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難民、小紅書與「逆向驅動出海」
隨著TikTok在美國面臨禁令危機,大量美區用戶帶著“TikTok難民”的標簽,紛紛涌入小紅書,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逆向驅動出?!爆F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小紅書如何應對海外用戶的涌入,以及這一趨勢對小紅書社區文化、功能適配性以及文化出海帶來的深遠影響。
在美國擁有1.7億月活躍用戶的短視頻應用TikTok,近期再次面臨禁令危機。1月10日,TikTok與美國司法部就「不賣就禁」的法案在最高法院進行口頭辯論,并將1月19日設為最終裁決期限,多數美國媒體對此并不看好,認為TikTok在美的未來或將迎來不利結局。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大量美區用戶的不滿。美國政府以「出于國家安全」的理由試圖切斷TikTok在美國市場的運營,這一說法不但未獲得廣泛認可,反而令許多用戶感到不解和憤怒。于是,在面臨被禁的風險之際,許多美區用戶并未轉向使用其他美國本土社交軟件,而是頂著「Tiktok難民」的標簽,集體涌入另一款來自中國的社交平臺——小紅書。
據美國媒體16日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將不執行原定于19日生效的TikTok「不賣就禁用」的法律,其命運將交由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決定。警報或許暫時解除,但這場遷徙的大潮并不會就此中斷。
網絡時代,數字移民的遷徙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選擇,它更是一場關于平臺生態、文化歸屬感與功能適配性的綜合考量。學者孫立平曾提出「大拆解」這一概念,意指「在全球化時代日益成為整體的世界,重新拆解為多個部分」。若將這一概念應用到此次數字遷徙事件中,可以發現,TikTok用戶對短視頻的社交需求被迫拆解后,他們對其他本土社交軟件的排斥,實際上來源于美國政府提供的牽強理由,而小紅書之所以成為他們的新選擇,是因為這一「碎片」與重新組建后的用戶需求,實現了精準匹配。
隨著海外用戶的到來,小紅書的社區文化與功能將會迎來哪些深遠的變化?這種遷徙是否能成為文化出海的新契機?是否會助力本土品牌邁向國際化舞臺?而語言交流帶來的不便,又會是雙方打破偏見的橋梁,還是成為構建新「墻」的磚瓦?
一、數字移民怎么接?
近期,不少登陸小紅書的網友都驚訝地表示:「睡了一覺給我干哪來了?」,「這還是我認識的小紅書嗎?」
海外地區之所以一夜之間涌入大規模的注冊賬號,都要源于美國政府的TikTok禁令,原本在TikTok上的內容創作者紛紛帶著「TikTok難民」的標簽來到小紅書,他們用一句「你好」作為開場白,英文搭配中文字幕介紹自己的身份及特色標簽,最后還會再附上一句「很想認識中國朋友?!?/p>
在開頭提到的「大拆解」概念里,小紅書在本輪拆解過程中,意外地成為了「重組」部分中的重要環節。TikTok用戶仿佛一群抱著怨氣,離家出走的叛逆青少年,父母越是反對,他們越挑戰權威,越危險的地方,越要親自去試一試。
于是,當互聯網成為數字移民用「腳」投票的新「戰場」時,社區網絡所帶給不同用戶的「歸屬感」體驗,就變得尤為重要。
用戶從TikTok遷移至小紅書,這一舉動體現了數字時代中「社交身份」與「文化歸屬」的重構。傳統社交平臺上,用戶的身份往往與其所在的社交網絡、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然而,隨著全球化和多樣社交平臺的發展,用戶的身份逐漸不再被限制于地域或國家,而是轉向了對平臺文化、內容偏好和互動方式的認同。TikTok用戶之所以選擇小紅書,不僅是對美國政府的抗議,更是尋求與自己文化認同和需求相契合的社交空間。
數字網民的遷徙或許可以使得文化變得更加流動與多元,但與此同時,大量海外用戶的涌入也對小紅書社區原有的生態產生了強烈沖擊。目前,無論是平臺還是個人,都還在嘗試融合的階段。
小紅書這個過去以中文用戶為主的平臺,突然迎來了大量英語創作者的涌入,使得許多原本偏向中文的本土用戶主頁,現在被大量英語帖子所占據,用戶的互動方式、語言風格和話題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在一些討論熱度較高的帖子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英語評論,甚至出現了美區用戶主動邀請中國用戶參與內容創作和討論的現象。
這一轉變讓平臺的氛圍變得更加國際化,也對平臺社區多元化趨勢進行了加速。
在這種趨勢下,平臺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草」分享,而是涵蓋了跨文化交流、國際視野拓展以及雙方文化碰撞等全新層面。內容的變化也不僅限于語言的差異,還包括了各國用戶對不同生活方式的相互學習、分享信息差、探討同一影視劇等,這讓小紅書的生態逐漸由一個以中國本土用戶為中心的生活分享平臺,變成了一個面向全球多元文化用戶的社交社區。
同時,轉變也為小紅書的算法分配和社區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平臺需要在保證本土用戶參與度的同時,平衡好國際用戶的需求,這不僅考驗算法如何在內容推送中實現更加精準的跨文化分配,也考驗制度管理如何調整其社交結構與社區氛圍。
以往,小紅書的算法和內容推薦主要依靠用戶的地理位置、搜索內容及興趣偏好,而隨著海外用戶的增加,這種基于本土化的算法分配方式顯然需要進行優化。平臺可能需要增加對全球用戶群體的細致劃分,確保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能夠看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避免內容過于單一和局限化。
與此同時,平臺還需保持其本土特色與全球化的平衡,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在算法和推薦機制中得到體現。這意味著平臺需要不斷調整內容創作和推薦機制,以適應全球用戶的需求和互動方式。只有這樣,小紅書才能夠在維護本土用戶基礎的同時,還能夠更好地服務國際用戶。
