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 Apple Watch 上的應用排布

0 評論 11009 瀏覽 10 收藏 12 分鐘

Apple 的選擇

Apple Watch 的 App 排布方式有點讓人意外,它并非和一直以來的 Apple 設備一樣以圓角矩形為 Icon 框架,而是使用了圓形做為 Icon 的框架團案。

這么做大概是因為 Apple Watch 屏幕小的事實,如何在這么小的屏幕上不浪費空間地呈現內容可能是 Apple 首先考慮的問題。好在這個問題在數學上已經被證明過了:

開普勒(Johannes Kepler)最為人知的大概是他的開普勒定律,但在數學上,他也提出過一些深刻的問題。在他 1611 年寫的一篇題為「論六角形的雪花」的論文中,開普勒成功地解釋了為什么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卻又是六邊形的。在這篇論文中,開普勒也奠定了結晶學的基礎。并發展出了至今未被證明的「球體填裝問題」,即?開普勒猜想。

在每個球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沒有任何裝球方式的「密度」比面心立方堆積法要高。

數學上的問題常會被分解為小問題或者轉換為另一種形式提出,從而便于思考和解決。有時針對一個極其艱深的問題的努力也可能會發展出其它的結論以及領域。

1892年,挪威數學家 Axel Thue 對開普勒問題在二維平面時,即考慮只有一層時的類似問題給出了一個證明,結論是:

正六邊形排列法(每個球旁邊都圍六顆球的排列法)是平面上密度最高的裝球法(1890)。

這也就是 Apple Watch 的默認排列方式了。

所以很明顯這樣排放 App 是 Apple 深思熟慮后的結果。Apple Watch 的 Icon 如果采用圓形,那么現有的排列方式應該是最節省空間的。在屏幕這么小的設備上,節省空間當然是很大的優勢,但它是不是最效率的還值得討論。因為當關乎效率的時候,我們注意的就不僅僅是它是否節省空間,我們還要關心它是否易操作。

最科學的排列辦法?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是頭一次見到 Apple Watch 這種大膽的 App 排列方式,然后很快會發現在排列它們的時候并不像我們一直以來在 iPhone 上那樣順利,這些 App 好像不聽話一樣,你動了它旁邊的那個,它要跟著補上空檔;你動了它下面的那個,它要滑下去堵上窟窿。而且很多人發現,傳統的「正六邊形排列法」有點容易誤操作,因為在邊緣部分的那兩個級別的大小很容易被誤點到。

截圖來自 Cult of Mac

Reddit 上有篇?The best app layout?就是為了解決這種誤操作而提出的辦法,被很多科技博客轉發,被稱為「最科學的排列方法」。

這個方法的「科學感」來自于作者在介紹自己的方法時捎上了「費茨法則」,簡單來說,費茨法則的意思是,小或遠的目標需要相對較長時間才能精確定位和選取,小且遠的目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選取。反過來說,就是越大越容易點。也就是說,為了能在 Apple Watch 上夠快速精確操作不誤選 App,在現有的 Apple Watch 的圖標層級下,我們要做的是減少大和小的中間層級,讓你的頁面里要么是大到點不錯的 Icon,要么是小到點不到的 Icon。Reddit 上的這個辦法(上圖),主要就是做了這件事,他把邊緣但不是最邊緣那一層 App 給剔掉了。

這種挖窟窿的辦法可以說有效避免了誤點,滿足了它的初始目標。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我曾嘗試了一下這種方法,結果發現,當你新裝了一個 App 上去,新的 App 就會把窟窿堵上,而你要想把這個窟窿重新挖開,那麻煩就大了,你把新裝的 App 移走,上面的 App 就會像流沙一樣整個下陷。不久你的 App 排布會「破破爛爛」的:

目前我的排列方法

我目前排列 Apple Watch 上的 App 使用的排列方法是「X」型排列加上附屬菜單。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在易操作和不造成流沙效應上還是很有效的,我的理論和用法是這樣:

首先 Apple Watch 上的 App 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你主動從 Apple Watch 上的 Homescreen 打開,另一種不從 Homescreen 打開。從 Homescreen 打開的,放到左邊排列成「X」型,其它的放到右邊擺成傳統的樣式。

