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別人的朋友圈打好廣告?
本文將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朋友圈中進行廣告投放的策略和技巧,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朋友圈的傳播規律,提升廣告的吸引力和轉化率.
開公眾號、建社群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來打廣告。
廣告形式五花八門,有的讓我在社群里發一張海報,順便配個紅包;有的則是發一段文字,比如招聘信息;還有的直接甩個鏈接或者小程序過來,甚至有的讓我轉發視頻號或者發朋友圈。
可以說,大大小小廣告形式我都見識過。
這些廣告基本上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增加品牌曝光;說白了讓更多人看到公司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動態,或者簽了什么新客戶。
第二類,為了直接轉化;比如線下有個活動,想邀請人參加,發到群里后給群主一個優惠,可能是5折,甚至免費。
不管哪種我覺得對于傳播來說,展現形式特別重要。社群、朋友圈都是傳播的載體,而發什么、怎么發,這些細節往往決定傳播的效果。
先說說我對廣告的體驗。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消費者,或者是一個接收廣告的人,什么樣的廣告、海報、鏈接或者文案會讓你愿意點進去看看呢?
經過我的觀察和調研,大家并不排斥廣告,關鍵還是在于內容本身。一張海報,它是不是有趣?能不能讓人產生掃碼點進去的欲望?我覺得這是第一層吸引力。
當然,這種吸引力也和受眾群體有關,感興趣的人自然會去看,不感興趣的人可能就直接忽略了。
另一種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信息的有效傳播。
比如,有些廣告是宣傳某個AI產品的新功能,目的是讓大家知道或者去體驗,這種廣告的重點在于如何清晰地展現產品的能力,以及如何讓用戶體驗到效果。
前段時間有一家沈陽的公司找我,他們正在融資,想讓我幫他們發一張AI產品的海報,帶帶增量,愿意付費,但我跟他們說,有些東西不是付費就能解決的,后來我拒絕了。
我親自體驗了一下他們的流程:掃碼海報后,先要注冊,注冊完才能體驗。我就給他們反饋了一個建議:
能不能讓用戶先直接體驗,體驗幾次再注冊?因為注冊那一步直接擋住了用戶的體驗欲望,很多人可能就直接放棄了,這樣反而勸退了潛在用戶。
所以,無論是廣告的形式還是內容,關鍵是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才能讓他們愿意看、愿意點、愿意用。
想在微信生態做廣告,有四個細節必須知道。
其一,微信是一個用來聊天的社交軟件,你可以通過加好友,和別人保持聯系,和微博、論壇不一樣,微信上和你聊天的人,通常是你認識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
也就是說,微信是一個強關系+弱關系組成的地方。
其二,朋友圈的形象整飾。 從個人角度來說,形象裝飾是一個人通過一些方式,主動向別人展示自己希望被看到的樣子。
在微信朋友圈里,形象裝飾就是一個人發的內容。
類似于分享的美食、旅行的照片、讀過的書,或者對某件事的看法。這些內容有些是精心選擇的,目的是讓朋友們看到自己希望被了解的那一面,
這沒什么不對,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和認可,發什么不發什么,肯定都有一把自我的尺子。
第三,微信有很多不同的交流場景。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認為,每一個人的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關的因素。
但由于微信傳播方式復雜,基于微信私聊、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應用開發,這些不同的場景,會影響我們怎么和別人交流。
還有一點,微信的復雜性,讓我們在不同的場景中切換,進行社交;所以,這個關鍵地方在于兩個細節
首先,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些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體印象。
類似于,前幾天“得到羅振宇2025年”的演講內容在朋友圈刷屏,一些人看到別人轉發,自己也會被氛圍感染,跟著轉發;這種行為不僅因為內容本身,更是因為朋友圈的整體氛圍和社交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次是,場域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局限于朋友圈,如果你加入一些核心群,群里某些KOL(關鍵意見領袖)或大佬的觀點,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決策方式。
還拿羅振宇的演講來說。
我自己有幾個付費群,我在群里提到:“羅振宇一個演講堅持了10年,咱先不評價內容如何,單就一件事能堅持干10年,這個動作,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結果,很多群友都表示贊同,覺得這種堅持確實值得佩服。
然而,在另一個我所在的群里,情況完全不同。
那個群主說:羅振宇又出來演講了,本來我是不看,但朋友圈里全是轉發,感覺有點煩,甚至有種知識被硬塞進大腦的錯覺,很不舒服。
你看,同樣是關于羅振宇演講的討論,不同的群、不同的人,觀點和反應卻截然不同。
這就是場域的影響,商業行為中,轉發、購買、甚至對某個品牌的評價,都可能因為場域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第四點是「意見領袖」的概念。
什么是意見領袖?我們通常認為,在公域里粉絲量大的就算意見領袖。然而,我認為在朋友圈里,情況完全不同。在朋友圈中,那些經常影響別人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意見領袖。
這里我強調的是「經常影響」,而不是刷屏。刷屏只是單純的數量堆砌,而“經常影響”是通過分享一些有深度的觀點、意味深長的感觸,形成磁場效應,讓身邊的朋友忍不住想多看兩眼。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不忙時,會時不時寫一些段子,比如:
你過得怎么樣,身邊的人可能不太注意;但是你一胖,大家全知道了。
別天天那么浪,跟異性少講點騷話,萬一哪天講話截圖被放到PPT里去就完了。
這些內容因為反差感和幽默感,別人會覺得很有情緒價值,沒事就會看看。有一段時間我沒寫,居然有好幾個讀者朋友跑來問我:怎么最近沒看到你發段子了?
