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談技術革命的底層邏輯—組織、生態和社區

0 評論 210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梁文峰的認知與見解涵蓋了企業創新的理念、戰略、人才、生態等多個關鍵層面,他的這些深度思考與實踐,不僅適用于AI技術領域,也為其他行業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助力中國企業真正實現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華麗轉身。

在當下全球化的商業格局中,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決定其能否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的關鍵因素。而 DeepSeek 創始人梁文峰在AI領域的諸多見解,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認知維度,為中國公司實現全球化創新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考方向與實踐指引。

一、硅谷的驚詫與中國創新的覺醒

當DeepSeek的算法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發關注時,硅谷觀察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家中國公司并非在重復”借鑒-改良”的舊劇本,而是以原創者的身份參與技術前沿探索。創始人梁文峰對此的解讀直指本質:“他們的驚訝,源于這是一個中國公司以創新貢獻者身份加入游戲。畢竟大部分中國企業習慣跟隨而非創新。”

這種認知錯位折射出中國科技產業正在經歷的深層變革。在2023年全球AI競賽白熱化之際,DeepSeek選擇了一條迥異于行業常規的路徑——聚焦基礎模型創新而非快速商業化,堅持開源共享而非技術封閉,用年輕的本土團隊挑戰頂尖人才壟斷。

這種選擇背后,是中國科技產業對創新本質的重新思考。

二、破局時刻:從”拿來主義”到原始創新

梁文峰在剖析中國創新困境時,給出了一個頗具歷史縱深度的觀察:”過去30年我們只強調賺錢,創新需要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被忽視了。”這種慣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造就了獨特的”中國模式”——基于龐大市場的應用創新。但當技術革命進入大模型時代,基礎創新的重要性開始顛覆既有規則。

“大模型是重投入游戲,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資本只研究創新。”梁文峰坦言。這種選擇在當下的中國語境中近乎奢侈,字節跳動每年千億級的研發投入、騰訊超600億的凈利潤,證明資本并非核心瓶頸。”我們缺的不是資金,而是信心,以及組織高密度人才實現有效創新的能力。”

這種信心危機在ChatGPT橫空出世時達到頂點。梁文峰回憶道:”當時整個國內對前沿創新都缺乏信心,從投資人到大廠都覺得差距太大,轉向應用開發。”但在DeepSeek看來,這正是需要突破的關鍵點:”如果永遠認為差距不可逾越,中國AI就真的只能停留在模仿階段。”

三、組織革命:打造創新基因的”技術烏托邦”

當被問及團隊構成時,梁文峰的回答顛覆了外界想象:”沒有什么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些TOP高校的應屆生、在讀博士生,和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這個平均年齡28歲的團隊,正在改寫中國科技公司的人才敘事。

DeepSeek的選才標準直指創新本源:“熱愛和好奇心高于一切。很多成員有奇特經歷,他們對研究的渴望遠超對金錢的在意。“這種用人哲學催生出獨特的組織生態——完全自下而上的創新流程,自然形成的分工協作,以及允許試錯的寬容文化。

“我們不預設分工,當某個idea顯現實力時,才會自上而下調配資源。”梁文峰描述的管理模式,與硅谷頂尖實驗室的”放任式創新”異曲同工。這種架構在應對AGI這種不確定性極強的領域時,意外展現出適應性優勢。

四、開源戰略:重構技術護城河的邏輯

面對”開源如何構建商業壁壘?”的質疑,梁文峰給出了顛覆性的見解:”在顛覆性技術面前,閉源護城河是短暫的。即使OpenAI閉源也無法阻止被超越。”DeepSeek選擇將價值沉淀在團隊成長和組織能力上:“形成可持續創新的文化,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這種認知源于對技術演進規律的深刻洞察。”開源看似放棄商業機密,實則是更高維度的競爭。”梁文峰指出,”技術人員最大的成就感來自被追隨,開源更像文化行為而非商業策略。”當技術迭代速度超越專利保護周期,組織的學習進化能力就成為決勝關鍵。

五、生態覺醒:從技術消費者到創造者的蛻變

在分析中美技術差距時,梁文峰拋出一個震撼性觀點:”中國AI與美國真實的gap是原創與模仿之差。”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算法層面,更在于技術生態的成熟度。”英偉達的領先是整個西方技術社區共同進化的結果,他們手握技術路線圖,而我們只能獲取二手信息。”

這種生態劣勢在芯片領域尤為明顯:”很多國產芯片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缺乏配套的技術社區。”梁文峰認為,要打破這種循環,必須有人站到技術前沿:”就像OpenAI帶動了整個生成式AI生態,中國也需要這樣的探路者。”

六、未來賭注:硬核創新的時代拐點

面對經濟下行周期是否抑制創新的疑問,梁文峰展現出反向思考的智慧:”產業結構調整會倒逼硬核創新。當人們發現賺快錢依賴時代運氣,就會轉向真正的創新。”這種判斷源自他對中國社會變遷的觀察:”80年代廣東’讀書無用論’盛行,現在觀念已徹底轉變。當硬核創新者功成名就,群體認知就會改變。”

對于技術能否構建持續優勢的質疑,梁文峰用英偉達案例闡釋動態競爭觀:“顯卡沒有絕對技術秘密,但追趕需要時間。當你在突破下一代技術時,模仿者永遠在追趕。“這種認知推動DeepSeek選擇”前沿探索者”定位:”現在最重要的是參與全球創新浪潮,而非急著變現。”

七、創新范式的中國答卷

站在技術革命的臨界點,梁文峰的思考超越了個體企業層面。當被問及中國能否誕生原創性突破時,他用個人經歷作喻:”我父親是小學老師,見證了中國從’讀書無用’到知識崇拜的轉變。創新自信的建立需要時間,但方向已經清晰。”

DeepSeek的實驗,某種程度上正在為中國科技產業探路——如何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怎樣構建自生長的技術生態?能否突破”應用創新”的路徑依賴?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正如梁文峰所言:”有些探索是逃不掉的。當整個社會讓硬核創新者獲得應有尊重,群體性變革就會發生。”

在這場靜悄悄的創新革命中,最深刻的改變或許正在發生:中國科技公司開始理解,真正的護城河不是專利壁壘或商業機密,而是持續創新的組織基因。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場實驗,硅谷眼中的”驚訝”,或將演變為全球創新版圖重構的前奏。

作者:徐禮昭

本文由 @徐禮昭商業評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