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好用,一點都不稀奇

0 評論 192 瀏覽 0 收藏 6 分鐘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紛紛嘗試將其融入各類項目中,以期提升效率和創新能力。然而,不少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卻發現AI的應用效果并不如預期,甚至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生成內容的專業性不足、算法模型的精準度欠佳以及操作流程的復雜性等。

最近,有讀者跟我講,很多企業在用AI做各種項目,結果發現效果不如預期。有人吐槽生成的內容不夠專業,有人說算法模型不夠精準,還有人抱怨操作太復雜。總之,問題多多。這些是不是問題?是問題。但就算你把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了,也未必讓AI變得“無敵好用”。為什么?因為AI的局限性,根本就決定了它不能勝任所有場景。

拿視頻生成來說,很多人覺得AI可以用來取代傳統的視頻制作流程,但問題是,它最多解決效率的問題,至于創意的深度和細節呈現,還差得遠。比方說,年初很多AI視頻工具連物體一致性都做不好,短短幾個月有了進步,但也只達到大概70%的水平。你要說2025年、2026年這些問題能完全解決嗎?可能可以,但創意本身的復雜性和深度,并不是AI的強項。

說到底,AI是用來輔助完成任務的工具,而不是創造意義的源頭。很多人期待AI像人類一樣具備多維度的思考能力,但這有點像期待影視劇可以完美還原《三體》的原著一樣。你要問《三體》為什么難拍,不是因為導演水平不行,而是原著本身就極度復雜,很多內容超出了影視作品表達的張力。換句話說,AI和影視劇都存在天然的“單向敘事”局限。

AI的局限,就像影視劇的單向敘事。AI的運作原理是什么?就是通過大量數據進行訓練,然后在特定場景下根據算法規則輸出結果。這跟視頻的成像原理非常相似——一秒鐘播放24幀畫面,每幀畫面之間有微小差別,從而敘述一個故事。但問題是,這種方式只能展現一種可能性。而現實世界是多維度的、復雜的,AI或者視頻很難一次性覆蓋所有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三體》中的時間維度是核心。它描述了一個文明誕生、毀滅、重生的循環,這種上下打量、多角度觀察的體驗,文字可以表達,但視頻很難。而AI的設計同樣如此,它擅長的是在特定規則下優化結果,但讓它理解深層含義、推敲背景邏輯、甚至創造全新的規則,這就要求超出它的能力范圍。

“不好用”只是因為期待過高/有人會說,現在的AI做出來的東西“不夠專業”,比不上人類的創意。確實如此,但我們是不是對它的期待太高了?AI生成的內容并不是給專家看的,而是為了更廣泛的受眾服務。如果它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傳遞信息,那就已經實現了它的價值。說到底,AI不是替代人類,而是讓那些繁瑣的重復勞動變得更高效。

但要注意,這種高效有邊界。AI只適合在簡單、清晰的規則中運作,而當場景變得復雜,規則變得模糊,它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在嘗試AI應用時會感到失望——不是AI本身不好,而是你的期望和實際功能之間存在落差。

用對AI,才能看到價值。我們要接受AI“不好用”的部分,同時也要看到它的真正價值。像三體的影視化一樣,與其試圖讓AI成為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不如把它當作一種推廣工具、輔助工具。它的意義在于讓更多人接觸復雜內容,而不是替代人類的深度思考。

如果我們把AI當作一種普及化工具,用它解決簡單場景中的問題,而不是試圖強行跨越邊界,那么AI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突出。否則,它的“不好用”不僅不稀奇,甚至是必然。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羅福如】,微信公眾號:【羅福如】,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