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行怪排片,開年第一口鍋甩給電影院

0 評論 134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2025 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競爭激烈,部分電影因票房不佳而將責任歸咎于影院排片不合理。本文將深入探討影院排片的經濟學原理,分析影院如何根據市場需求和影片表現進行排片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對電影市場的影響。

如果越來越多的爛片,也能在春節檔賺錢,最低限度也不會虧,最終的結果就是春節檔淪為一個渾水摸魚的檔期。

朋友們,我宣布,2025開年最冤枉的人,就是影院經理們。

打從春節檔開始,只要有電影票房不好,影院就要背鍋。觀眾罵自己想看的電影排片太少,時間太差,主創譴責排片不公,呼吁公平,乃至一些影評人都要揣著明白裝糊涂,說哪吒和唐探的贏家通吃,對電影市場不健康。

反正票房不佳,電影沒問題,導演沒問題,演員也沒問題,全賴影院排片就行了,影院經理又不敢出來反駁。

那么影院這么排片有沒有問題呢?

答案是有的,按照目前的狀況看,哪吒的排片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影院經理太善良了。

這期內容,我就來聊聊,影院排片經濟學。

01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兩件事情,第一是影院是怎么掙錢的,第二是電影票是如何定價的。

影院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由三塊構成,一個是票房分賬,一個是售賣爆米花啊可樂啊這些零食小吃飲料,一個是廣告還有一些做活動的包場。而票房分賬是其中的大頭。

我們可以這么去理解,電影是一種商品,銀幕則是貨架,影院則是商鋪,既可以院線直營也可以個人加盟,我們常說的片方,也就是制作方和發行方,可以統一看作商品的供貨方。

與一般商場進貨商品低買高賣,或者租賃貨架賺錢不同,影院是靠電影這個商品的銷售額,也就是票房的分成來賺錢的。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一部電影的票房,一般要達到電影制作成本的三倍,才能回本。正是因為這個商品的銷售額,也就是票房,需要制作方、發行方、院線、影院多個環節來分蛋糕,制片方一般最后能分到30%左右,而影院通常在50%。這個分成比例,是經過幾十年來多方博弈的一個結果。

總之呢,蛋糕就這么大,你多拿一塊,我就要少吃一口。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銀幕這個貨架是有限的,并且排他性非常強,每天只能展示十幾個小時商品,且同一時間只能擺放一件商品。

如果我的商品擺不上貨架,別說分多少蛋糕了,最后整就一個盼盼小面包,分的那點面包屑還不夠生產成本。

為此,片方就會使用各種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對影院進一步讓利(返點)、自己包場、威脅不給密鑰等等,就是為了讓影院多給自己增加一些排片。

而電影票價,片方通常會制定一個最低發行價,影院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最終定價。打比方我拍了一部《熱辣館燙》,最低發行價就是30-50,2D便宜點,3D貴一點。影院就算要以低于這個價格來搞低價競爭,我也是按照30-50這個價格來進行票房結算的。

而影院,為了利益最大化,也會根據市場情況對票價進行調控。如果《熱辣館燙》大爆,就適當把票價調高一點,如果《熱辣館燙》涼了,就降價求個上座率,別放一場虧一場。

前幾年我們常聽說的「票補」,不管是線上購票平臺進行補貼,還是片方自己下場,乃至今天有影院低價售票,任何一方真金白銀拿錢出來補貼到最低發行價,都有各自的目的。

總之,如何排片,是決定一家影院生死的重要工作。排片的好壞不僅關系到票房分賬的最終收入,大熱的影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只有有了人流,爆米花這些暴利產品才有得賣,廣告商也才愿意在影院打廣告。

同理,排片的多寡對片方也是關鍵,片方也會想盡辦法來誘惑影院多進行排片。

但一旦數據失真,比如說,通過宣傳,或者預售鎖票房,造成了影片虛假繁榮的假象,真等電影開場,沒多少觀眾來,一方面讓影院錯失了排真正大熱影片賺錢的機會,一方面少賣了零食飲料,那對影院就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尤其在春節檔這種風波詭譎,競爭巨大,窗口期又非常短,三天定生死的檔期,排片可就關乎著上百億的生意。

02

那影院怎么去判斷呢?

