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所有的用戶分層方法論都存在缺陷
在營銷領域,用戶分層是實現精準營銷的關鍵步驟。然而,傳統的用戶分層方法論,如RFM模型等,往往存在局限性,未能深入洞察用戶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
01 市面上所有的用戶分層方法論都存在缺陷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于用戶分層的文章《一文講透用戶分層本質及實操》,文章中,我們探討了用戶分層的本質,及用戶分層的方法論。
“用戶分層方法論:基于分層目標,選取分層維度,通過不同維度的聯合評估,劃分用戶層級,并根據不同層級用戶的差異性特征,針對性的制定運營策略,并不斷的通過反饋優化迭代”
比如,很著名的,RFM模型。
選取用戶的最近一次消費時間(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和消費金額(Monetary)三個維度,進行2*2*2=8 種組合,把用戶分成8個層級,然后對不同層級的用戶進行差異化運營。
但是,我越發覺得,這種用戶分層方法在實際的運營過中,是有缺陷的。
這也導致,達不到預期的運營效果。
02 用戶特征是行為的果,而非因!
為什么說是有缺陷的?
因為所有這種用戶分層方法(RFM模型/金字塔模型等),都不自覺的默認了:
用戶特征是驅使用戶行為的原因,從而匹配相應的運營動作,而用戶特征是用戶行為的果,不是因!
即我們通過用戶分層,并沒有洞察到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卻試圖去干預用戶行為!
舉個例子來解釋:
比如在上述RFM模型中,有一類用戶是重要發展用戶。
當用戶出現”近期有購買行為且消費金額高但消費頻率較低”的行為時,就會被打上重要發展用戶這一特征標簽。
而導致用戶出現這個行為(近期有購買行為且消費金額高但消費頻率較低)背后的原因千差萬別,但都被打上了同一個標簽“重要發展用戶”。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默認有這個標簽特征的用戶的行為可以被同樣的運營方法干預,即我們默認了:用戶特征是驅使用戶行為的原因。
此時,就會出現如下運營動作:
比如,所謂的個性化營銷:把這類用戶圈選出來,發短信,發push,發優惠券。
結果,可想而知: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轉化0.5。
所以,市面上流行的用戶分層方法論,分的是用戶特征。
而用戶特征是用戶行為的果,不是因!
所以,我認為,做用戶分層是為了更好的干預用戶行為,所以,用戶分層分的應該是導致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
而基于此,最理想的用戶分層狀態就是我能洞察每一個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提供不同的運營策略。
即”單一用戶市場策略”。
這種方法針對一些高客單,私人定制行業適用。
但是,當用戶基礎龐大,無法做到洞察每一個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時,是不是就沒有很好的分層方法了呢?
其實不然。
03 用戶分層分的是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 “用戶代辦任務理論”:
http://www.aharts.cn/share/6097230.html
用戶代辦任務理論(Jobs to Be Done Theory,簡稱 JTBD):用戶并不是單純地購買產品或服務,而是 “雇傭” 它們來完成特定的任務。
從這個視角出發做用戶分層,會是怎么樣的呢?
還是上面那個特征的用戶,當用戶出現”近期有購買行為且消費金額高但消費頻率較低”的特征時,我們不是簡單的把所有這類用戶都打上重要發展用戶的標簽。
而是,通過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戶為什么會出現這類行為,找到典型情境下想要完成的任務,根據任務進行分層,再做營銷干預。
比如,都是買黃金,有“雇傭“它來實現資產升值的,有“雇傭”它來讓女神開心的,有“雇傭”它送父母表達孝心的;當洞察了用戶背后的任務時,雖然都是重要發展用戶,雖然觸達方式還是這些,但觸達文案卻完全不同了。
最后的話,用戶分層核心還是為了更好的干預用戶行為,而這需要找到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隨著AI的不斷發展,最終用戶分層會實現“單一用戶市場策略”的理想狀態。
本文由 @吳可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