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行為分析,這是我見過最實用的指南!

0 評論 224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用戶行為分析是數據分析中的重要環節,但許多人在面對海量數據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本文將為你提供一份實用的用戶行為分析指南,從用戶行為的定義、數據收集方式,到不同業務場景下的分析策略,幫助你系統地理解和應用用戶行為數據。

“我們有很多用戶數據,可到底該怎么分析呢?”很多人有類似疑問。如果只簡單統計有多少活躍用戶,多少付費用戶,又看出不這些數字有什么價值。

今天系統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文章較長,同學們記得先點個贊,后邊慢慢看哦。

一、用戶行為是什么

一個用戶ID,在企業內部系統產生的,可記錄的動作,都可以稱為:用戶行為。

完整的用戶行為,包括6要素:

  1. 時間:何時發生
  2. 地點:在XX渠道/平臺/系統發生
  3. 人物:誰發生的
  4. 起因:第一個動作
  5. 經過:所有動作組成的鏈路
  6. 結果:行為帶來的結果?這些要素,在不同平臺上表現方式不同(如下圖):

在不同系統平臺,收集用戶行為的方式也不同。

常見的有三類:

  1. 后臺記錄:用戶注冊表單、服務請求表單、交易訂單等
  2. 埋點記錄:用戶在APP、小程序、H5瀏覽記錄
  3. 業務人員反饋:通過銷售、客服、售后工作人員反饋的信息?

這就是為啥用戶行為的指標很多,不容易看出結論。

用戶的行為可以有千百萬種,只有先了解:業務為什么需要用戶行為數據,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有用

二、不同業務的需求

業務方關注用戶行為,有四種情況:

情況一:一無所知,看看再說。

常見的,比如:

  • 新官上任,不清楚情況
  • 新業務線,沒做過復盤
  • 新年伊始,要做各種新計劃?

這種情況下,數據宜粗不宜細,宜全不宜精。先給一個整體概貌,讓領導/業務同事找找感覺,之后有具體議題了,再深入分析(如下圖)。不然一上來雞毛蒜皮一堆東西,很有可能把人看暈,感慨“這一大堆到底說了啥?”

情況二:心有所指,關注結果。

這種情況,一般是:觀察業務流程、產品功能點、內容發布的效果。業務方目標很明確:看看這東西做得咋樣。

常見的,比如:

  • 內容板塊:用戶點擊、參與討論、轉發動作
  • 功能點:用戶使用數量、使用頻次、使用時長
  • 商品:用戶瀏覽、購買、重復購買、一次性大額購買?

此時就不能鋪開了說,而是聚焦業務關注的功能點(如下圖)

注意!用戶行為多不等于業績好。比如電商業務,運營興致勃勃地上個一澆水種樹領優惠的活動,企圖拉一拉活躍人數,結果發現用戶都玩游戲去了,都在等優惠,反而下單的人在減少!?

此時,可以用矩陣法、前后對比法、行為關系分析等方法,具體看這個行為對業績的影響(如下圖)。

情況三:業績壓力,焦頭爛額。

這種情況,一般是:評價核心流程的表現好壞。比如新用戶注冊,大型活動參與,交易流程,關鍵問題投訴等等。

這時候分析目標非常具體:

  • 注冊轉化率要搞高!
  • 活動參與率要搞多!
  • 成交比例要做高!
  • 關鍵投訴堅決撲滅!?

這種目標清晰的用戶行為分析,可以說是最簡單輕松了。核心思路就是以下四個模塊

注意!很多同學看數據,喜歡直接看最細的細節,試圖從每一個用戶動作中發現問題。這樣很容易被茫茫多數據淹沒。

對核心流程評估,應先關注整體效果(比如整體流量+整體轉化率)有了判斷,再看細節?

還有一點,就是要結合補救措施,看用戶數據。

用戶行為是各種因素影響結果,在企業實際中,不可能像實驗室一樣每個項目都做控制變量研究,即使提前做過ABtest,真正上線時也會因為天時地利有各種差異。

面對復雜問題,不一定要糾結:這個到底是用戶不喜歡文案還是不喜歡產品,而是:我們還能做什么挽回。

補救措施分析,比孤零零喊“這個流程不行啦!”要有價值得多。

短期內,可能業務補救措施就2,3種,分析哪一種有可能見效,能直接促成業務行動,讓數據分析見效

情況四:情況不明,疑神疑鬼。

這種情況,一般是某個業務做得不行,業務方又沒有明確假設的時候。就想著:“能不能深入挖掘下用戶行為?找找原因?”至于挖啥、挖出來啥原因,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這是最難搞的情況。因為分析目標完全不清楚。

這里有兩個基本思路:

思路一:業務方先圈出來自己的目標客戶,然后看目標客戶在干啥

思路二:先找出一個行為的重度客戶,然后問業務方:這是你們想要的不總之,從極端情況里,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

比如積分兌換,業務方只是覺得這個業務不行,哪里不行又說不上來。

此時可以如下圖,分兩個思路看數據(如下圖):

如果發現高價值用戶明顯偏好某些禮品兌換,則可以對應設計吸引高價值用戶禮品方案。

如果發現重度用戶明顯存在薅羊毛嫌疑,則可以對應修改獎勵規則。

總之,只要用戶群體行為差異足夠大,就能產生策略。

四、小結

從上邊四大情況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同樣的數據,面對不同情況,可以有不同展現方法。

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工作中,認真理解業務需求。

很多同學會說:直接問業務不就好了。

問題是,四個情況里,除了情況三是很明確的有KPI壓力以外,其他三個情況都很含糊,最后口頭表達的需求就是:“做個用戶行為分析看看”。?這就要求做數據的同學們,自己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以上四種情況是層層遞進的,其邏輯關系如下圖,同學們可以剝洋蔥般的引導業務,找到真正關心的問題,從而做出有價值的分析。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