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不是風口
在AI技術如火如荼的當下,AI醫療領域卻似乎并未迎來真正的“風口”。本文從“路徑依賴”現象出發,探討了AI醫療為何難以成為真正的風口,分析了其背后的需求、市場現狀以及企業面臨的困境。
很多家庭,尤其是有點成績的中產家庭,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他們走過的路,因為他們認為這條路已經成功過。底層的家庭則希望通過學習和模仿富人的做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其實就是“路徑依賴”。
我們會習慣性地參考過去成功的經驗,走別人走過的路。
同樣AI初創的公司,無法抑制自己那顆想要去學習,去效仿拿到結果的心,不僅僅是創業,其實所有人都有路徑依賴,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
這兩件事合起來就叫做參考過去,參考互聯網的模式。
我們的第一個話題就是風口上抄作業。抄作業的路徑依賴不是錯,錯的是,我們在一味的依賴它之前,有沒有研究過互聯網發展的前世今生?從以前到現在,無論是富人還是中產的成功路徑,有四個字是繞不開的依然是叫行業風口的東西。
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個風,究竟是怎么來的?其實風,是需求帶來的,而需求,當然大家都是知道參考漂亮國的。
我們可以通過美國的例子來理解這個過程。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許多人逐漸擁有了電視、電話、電腦、手機等生活必需品,這些技術和產品成了普通家庭的標配??墒俏覀兡菚r候沒有,大家就會想,為什么他們有,我們沒有?于是,需求就誕生了。
舉個例子,80年代美國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我們那時候電視機還不普及。于是,電視機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需求點,誰能進入電視機廠,誰就能賺錢,拿到高薪。到90年代,固定電話成了必須品,誰能提供這個服務,誰就能賺大錢。
然后,需求來了,產業就會隨之展開。
現在的AI醫療不一樣,國外的科技公司率先在人工智能領域都是在藥物研發上面有所突破,AI能幫助醫生更高效地診斷和治療疾病,是企業生產有需求。而不是產業風口。
所以,從消費市場來看是從沒到想要有,需求就是從“我沒有”到“我想要”這一過程的轉變。而需求一出現,大家就會奔向這個領域,尋求能夠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這時候,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就有機會獲取高薪,因為他們掌握了別人所需要的技術或服務。
明顯AI醫療不在這個范疇內,致使今天的兩難的局面。所以你看到什么是風了?當我們的人均收入還沒有超過對方時,你有可能在對方刮過來的風里面做改進,做升級,但是我們不可能是造風者,這是市場競爭決定的。
舉一個確切的案例,我們在思考為什么沒有多少企業在醫療AIagent上面去砸錢開發,小企業自然扛不住這個壓力(算法備案、數據投喂成本),大企業看不上都在自己搞大模型上去了,原因是風沒來,中國端的需求一切都叫改進,都叫升級,我把你刮來的風,優化了。
比如他們先有的遠程醫療先有的線上醫保支付支付,但是我們把服務做得更完善,因為我們客戶量大,我們遇到的應用形態更復雜,于是需要更豐富化。
AI醫療既然不是風口,為什么那么卷?第一在目前這個環境下,只有AI貌似能吸引人 ,第二強硬的供需關系,這必然帶來什么?
那就是卷呀。我得做得好,只能賣得低,就像是deepseeks不是卷是什么呢?
如果我想不卷,除非怎么樣?造風炒作,于是有AI醫療,是我生活中的新場景,它才可能成為風口。而我認為這個風口當下是不能看到的,所以有了很多在AI路上的擦邊者包括我自己。
敢為天下后,就是看別人有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我們和硅谷保持同步,你只要開始搞,你只要在北美有市場,我們就把它引入國內,我們賭它也有市場。
就賺這個時間差足夠了。然而現階段是那個階段,顯然是風停了的階段,至少互聯網醫療的風停了很久了,那么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什么?
很簡單,下沉市場。我們也跑了一些新一線城市對AI的看法,連鎖機構對AI的看法第一是好奇、第二是怎么用?那么對互聯網運營的看法要比AI來的更加實際一些,至少能收到錢。
這個叫互聯網的余溫,這種余溫的存在,證明市場需求尚未完全消失,但已經不再是最前沿的熱潮??梢酝ㄟ^觀察市場的差異,特別是去那些相對落后的地方,比如三四線城市或發展中國家,看看哪些產品或服務還沒普及。正是這些地方,往往蘊含著未被完全開發的潛力和盈利空間。
這種做法就是水往低處流,順著水的勢頭借著動能繼續滑行。做完了這些城市我們再來出海,也只能出海了。
就這些了…附上思考雞爪圖僅供參考。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羅福如】,微信公眾號:【羅福如】,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