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信開始開放普通人應用AI的場景,coze就危險了

0 評論 150 瀏覽 2 收藏 12 分鐘

作為國內最大的社交平臺之一,微信生態系統的每一次變革都可能引發行業的巨變。本文將探討微信在AI應用領域的最新嘗試,尤其是其對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和企業微信等核心場景的賦能,供大家參考。

前段時間通過coze做了一個公眾號的智能體,并且發布在了自己的公眾號上。

制作背景就是,我的其中一個公眾號主要是以科普信息為主,會有比較多的讀者后臺私信問題,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問題其實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提及。為了更好的服務微信讀者,提升自己的回復效率,通過智能體“理解自然語言”并能匯總輸出的能力,制作了這個第三方的智能體。

但是三方智能體還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新增的內容依然需要在coze上同步一遍,才能使智能體獲得最新的知識儲備。雖然coze支持飛書自動同步,或者通過網頁自動爬取,且不說網頁自動爬取的能力猶如襁褓中的嬰兒還不完善不能自動抓取公眾號的歷史內容,飛書自動同步其實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自動同步解決方案,但是如果跟自己之前的編輯工具沒有保持一致性的話,依然需要在飛書復制一遍。

上面兩個同步的工具到下游coze清洗數據以及自動分段的階段,我發現分段的邏輯上會存在較大偏差:一個自然段落coze會理解成兩個自然段落,并且與下一個段落的一段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合并成一個組,進而導致了智能體回復內容的偏離較正確答案較大。

周一收到了公眾號的通知,邀請體驗私信的自動回復功能。里面有一個功能很好的解決了我在coze上遇到的問題,即信息同步的問題:“AI將會學習歷史發表文章,隨后粉絲可立即體驗到智能回復”。

為什么微信也要做智能體了?其實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在觀察和分析微信做AI應用的優勢:

AI競爭的早期是軍備競賽:誰掌握的卡多誰就有先發優勢,后來是模型能力,于是我們不斷看到各家大模型公司推出更高階的模型能力,現在,AI競爭已經到了應用階段,誰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誰就掌握了最多的數據,接下來,AI的競爭還會進入到商業化階段,誰在擁有應用場景下獲得更多的商業化用戶,誰就能在這場AI競爭中最終勝出。

而微信,恰恰通過社交關系,覆蓋了最廣泛的應用場景。所以微信可以在模型能力階段不突出(隨著后發優勢,短板也會被彌補),但是在應用場景、用戶數量、商業化上一定占據著絕對的壟斷優勢。

微信所覆蓋的場景,從分類上來說,可以分為企業應用場景和個人應用場景。這兩個場景存在著一些交叉的場景。我從幾個核心的場景來分析下,微信的智能體(甚至微信的AI應用(AI應用也是coze目前重點發力的下游應用場景之一))在這些場景可以有哪些應用。當然,疊加了微信龐大的用戶以及強社交關系的buff,其指數級潛力不在多言。

一、公眾號/視頻號

充分釋放生態潛力,讓盡可能多的人來服務盡可能多的用戶。

據不完全統計,微信公眾號數量可能高達9000萬,視頻號暫未有相關數據統計。對于號主而言,其內容屬于增量內容,內容具備可累計,相對固定性。對于這部分內容,在粉絲以及潛在粉絲的服務上,具有相對剛性的需求。

這類號主接入智能體之后,通過AI主動學習和理解,能夠基于號本身的知識內容,持續的給粉絲輸出對應的內容?;诮换ツ康臎Q定交互內容,這個內容相較于推文內容會更加具有目的性,精簡且準確。并且基于當前最新的互聯網內容,能夠有效對內容進行更新,讓知識不至于過時。

除了一些專業的號主可能有一些專業的能力進行公眾號的開發,并服務整個公眾號生態的用戶。對于一個普通的自媒體而言,比如我,即使有想法想通過內容服務用戶,也沒有技術能力。

