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的三大天坑:前置倉、低價、24小時

0 評論 232 瀏覽 0 收藏 5 分鐘

只有有一條路走通,后面就會有不少人開始涌入這個賽道。前置倉跑通之后,不少產品也開始學習這種模式。但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少有人關注,而曾經成功的秘密,反而會成為自己的陷阱。

雷軍說“只要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眼下即時零售正處于風口,總有人認為,只要緊跟趨勢,即時零售的生意便能一帆風順。好像只要搭建前置倉、大打價格戰、保證24小時營業,就能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畢竟不少先行者都這么做了。

然而,行業在發展,市場在變化,曾經看似完美的經營策略,如今卻成了限制發展的枷鎖,讓眾多商家陷入困境。

一、給前置倉“松綁”

提到前置倉,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高效、便捷,能快速響應周邊訂單。但實際上,大多數依賴前置倉模式的商家,往往把全部身家與平臺深度綁定。

我們調研了不少即時零售商家,超80%的商家表示,一旦平臺政策有變動,比如提高抽成比例、調整流量分配規則,自己的生意就會大受影響。

商家們本以為前置倉能憑借線上訂單彌補線下市場的缺失,可現實卻是,脫離線下門店的直觀展示,線上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顧客忠誠度也難以保證。

其實,無論是堅持前置倉模式,還是回歸線下門店,亦或是嘗試線上線下融合,關鍵在于依據自身資源和市場定位,合理分配資源,降低對單一平臺的依賴。

二、給低價策略“降溫”

“低價引流,薄利多銷”,這似乎是即時零售商家們屢試不爽的策略。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低價正逐漸演變成一場“自相殘殺”。

為了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不少商家開始降低采購標準,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僅消費者不再信任,商家自身口碑也一落千丈。 低價競爭讓商家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根本無力在產品品質提升、服務優化上投入資金。

相關數據表明,在價格戰激烈的區域,商家平均利潤率從15%降至5%,甚至更低。 即時零售的本質是為消費者提供優質、高效的購物體驗,而不是單純的價格比拼。商家應更注重產品品質和服務差異化,合理定價,提升品牌價值。

三、給24小時營業“減負”

24小時營業一直被視為即時零售的一大亮點,滿足消費者隨時購物的需求。但對大多數商家來說,凌晨時段的訂單量少得可憐。

據劉老實調研,很多商家晚上12點到次日7點,訂單量占全天的比例通常不足10%,但為了維持24小時營業,人力成本、設備損耗等卻大幅增加。

有商家為了滿足平臺24小時營業的要求,不得不安排員工輪班,不僅增加了管理難度,還導致員工疲勞度上升,服務質量也隨之下降。

商家不妨根據自身經營數據,靈活調整營業時間,集中資源在訂單高峰時段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想盡辦法避免盲目追求24小時營業帶來的不必要成本。

即時零售行業雖然面臨著這些困境,但只要商家們能重新審視經營策略,積極做出改變,還是能突破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

撰文:劉老實 排版:柯不楠 校對:十 三

公眾號:即時劉說

本文由 @即時劉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