這樣做的原因是在 Apple Watch 上一個 App 有四種被打開的方式,三種為主動,一種為被動,按照使用的優先級應當為:

主動:

  1. 從表盤直接打開(天氣、日歷、健身情況等)。
  2. 從 Glance 打開。
  3. 從 App 的 Homescreen 打開。

被動:通知打開。

在擺放 App 時唯一要考慮的只有從 Homescreen 打開的這批 App。其他打開方式的我們就用相應的方式打開就好了。

易操作

首先,我們可以把圍繞著鐘表的一圈 6 個 App 視為 Dock。當把 App 擺成「X」型,「X」 的四個觸角可以用來放四種不同種類的 App(你也可以按你的喜好和使用情景進行理解)。要注意的是,在實際使用中,除了最接近中央的那一圈兒 App 以外,在我的擺放方法中,越靠邊越容易找到,因為當你向四個方向滑動屏幕的時候,因為這個滑動是有慣性的,直接滑到底比滑一半到中間更容易精確到達。所以除了 Dock 以外,你要把最常用的 App 放到觸角的頂部。

避免流沙效應

其實流沙效應只是挖洞擺法的副作用,只要不挖洞,流沙效應就能避免,我這種「X」擺法也不例外。

而且因為在「X」型的主 App 區和按傳統擺放的其他 App 區之間有條 App 組成的細線相連,所以根據 Apple Watch 的邏輯,當你安裝新 App 的時候,它會且僅會出現在圖中位置:

所以首先,它非常好找,實際上它就在 Dock 類 App 的旁邊,由于對稱關系因為它的出現而被破壞,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它。即便你一次更新 App 之后出現了不止一個新的 App 圖標(在這里其實建議把自動下載到 Apple Watch 這個功能關閉),它們也是在屏幕的中心位置,你可以最快地找到它們。

如果你按照傳統的六邊形擺法,新 App 會出現在很遙遠的位置,一次安裝得比較多的時候,就會四面八方到處都是。

其次,你移動新安裝的 App 時對其它 App 的位置沒有任何影響。如果你把它放在「其它 App 區(即『非 X 區』)」,那么你可以隨便把它放個地方。而如果你想把它放到「X」區,因為「X」區的 App 都是兩個為一列排列的,所以影響也非常小,你拿出一個 App,把新裝的 App 放到那個位置就行了。當然,如果你新安裝的是個常用 App,你也可以很輕松地把他放到四個觸角的頂端。

所以,除了不造成流沙效應以外,這種擺法可以讓你很輕松地處理新安裝的 App 的位置。

用不用減弱動畫效果

在 iPhone 上相信很多人都在輔助功能里使用了減弱動畫效果來提高速度,但是在 Apple Watch 上這樣做或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一旦你減弱了動畫效果,那么 Apple Watch 的 Homescreen 就會由原來的球面效果變成一張二維桌布,上面擺滿了圓形的盤子,你的每一次拖拽就是在扯桌布,整個體驗非常的……原始。沒有了原有的那種靈動感,操作上也并沒有變得簡單多少。

結語

iPhone 上我已經基本放棄了 Homescreen 而轉到了 Launch Center Pro3,但 Apple Watch 上并沒有這樣的選擇。同時由于手表所處的特殊位置,你不能像拿著手機一樣一直抬著手腕。所以如何能夠最短時間內使用你想用的功能和 App 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事。但不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排列圖標,在 Apple Watch 上如果要達到上述的目標,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 便于移動 App,移動 App 不會造成「流沙效應」;
  2. 能把常用和不常用的 App 分開放置。
  3. 新 App 安裝后你會第一時間發現;
  4. 能夠最大限度地讓你記住常用 App 的位置,或者至少你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去找。

能夠做到以上幾項,在實用性上就算是一個不錯的擺設方式。

 

注解:

  1. 以下關于開普勒球體填裝問題的說明主要節選自《費馬大定理》一書。
  2. 球面效果:球面上每個點都是中心,距你視線最近的點最大,越邊緣越小。
  3. 詳情會寫成另外一篇文章。

 

作者:Jailbreakhum

來源:少數派

原文地址:http://sspai.com/29186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