件,還可以借勢。
你看那些商業電影,只要安插幾個流量明星,票房就能飛起來;企業本身沒故事可講,就講講背后的投資機構。往往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產品,背后都有一群擅長炒作話題的高手。
三、目標受眾
做產品的邏輯,都是先找好需求場景,然后鎖定目標人群,最后推出填充這個場景人群的產品。說白了,產品的商業潛力和目標場景的大小是掛鉤的。
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24年中國消費者對電影類型的偏好,喜劇搞笑類電影最受歡迎,占比高達46.76%;動作冒險類電影緊隨其后,占比38.53%;懸疑警匪類電影占比37.28%;科幻/異世界類電影占比35.66%;愛情都市類電影占比30.92%。
你看2024票房前十名的電影中有三部是喜劇片,分別是《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和《抓娃娃》,三部電影合計票房超過100億元,占年度總票房的四分之一 。為啥?就是因為他們的目標受眾廣,話題性強啊。每個人都能聊上幾句,沒有太多的門檻。
越是火爆的東西,一定是越簡單越入門越基礎的東西,只有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觸及到更廣泛的群體。
這就涉及到商業定位的問題了,你是想打造一款全民爆款,一炮而紅?還是想在細分市場里悶聲發財?你是要得到市場的認可?還是行業內部的贊譽?市場的選擇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比如你做3D相機的,一年破個億都費勁得很,人家做設備的可能輕輕松松就幾十億。沒辦法,你的市場規模就這么大,人家是你的十倍、百倍,就是這么簡單。如果想要提升業績,就不能在現有的賽道上去卷,而要不斷擴展產品線,覆蓋新的場景和人群。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數據翻幾番,并不代表就成功了。你把10億規模的產品和100億規模的產品直接對比,這樣的數據是有問題的。就像你總拿我和胡潤富豪榜上的大佬比,我的收入就被平均上來了,毫無意義。有意義的對比,是和同類型的企業比。有些企業一年營收10億,毛利3000萬;有些企業一年營收1億,毛利也是3000萬,那你說誰更成功?
所以說,討論問題還得回歸到商業場景本身,盲目追求數據沒啥意思。
四、基礎條件
一件事情能不能成,核心是在關鍵時間節點找準自己的生態位。
進場早了,就純當為社會做貢獻了,無償地為行業做市場教育,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我之前就說不要去教育客戶,客戶不懂你的產品還覺得你爹味重。如果客戶不懂就無需多言,起碼當下階段他還不屬于你,客戶是不會為他們不了解的東西買單的。
感觸比較深的規律就是,等到市場被先驅者培育成熟后,第一批進場的人會呈百花齊放的姿態,快速拿到商業的正反饋。市場有這么大,大家互不干擾都能分一杯羹,處于賣方市場的階段,市場的包容性會更高。你看早期很多的商業爛片都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績,動不動就是幾億、幾十億,賺得盆滿缽滿,沒辦法,市場太饑渴了。
一旦市場看到了規?;臐摿Γa業資本就會陸續進場,第一批帶著光環的專業隊來了,因為對手都太菜了,只能矮子里拔將軍,稍微比對手好一點點就能呈現碾壓姿態力挽狂瀾。比如,廣告打得更猛一些、多用一些流量明星、科技含量再高一些……。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高射炮轟炸后,接下來就得開始貼身肉搏了,那就真的得拼平時積累下來的硬功夫了,這也推動了同行的整體水平提升。早期那些低級粗劣的套路逐漸失效,無序混亂的市場回歸正常,頭部企業開始主導市場。
五、好產品
產品的好與壞,其實并不直接決定客戶是否愿意掏腰包。要是產品好真那么管用,那評分6.4的《誤殺3》就不可能取得現在的票房成績,預測總票房會達到7億多。反倒是那些豆瓣8分的高口碑電影,票房卻沒法過億。這就說明了一點,客戶對你的認同和他們的付費意愿,并不是一碼事。
早期我也一直認為,只要我認真的創作,輸出自己嘔心瀝血干貨滿滿的作品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他們一定會為我的知識付費,但現實卻并非如此。很多企業主認為,只要產品功能全面,科技含量高一些,搭上各種 AI的概念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結果呢,也是一樣的。
我記得李彥宏曾經評價過HAO123,說它簡單、土氣,實用的讓人無法超越。這句話說出了不同人群對產品的不同看法。
行業里的人可能更看重專業技術,但真正的客戶不在乎你技術多牛,他們只在乎你的產品是否好用、穩定,能否快速帶來實際效益,如果可以那就是好的產品?!昂唵巍薄皩嵱谩本偷辣M了所有,正是因為它能幫助客戶更快的解決問題,讓客戶快速感受到“投資回報”。
有時候,為了差異化和所謂的核心技術,硬是給產品堆砌了一堆客戶用不上的功能,結果客戶還得為這些沒用的功能買單,這誰受得了。
之前就刷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國外網友自制的洗碗機,從餐桌到洗碗全程自動化,創意是不錯,看完后不得不為網友的腦洞和動手能力點個贊,但有這功夫我都能洗十個盤子了!這是一個好的創意,但它不是一個好的產品,市場是不會為它買單的 。
好的產品一定是離自己的商業目標更近。
就像洗碗機這位網友,如果他的商業模式是通過發布這些無用的硬科技來吸引粉絲和曝光,通過承接廣告或廣告分成的模式變現,那些能取得亮眼數據的作品是他的產品,這就是一個好產品。但如果他的目的是通過短視頻的載體來獲取客戶線索,從而售賣這個自動洗碗機,那就不是好產品。
市場永遠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你的產品才有可能成為客戶現有產品的平替方案。如果你的產品做不到這一點,那它就只是面向小眾人群研究、學習的教材。
本文由@黑來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