目前,小紅書將如何通過其內容分享與算法推薦機制,迅速接納并適配新用戶,完成數字遷徙后的社區重建,依然是值得關注的未解之謎。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何有效融合全球用戶的需求,突破語言和文化的壁壘,最終完成數字遷徙后的社區重建,接住這一波「移民」,將是小紅書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數字移民與逆向驅動出海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和數字平臺的普及,文化傳播的方式正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相較于電影、電視劇等傳統媒介通過單向輸出的傳播模式,互動式社交正在日益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小紅書作為一個融合了社交、購物和內容分享的綜合性平臺,其獨特的互動性質為文化的「出海」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路徑。在這里,用戶不僅是內容的接收者,更是文化傳播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這樣的傳播方式,不僅使文化的交流更加生動直接,也讓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產生了新的可能。
許多海外用戶通過小紅書了解并「種草」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茶文化、傳統節日、旅游勝地、傳統手工藝品等。他們不僅可以觀看內容,還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甚至加入到消費的行列中。為了在中文平臺獲得更好的流量,許多海外用戶甚至虛心請教起了中式互聯網的梗,分享自己學習中文的心得,或者與中國網友討論《三體》等文學作品。
這種由用戶主動發起的內容創作與分享,可以加深海外用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能使他們從文化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文化傳播者。通過互動,文化的傳播不再是單向的,這使得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認知度和吸引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僅如此,海外用戶的增加還為中國品牌的國際化提供了全新的契機。過去,中國品牌的出海往往依賴于傳統的廣告或營銷渠道,而隨著海外用戶的涌入,品牌可以通過與用戶的互動、分享和社交傳播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此外,平臺上及時的問答和真實用戶分享的經驗,也能幫助潛在顧客消除購買疑慮,提高購買決策的轉化率。
在「大拆解」概念里,近兩年小眾文化的興起過程中,一直以西方主流媒體所傳遞的文化元素也正在被重新拆解審視。而小紅書無疑可以在這一文化重組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將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臺的關鍵平臺。興許曾經的文化輸出力度薄弱,讓許多中國元素在某些地區被忽視,或并未獲得廣泛認知,但通過此次社交平臺的互動式傳播,這些文化碎片能夠通過全球用戶的參與與再創造,用逆向化的出海方式,獲得更廣泛的接受與認同。
隨著「數字移民」浪潮的到來,無論是品牌、企業,還是個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文化的跨境傳播和互動式交流,發掘出新的市場機會與價值。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如何利用平臺打破文化壁壘,融入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將是中國品牌及文化出海實現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結語
并不是所有關于數字移民的聲音都是「友好」的。
在不少網民的發帖中,「英文憑什么霸占中國互聯網」的質疑也層出不窮。不少直接搬運TikTok作品的海外創作者被要求:「加入中文字幕」、「回復我們請先翻譯成中文」,還有原本活躍在中文平臺的創作者,卻因精心布局的賬號被淹沒在大量外語中,而表達不公:「為什么外國人隨便發什么都能火?」、「現在還要和外國人搶流量了」。
盡管目前沒有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但雙方網友都深知,這一「歷史性」的交流突破,不知道會在歷史上,停留多久。
TikTok真的會在美國被禁止使用嗎?小紅書會在未來推出國際版嗎?海外用戶的加入會不會導致服務器與算法的分流?數字移民們會在浪潮后選擇留下還是再次出走?誰是下一個互聯網社交屆巨頭?這些問題現在都暫時沒有答案。
但反觀這次的「移民遷徙」,我們不難發現,盡管語言和文化背景各異,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努力打破隔閡、分享彼此的故事、文化與情感。大家都在追尋著相同的目標:愛與和平,希望與美好。
而正因為我們無法掌控未來的走向,所以更需要珍惜當下的友好。
作者|Vicky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傳媒1號】,微信公眾號:【傳媒1號】,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小紅書官網截圖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