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爭相押注的“AI編劇”,能否成為短劇“造血工具”?
在內容創作領域,AI技術的浪潮正洶涌而來,大廠們紛紛押注“AI編劇”,試圖通過技術驅動創意,為短劇生產注入新活力。抖音文娛組建新團隊入局,愛奇藝和優酷早已布局,AI編劇能否成為短劇的“造血工具”,在降本增效的同時,還能保持內容的深度與情感?
AI,被認為是短劇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
近日,有消息稱抖音文娛已組建全新團隊入局“AI編劇”,試圖以AI為切口,通過技術驅動創意、撬動新增長。
事實上,“AI編劇”的賽道上早已擠滿了人。早在幾年前,愛奇藝和優酷就開始了布局。
只是在短劇編劇主要依靠傳統網文編劇資源的大背景下,AI編劇將會對行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能否成為短劇“造血工具”?
一、抖音入場“AI編劇”
1月13日,有消息稱抖音文娛已組建全新團隊入局AI編劇,該項目由抖音文娛負責人陳都燁帶隊。
陳都燁是字節體系內的一員“老將”,曾擔任過今日頭條營銷中心總經理、巨量引擎營銷副總裁等重要職位。2023年,他轉崗負責抖音文娛,并迅速成為推動內容創新的核心人物。
在陳都燁的帶領下,抖音文娛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內容策略:通過算法驅動優質內容生產,快速捕捉用戶需求,并以精細化運營提升內容分發效率。
在過去幾年,這一模式為抖音文娛贏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AI編劇團隊的成立,以AI為切口,顯然是“技術驅動創意,AI撬動新增長”這一模式的延續,也是對字節內容生態的進一步升級。
在業內看來,字節跳動這次的選擇并不令人意外。
無論是抖音、西瓜視頻,還是更早的紅果短劇,字節都積累了大量行業資源和用戶基礎。尤其是紅果短劇,憑借免費模式和精準算法的結合,一度以“性價比”打動用戶,在短劇賽道上異軍突起。
然而,免費模式雖能積累流量,卻難以避免對傳統編劇資源的高度依賴,而資源的局限性恰恰是內容行業的天花板。因此,AI編劇成為字節在內容生產領域布局的下一個重點,使得技術創新為突破瓶頸帶來了可能性。
據悉,字節內部目前至少有三個團隊在圍繞AI技術展開短劇創新,從文字大模型到視頻大模型的全面覆蓋。這其中,代號為“Flow”和“Ocean”的團隊,分別專注于文本生成與影視技術,而最新的AI編劇團隊無疑是對這一體系的又一重要補充。
二、能否成為短劇“造血工具”?
對于抖音來說,短劇作為一種高粘性內容形式,具備拉長用戶使用時長的顯著優勢。
然而,短劇市場的核心問題在于生產成本高、內容供給不足。
短劇行業近年來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方面,觀眾的口味逐漸變得挑剔,優質內容的需求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制作方也面臨著預算和效率的雙重壓力。
快手AI短劇《劈波斬浪》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監管的加緊和市場的內卷,以往“十萬元拍部短劇”基本不存在了。一部優質短劇從劇本創作到后期制作,成本往往高達數十萬元甚至百萬級,而內容質量的不可控性則讓投資風險進一步增加。
AI編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作為短劇內容的“造血工具”,它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流量焦慮下的應對之策。
通過大語言模型(LLM)的支持,AI可以在短時間內生成多個劇本創意,并自動標注情感變化、角色動作等關鍵信息,為編劇提供高效的輔助工具。這不僅有望降低創作成本,還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讓短劇行業有能力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
這是一個“從0到1”的想象力空間。顯然,相比于直接進行內容生產,字節更愿意做那個“賣鏟子”的人。
AI編劇最大的優勢,在于效率和規模。
傳統編劇需要花費數月打磨一個劇本,而AI只需幾分鐘便能直接生成作品。這對成本敏感、內容消耗量巨大的短劇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創新。
以昆侖萬維推出的AI短劇平臺SkyReels為例,它集成了從劇本創作到視頻生成的全流程。依托于海量的短劇數據集和優化的大語言模型,用戶只需輸入一個大綱或關鍵詞,系統就能生成完整的劇本,包括細化的分鏡和角色設定。
這種“一鍵生成”的能力,顯然能幫助平臺迅速填補內容需求的空白。
三、賽道上擠滿了人
AI編劇這條賽道,已經成為各路玩家的新戰場。
同為互聯網大廠的愛奇藝和優酷,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布局。
優酷的AI編劇項目已經進行了兩年的研發,其編劇大模型曾短暫開放給業內編劇試用,雖然效果僅勉強過關,但已能提供多個創意方向。而華策影視則搶先一步,在2023年9月正式上線編劇大模型,率先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這些頭部玩家的共同特點是,通過資本、技術和資源的整合,試圖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占領行業制高點。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關于“短劇到底缺不缺AI”的爭論也變得激烈起來。
一方面,AI帶來了效率和成本的革新;另一方面,好的劇本從來離不開人類對情感和故事的理解。
而AI在劇本創作中仍有明顯的局限。業內編劇對AI的評價相當一致:“它的內容不出錯,但也不出彩?!边@一點,幾乎成為AI劇本的普遍問題。
AI生成的劇本經常出現情節平庸、人物臉譜化的問題。比如在某些內測中,AI會將所有角色的對話設計得過于公式化,缺乏層次和真實感。這種“模板化”創作不僅難以打動觀眾,還會讓內容顯得千篇一律。
正如一位編劇所說:“一個故事沒有情感的起伏,就像是一碗沒有鹽的湯?!?/p>
此外,AI編劇的靈活性和創造力也存在瓶頸。在復雜敘事、人物弧光以及文化細節的把控上,AI的表現遠不如人類編劇。尤其是需要通過潛臺詞表達深刻情感的場景,AI往往顯得“用力過猛”或“表達生硬”。
為了“藏拙”,創作者們只能選擇簡單敘事和輕量特效,暫時規避AI難以解決的瓶頸。
事實上,短劇或許不缺AI,但缺懂得用AI講好故事的人。AI編劇的真正潛力,或許并不是取代人類。
一些編劇表示,AI的“效率補位”可以幫他們快速迸發創意,尤其是在劇情結構和情節設計的初步階段。例如,AI可以一次性提出七八個情節發展方向,編劇從中挑選或調整,再深入打磨。
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創作的重復勞動,還讓編劇能夠更專注于故事本身的深度。
AI在內容創作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隨著數據集的進一步優化和模型算法的精進,AI或許能夠從“快”轉向“深”。這不僅需要技術的進步,也需要行業的深度參與——用更高質量的數據訓練模型,增強AI對情感表達和文化差異的理解。
與此同時,短劇行業也需要重新定義AI的角色:不是工具的完全依賴,而是創意的放大器。只有當AI和人類編劇形成真正的協作,短劇的創作流程才能在效率與深度之間找到平衡。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新播場】,微信公眾號:【新播場】,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