能想到用coze的開放能力嫁接到公眾號的畢竟還是少數,主要還是因為其接口以及能力限制導致原生體驗并不佳。coze的能力確實很強,但是耐不住微信生態本身的護城河。

如果微信開放了智能體的能力,對于號主來說,那些本遙不可及的想法成為現實的能力,如智能助力,虛擬數字人等等,都能成為現實。而對于微信來說,這直接將生態的開發門檻大大降低,極大的繁榮了整個微信生態。

二、小程序

微信向左,coze向右。

據非官方統計,截止24年10月,小程序數量已經突破300萬個,用戶數也同步突破了9.49億。而我們同步看coze的用戶,據統計也逾千萬規模。雖然沒有核心的橫向對比數據,但是從下游應用場景,應用門檻來看,兩個巨頭可能走向的是兩個不同的場景。

微信走向封閉,coze走向開放。

兩家公司的底層供給決定了兩個AI在應用層,面對的用戶有著不同的需求。從當下直觀判斷來看,抖音的生態依然像是一個巨大的娛樂公司,還遠沒有到像微信一般作為“生態”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程度。用戶對抖音的價值判斷依然停留在娛樂,而對于微信的價值判斷已經包含了社交、工具、娛樂、電商等各個方面。

對于coze來說,如果母公司生態無法吸引足夠多的不同類型的人群,其需要盡可能的做到開放,將自己的能力嫁接到不同的生態體系內,其原生體驗就較微信自身的AI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說從進入門檻來說,如果一個平臺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為什么還要跨平臺?萬一哪一天微信又封了coze的某個接口導致自己的業務宕機了呢?

對于微信來說,封閉的生態已經足夠吸引盡可能多的不同類型的用戶,讓開發者(甚至是0基礎的開發者)能在不同的領域獲取到足夠多的用戶,以及將其轉化為收入來源,反哺業務持續發展。微信的開放反而是沒有特別大的理由。你能想象,未來某一天(這一天來的不會晚),零基礎的開發者,通過自然語言與拖拽,就能生成一個微信小程序,并把自己的業務部署在微信生態,讓成千上萬,甚至更多的人使用,用最小的成本(認證費用)就能開展自己的業務。

我想,再也沒有人會說,我有個絕妙的想法,就差個程序員了。

三、企業微信

做過社群運營的人應該非常清楚,企業微信原生運營功能非常雞肋。企業微信的開放能力一直基于第三方平臺。其原生應用的體驗與釘釘和飛書總是差了一截。如何在萬眾AI中彎道超車:讓更多的人通過AI能力,為企業微信提供服務,銜接企業服務與個人服務。

從大的場景上說,我們是在做社群運營,但是社群運營包含了幾乎所有行業以及各種類型的客戶。其差異性非常明顯,在工具的需求上有差異,但是差異又不大。無法通過統一的解決方案解決自己行業的特殊問題,第三方公司又不會針對這些低頻需求定向開發。這就導致了,即使接入第三方,則意味著高昂的使用成本,還不一定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而當微信推出AI相關能力,社群運營就能基于自身能力,對于每一個行業、客戶定制不同的AI能力插件,應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比如微信機器人,客戶管理標簽等等。

這對于企業微信本身來說,極大的在客戶運營、體驗的末端,增加了極大數量的免費開發者,讓自己在社交、企業社交領域的護城河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四、結尾

其實,展開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層面。面對微信開發就是面對最大的國內市場。而這樣的指數級應用的增長,同樣構建了微信生態的馬太效應。

期待微信早日完善自己的AI應用層,讓更多“再小的個體,也能擁有自己的“品牌””。同樣的,我認為,在AI時代,真的可以通過AI創造一個新的用戶心智與新的用戶體驗,實現以小博大,重新創造出一個偉大企業的可能性。

作者:硬核馬克,公眾號:硬核馬克

本文由 @硬核馬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