這就是「經常影響」的力量,在朋友圈里,人們喜歡幽默、詼諧的屬性大于爹味的人生道理;鑒于此,如果抓住心理作用,就很容易先入為主。?
那么,什么樣的廣告更受歡迎呢?第一種:「兌換碼廣告」。
這種廣告怎么做的呢?
品牌方會找一些群主、KOL合作,給他們優先體驗的機會。比如,我之前有個朋友說過:“想用AI產品,或者想知道什么技巧,找我就對了。因為我總能拿到首次體驗的機會。”
為什么我能拿到呢?
因為這些品牌經常會做優先體驗活動。他們有兩個目的:一是收集產品反饋,二是擴大影響力。所以,他們會多給一些名額。我拿到名額后,會分享給群友,大家也很愿意嘗試。
時間久了,這種互動就形成了一個正循環。
因為我經常能拿到優先體驗的機會,群友們也更信任我,覺得我靠譜,同時,品牌方也看到了我的影響力,愿意和我合作。
這樣一來,我和一些廠牌的關系就越來越好,甚至成了“首選合作伙伴”;所以,這種正反饋的關系,加上心理上的“專屬感”,讓大家更愿意嘗試。
第二種廣告是什么呢?我覺得是「邀請點評」。
我偶爾幫客戶轉發一些視頻號的內容到朋友圈。每次轉發后,朋友圈里總會有一些朋友產生共鳴。但這里有兩個細節,讓我覺得「邀請點評」比單純轉發更有效。
第一個細節是,我看到很多人直接復制客戶給的文案,原封不動地轉發。結果呢?
朋友圈里沒什么反應,甚至有些人直接屏蔽了這些內容。所以,我一般會跟客戶反饋,文案我可以自己寫,或者根據提供的素材進行修改;這樣做,不僅能讓內容更貼近我的風格,也能讓朋友圈的朋友們感受到我的真實態度。
第二個細節是,我會建議客戶,從我的視角去評論。
比如:轉發某個品牌的年度總結視頻時,我會在轉發的同時,加上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其實,大部分人一開始并不會因為你轉發了某個品牌的內容而被吸引。
他們更想看到身邊的朋友對內容的感受,或者看法。
說白了,「感受力」比單純轉發內容更有吸引力,當感受力突出后,身邊的朋友也會更愿意點進去,看看內容到底是什么。
這是我認為第二種更受歡迎的廣告形式。通過「邀請點評」,不僅能傳遞品牌信息,還能通過個人的感受和觀點,增加內容的吸引力可信度。
第三種是海報轉發。這種轉發有兩個細節:
第一個是硬廣。什么是硬廣?
就是一張海報,上面有一些信息,比如活動內容、時間地點,再加一個小程序二維碼,配上簡單的幾個字,比如“快來參加”之類的。
說白了,這種轉發是告訴身邊的群體某個信息,目的很直接,就是傳遞消息。
第二種轉發,我覺得有點像“炫耀”的成分。
比如,海報上可能會寫著“你被特別邀請”或者“專屬權益”之類的字眼。這種轉發,像去LV店里,哪怕只買了一雙襪子,店員也會給我一個很大的手提袋。我拎著這個袋子出去,有一種“炫耀”的心理,讓別人覺得你有點特別。
兩種海報轉發,形式差不多,但背后的心理完全不同。一種是單純傳遞信息,另一種則是通過展示,滿足某種心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像第二種轉發,那種“被邀請”或者“專屬權益”之類的海報,其實我們在做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塞進去很多品牌信息。
我記得去年,上海的一家公司找我合作,想讓我轉發他們的一個活動詳情頁。結果,他們做了一張海報,除了加了個標題,剩下的全是廣告信息,恨不得我臉下面貼一個收款二維碼,看著就讓人頭疼。
說實話,有些人看到這種海報,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后來強烈要求他們改了改才發,從體驗角度來看,這種方式確實不太友好。
所以,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簡單直接,海報不需要堆砌太多信息,重點是讓人一眼就能看懂,這樣,大家才會更愿意看,也更愿意參與。
微信生態本身是一個很容易獲取客戶的平臺,尤其是對ToB(面向企業)的業務來說,但問題是,有些B端企業沒有抓住核心訴求,結果花了很多錢,效果卻不理想。
因此,我希望上面提到四個認識和3個方法,能形成一些基礎共識,幫助大家在生意上找到新的增長點,挖回一些增量。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王智遠】,微信公眾號:【王智遠】,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微信官方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