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送禮物” 在春節居然失靈了

0 評論 889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春節前微信小店更新了送禮物功能,大部分人都以為會微信電商會借機大火;結果年過完了,卻沒有什么浪花。這篇文章,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微信在12月底悄悄上線了一個新功能——“送禮物”,這個功能瞬間成為了媒體和自媒體圈的焦點,但從年后的數據來看,并沒有那么吸引人,在我的圈子里只有兩個人發了禮物,而我嘗試在微信群發了之后,100個人搶,禮物最后沒有被領取,體驗很差。

在年前,各大自媒體達人紛紛為此鼓掌叫好,甚至有媒體稱其為年底的“神來之筆”。

然而,作為一個熱衷于體驗和觀察新事物的人,我忍不住要站出來潑一盆冷水:這個所謂的“送禮物”功能,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01 “送禮物”背后的隱憂

有部分朋友提出了與這一新功能相關的幾個尷尬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來看幾條讀者留言:

很多人表示,微信送禮物最大的尷尬在于,如果你送出的禮物被對方拒收,豈不是非常丟面子?

尤其是那些心思單純、喜歡通過送禮來表達情感的人,在被拒收的瞬間,可能會感到自己的一番好意變得不值一提。

畢竟,送禮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和社交的潤滑劑,一旦拒收,整個過程就失去了意義。

這背后反映的是線上禮物所帶來的社交風險。

一方面,線上送禮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對方是否接受全憑點擊一個按鈕;另一方面,這種拒收行為還可能無意中傷害了送禮者的情感,讓他們對社交關系產生懷疑。長此以往,這種尷尬或許會讓部分人對線上送禮失去信任,甚至避而遠之。

部分網友指出,微信“送禮物”功能的推出,實際上是對一部分人群,尤其是“舔狗”式消費的進一步刺激。有些人可能會為了討好對方,愿意在微信上為對方送禮物,完全忽視了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這種消費壓力。更有甚者,這種行為可能會形成一種“消費攀比文化”。

你送一束虛擬的鮮花,我就要送更貴的禮物,甚至形成類似朋友圈炫耀的場景,給社交關系帶來更大的負擔。

這不僅會讓人感到不自在,還可能加劇某些群體的社交焦慮,甚至導致經濟上的負擔。

還有一部分人提到,雖然微信在送禮物的過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儀式感”,但本質上它依然缺乏了傳統送禮所帶來的那份“驚喜”和“神秘”。

在傳統的送禮場景中,禮物的包裝、遞送方式以及當時的情感交流都為送禮本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而線上送禮則大多只剩下一個冷冰冰的“通知”。

這種缺乏真實感的送禮方式,進一步削弱了社交關系中的溫度。線上送禮物成了一種快捷但缺乏深度的行為,很難真正觸動對方的內心,甚至可能讓人覺得有些敷衍。

02 過節送禮物送的是體感

如果讓我說的話,送禮物的意義不在于禮物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載的情感交流與當下的體感。

在傳統的送禮場景中,無論是春節家人之間的紅包,還是生日時朋友親手挑選的一份禮物,這些行為的核心都在于傳遞一種情感的共振。

這是一種親人和親人、朋友和朋友、戀人與戀人之間的深度連接,是當下的真實感受。然而,線上送禮物很難實現這種體感。你無法通過一個虛擬的禮物,感受到對方眼中的驚喜和笑容,也無法聽到一句“謝謝,你真貼心”的溫暖回應。

最終,線上送禮物可能會逐漸異化成一種流程化的社交儀式,而喪失了送禮本身的本質意義。

最后的話

微信的“送禮物”功能雖然迎合了現代社交的趨勢,但其背后潛藏的消費主義和商業動機卻值得我們深思。

線上送禮物看似方便,但它所帶來的社交風險、消費壓力,以及情感缺失都是需要警惕的問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用這個功能,而是如何在社交關系中找到真正的溫度與價值。

在送禮的背后,讓我們更多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而不是被商業設計牽著鼻子走。在這個充滿消費主義陷阱的時代,保持理性、注重真實情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希望帶給你一些啟發,加油!

作者:柳星聊產品,公眾號:柳星聊產品

本文由 @柳星聊產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