很多人會說上座率,但其實上座率會有一定誤導性,因為每個廳的大小、座位數、票價是完全不同的。100座的廳坐50個觀眾,和200座的廳坐了100個觀眾,上座率是一樣的,但顯然收益不一樣。

還有兩個數據很重要。一個是場均觀影人次,因為我們前面說了,決定影院收入,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流,排片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進場。

另一個數據在不同平臺有不同叫法,在貓眼專業版叫做排場效益(B值),在燈塔叫做供需比,都是影片票房占比和排座占比的比值。

從名字就可以聽出來,這個數據主要反映的是排片的效果,堪稱成排片的ROI。這里我們以貓眼專業版的名字為準,按照貓眼專業版的說法,B值在0.8-1.2是正常區間,低于0.8說明場次過多,高于1.2說明場次較少。

那么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今年春節檔電影是不是真的如一些人所說,排片有問題,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了。

以我寫這篇文章的初八為時間節點,票房排名第一的哪吒,雖然占據了50%以上的排片,但是場均人次高達14,B值高達1.6。

而唐探和熊出沒,排場效益都是0.5,封神和射雕均為0.3,蛟龍則是0.2。

數據表明,正如我開頭所說,哪吒并不是排片太多,恰恰相反,是排片太少,產生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哪吒不僅沒有壓榨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甚至可以說,是折損了利益,給其他影片讓出了票房。

那影院經理就更是無辜了,如果按照實際的市場需求,影院自身利益最大化,影院其實應該全天候滾動播放哪吒,最多再塞一部唐探。影院愿意播放其他影片,其實已經為了多元化,對市場做出了巨大讓步。

就這樣,電影還要把票房不佳的鍋甩到影院排片不合理上,屬實開年第一冤。

我還看到有影評人說,這樣的排片,不利于電影市場的健康。這就屬于典型的慷他人之慨。

春節檔是全年票房最高的檔期,按照去年的情況,春節檔票房占據了全年總票房的1/5。換句話說,春節檔占據了一家影院全年20%的收入。

再考慮到,春節期間大家看電影,消費欲望更高,以及片方為了排片,讓利更多,甚至可以合理推測,實際營收占比,還要略高一些。

經常投資影院的同學應該知道,影院初期的投資是非常大的。加之現在影院過于飽和,電影市場表現也不好,全國幾乎一半的影院,都還在虧損的泥潭中。

這時候,面對人家全年最賺錢的十來天,勸人家放棄一部分收益,來搞慈善,這和斷人財路有什么區別。

03

事實上,影院并非完全不近人情。大家如果有印象,應該還記得幾年前制片人方勵,為了《百鳥朝鳳》,在視頻中下跪磕頭,請求影院經理增加排片,最終也得到了許多院線的回應。

但請注意,《百鳥朝鳳》是一部小眾文藝片,而不是一部商業片。在我們目前院線業態還比較單一的情況下,出于情懷考慮,讓出一部分排片,做出反市場的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

但選擇在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商業上的賭徒。本就是打定主意玩一場成王敗寇,贏家通吃的游戲。等到褲子輸沒了,突然來一句,我們干嘛要打打殺殺,和和氣氣不好嗎,這就太賴了。

而且站在我個人角度,是非常支持春節檔這么個排片方式的。

試想,如果出于同情,就折損頭部作品的排片,去救濟爛片的排片,這不才是對認真做電影的人,真正的打擊嗎?

一些人說,自己想看的影片沒排片,看不到,但按照現在的排場效益,觀眾連哪吒都不夠看。那對想多看好電影的觀眾來講,不是更大的不公嗎?

如果越來越多的爛片,也能在春節檔賺錢,最低限度也不會虧,最終的結果就是春節檔淪為一個渾水摸魚的檔期。要是這樣,那我可就要《館長大電影》七部曲了。

市場殘酷的魅力就在于,當你失敗之后,才會學會敬畏它。你不能只有在你獲利時,才贊美亞當斯密那支看不見的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IC實驗室】,微信公眾號:【IC實驗室】,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