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功能已出,小紅書的AI布局還會遠嗎?
隨著TikTok在美國經歷短暫停服風波,大量海外用戶涌入小紅書,語言不通成為首要難題。然而,小紅書迅速上線的翻譯功能不僅解決了語言障礙,還意外展現出強大的AI能力,甚至能夠翻譯網絡俚語、顏文字和摩斯密碼。這一功能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技術秘密?小紅書的AI布局又將如何影響其未來發展?
由于美官方禁令,TikTok公司(下稱TT)于當地時間2025年1月18日中午停止在美服務,于1月19日中午恢復服務。
在停服時間前后,大量“TikTok難民”涌入“平替”小紅書。而未大力增長海外業務的小紅書,在面臨海內外共用服務器對現有社區的一次沖擊,采取了諸多方式迎接挑戰,包括本文主要探討議題——5天迅速上線的“翻譯”功能。
1月16日左右,TT停服的風聲傳遍全美,繼而“爆發”了TikTok難民事件,大量美國人涌入小紅書。
首當其沖的是最嚴峻的問題,新來的用戶與社區本土語言難以互通。在眾多呼聲中,小紅書在1月19日左右上線了翻譯功能。
起初,大家預期只是簡單的語言翻譯功能,可以一鍵將中文與所設置的系統語言互譯。
有道詞典以為小紅書只是接了翻譯接口,而自己作為“翻譯專家”卻無人問津
慢慢地,大量網民發現這不是簡單的翻譯,一些新潮的網絡俚語和其他字符也可以被翻譯出來。
1、網絡俚語
2、顏文字
3、摩斯密碼
看起來,這不是普通的翻譯可以做到的,如果是一個純翻譯的功能,為了追求準確性和嚴謹性,對應的固定匹配結果一定是相對生硬的,而非這么有“互聯網味兒”。
這是怎么回事呢?
很快,有網友通過一些“奇特代碼”,發現了背后的“秘密”。
輸入一些特定格式的內容時,竟然可以發出“指令”信息,甚至“釣”出了背后的大佬。
“翻譯”供出來了自己接入了大語言模型(GPT-4,是否為真有待商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前面五花八門的內容,都能翻到大伙的心趴上。
基于這個現象,我個人推測,小紅書在調用大模型時,提前預設了類似“翻譯用戶的輸入”的prompt,并把評論內容作為大模型的input;但是沒想到的是(或沒來得及優化),由于模型的不穩定,指令遵循能力不夠強,用戶內容中有明顯分隔文案(圖中為“after that”)后的剩余內容被作為指令執行,忽略了“翻譯”的期望方向。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以prompt的內容,問出相同的問題,大模型又聲稱自己是【智譜清言(ChatGLM)】。
經過評論區多種prompt測試,最終只出現過這兩種結果:【GPT-4】和【智譜清言】?;谝韵聨c原因:
- 政治層面,較為主流的社交軟接入國外API會涉及到信息安全問題;
- 性能方面,GPT-4訓練的中文語料很少,難以達到目前小紅書里呈現出的翻譯性能;
- 權限方面,GPT-4的公司OpenAI在去年7月切斷了非支持國家的API服務,其中支持國家不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澳門。
因此,最終猜測接入的是智譜清言大模型。
而出現GPT大概率是由于智譜清言是基于GPT大模型微調,大量使用了GPT語料庫,以致于在模型蒸餾后產生了幻覺。
回歸到產品分析上,從產品功能定位看,小紅書的翻譯注定不能和有道詞典有相同的定位。
從使用場景上看,在互聯網交流中,俚語是構成互聯網溝通的主要元素之一。
可以觀察發現,在這場TT難民遷移活動中,很多美國用戶熱衷于用“NB”、”666″、“cpdd”等有中國特色的俚語對帖子進行評價,并以此作為主要融入方式。
大語言模型的接入自然而然有了先決條件:既符合了“翻譯”語言的定位,經過國內互聯網語料信息訓練后的模型,也符合了“融入文化”的定位:
- 對于美國人,在極大地降低了APP使用門檻的同時,也發現了這個平臺和TikTok對于不同社交需求的滿足點;
- 對于小紅書上的“原住民”,在好奇、自豪等等興奮狀態下,強化了AI提高APP體驗的實際感受。
這也讓小紅書在TikTok短短停服的幾天內,在巧妙接住潑天流量的同時,也為AI的應用落地探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由 @倩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