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師該如何改善自我,與發展迅速的AI競爭?
上周的文章里,我們聊了AI文案技術的現狀以及它對文案創意職業的影響。這次我們繼續人工智能的主題,看看交互設計師在這個新環境里,?如何才能不失業以及需要作出怎樣的改變。
AI的提出以及相關技術算法其實已經提出了很久,而電影里對AI的恐懼也是個老掉牙的主題。但真正讓我們在生活上、在自己職業上感到擔心的,卻是最近幾年的事。
在這幾年里,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優化以及硬件性能提升讓理論變得可實用,我們看到從IBM的Watson的快速問答,到AlphaGo逐步吊打人類。包括語音對話、圖像識別等技術也逐漸融入到平時使用的產品上?;贏I的設計工具,像自動作圖、文案生成等,也開始出現,設計師不僅要追趕AI技術的發展速度,還要對自己的工作內容產生懷疑。
面對這個情況,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失業,不如一起討論一下交互設計師應該做出什么樣的改變,才能趕上AI這波節奏?
一、邏輯的改變
從本質上,機器的邏輯是一種二進制邏輯,歸根到底是精確的0和1的運算和判斷。二進制邏輯下,所有情況都在有限的固定狀態集合中,這種邏輯只會考慮預設條件,不需要外部知識,顯然結果也是可推倒可預測的。
由于職業的需要,交互設計師的設計模式也習慣了這種二進制邏輯。我們進行設計時,時常思考的是判斷條件是什么,如何根據判斷條件和輸入內容給出明確的反饋。能清楚梳理一個功能的所有條件邏輯,甚至是交互設計師的基礎能力。
但這也讓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人類實際的思考邏輯,一種基于經驗法則的邏輯。人類實際的思考過程是十分模糊、近似的,判斷的內容也不一定需要明確的是或非的邊界,甚至一個問題可能的結果不一定是一個固定有限的集合。這種邏輯允許并且需要大量的外部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輸入流程。
正是這個粗糙但高效思考方式,讓我們大腦在這么低能耗的情況下可以思考各種復雜抽象的事情(雖然有時不那么準確就是了)。
機器和人類判斷小明身高的邏輯差異(簡化版)
而機器學習等技術發展,正是讓機器的思考方式更加模擬和接近人類,于是,機器可以開始解決一些界限模糊的抽象問題(譬如圖像識別)。但是,我們也需要適應機器模糊的思考邏輯,并且接受機器給出的結果是近似而無法精準預測評判的現實。
即使人類也會把火星上的一座山理解為人臉。我們對AI“容易出錯”有時是一個主觀偏見——對于一些需要進行模糊的判斷時,我們還會用著“必須只有唯一可推導的答案”的二進制邏輯,過于苛刻地要求AI。
二、輸入輸出的改變
當機器開始像人類思考時,給交互帶來的另一個直接變化是輸入輸出方式的改變。對于輸入方式,最直觀的轉變是輸入方式變得更加豐富。
聲音、語音、圖像、動作、環境等信息已經成為很常見的輸入手段,但更本質地說,我們現在可以輸入更加抽象、邊界模糊以及內容混合的信息。
舉個栗子,過往的人機對話其實跟文字RPG一樣是一問一答,根據條件觸發反饋的。但當人機對話時,機器會同時考慮環境、語境、前后文、情感、性格、即興等模糊抽象的信息時,人機對話的體驗是否會完全不一樣呢?
聽著有點眼熟?
前面說到,機器邏輯的改變使得結果不再是精確固定的,那意味著AI的交互流程中,輸出環節需要我們考慮更多的事情。
譬如說,AI的輸出結果通常是基于概率的,如何根據使用場景把控結果的置信值將很大影響體驗和可用性。譬如在電商的智能推送,或者一些需要創造力的產品,我們很樂意看到機器給我們一些更即興或者多變的反饋,但在醫療影像疾病分析或者銀行對于客戶的信用評判的產品上,你就不會希望機器隨隨便便給你下判斷了。
與我們預期相反,在第一批AI浪潮里,一些產品不僅沒有取代人類工作,反而迅速被下架回爐再造。與其說是因為“業績不好”,不如說這些AI產品沒有符合使用者和業務的需求。
隨著AI產品被實際使用,大家逐漸發現了AI與人進行交流時出現的體驗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簡單地通過程序可以解決的,它們涉及到場景、流程、使用者的心理和主觀體驗。正如前面提及,AI產品的交互流程復雜且難以參數化預估,這些產品的用戶體驗將成為一個新的設計領域。
Amelia是IPSoft為銀行、醫療、保險等提供的客戶服務的AI系統,但瑞典Nordnet銀行因為其業績不理想以及客戶反饋一般將其“解雇”。不過Amelia仍然是公認較為領先的AI系統,正在被全球超過50家公司使用。
蘇格蘭一家超市中的AI導購機器人Fabio,因無法符合顧客預期地解決導購問題而下崗,在崗前甚至有些顧客看見它還不得不繞著走。有趣的是,當初大家覺得會因被機器人替代而不滿的超市員工,反而是最舍不得Fabio離開的人。
三、設計關注點的改變
AI不僅影響著我們需要設計的產品,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設計工具。面對AI設計輔助工具的出現,交互設計師需要調整自己的設計關注點。
最直接可見的是工作替代,AI的出現其實跟工業革命的機器化生產很相似,只要可以設置精度和標準化的事情,機器都是可以輕松代替人類的。于是現在出現的AI文案、banner生成,以及在逐漸成熟的風格模仿、組件化布局等工作,機器都會越來越輕松去勝任。但包括業務洞察、服務流程、主觀體驗、初始創意等無法定義精度和標準的工作,是目前的AI技術難以完成的。
當這些標準化作業逐漸由機器進行后,我們與機器的關系將逐漸從工具使用變成設計協作,你甚至可以把這些設計工具當作一個和你合作的初級設計師。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利用這個標準而高效的合作者,并把節省的時間用于更高價值的設計工作中。
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互相提高設計能力,這既包括人對機器提出更清楚的需求和定義,拓展機器的設計能力與領域,也包括通過機器數據分析、方案創作的效率,激發人更多的靈感與思維。
而且,AI的思考過程是不可見的,所以我們無法簡單根據條件和邏輯去分析AI為何給出這個結果。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不符合我們預期的輸出時,我們在想程序哪里出bug之前,先要需要考慮出現這個結果的各個因素,以及這個結果在應用場景下,和預期不一樣的結果是否反而有更高的價值。
當初柯潔對AlphaGo的棋路表示懷疑和無法理解,但是棋局的結果和后面AlphaGo的持續學習結果表明,不符合預期的輸出不一定用“出BUG”就糊弄過去了,這種矛盾反而是創造的動力。
四、總結
我們需要承認,AI將會逐漸取代部分基礎的工作,這也包括交互設計中可標準化、重復化、依靠運算量的內容。但AI發展導致交互邏輯和方式的變化,交互設計師的工作反而變得更加復雜和重要了。這意味著,交互設計師在AI技術的發展下需要變得更加專業化,而仍在進行著簡單重復勞動的人將會逐步被淘汰,所以抓緊時間給自己補補課吧~
作者:戳,微信公眾號:未知素設計
本文由 @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于 CC0 協議
所以是標題黨?那么多文字也沒說出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