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最好的時代和交互設計最差的時代

9 評論 8874 瀏覽 48 收藏 9 分鐘

江南大學的辛向陽教授2014年在騰訊做過一次名為:《用戶體驗設計-從功能邏輯到行為邏輯》的演講,整個演講節(jié)奏緊湊信息量大,完全不似有人提過的「交互設計教育滯后于行業(yè)」的傳統(tǒng)學院派作派。辛先生從「功能邏輯到行為邏輯」、「體驗設計」與「體驗設計的未來」幾個方面講述了他最近些年的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段話十分引人思考:

當技術平臺化的時候,可能是正在醞釀下一步的技術革命。而現在設計用技術做差異化不是不行,而是很難。

不看難出,辛先生認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技術已經進入平臺期,在現在情況下我們會經歷多久的技術平臺期這不得而知,而話語中依舊有透露,如果設計或藝術是以探尋更高更新的技術為基礎,可能做出的就不是好的設計。

試想一下,身邊的有多少人是有了一個新奇的技術而期望做創(chuàng)業(yè)的?「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做數據挖掘的,我想做一個App能用到他的技術」「虛擬現實好火,我們做一個虛擬現實游戲吧」,而不是「我們有這么多用戶數據,不做數據分析真是太可惜了」或「我做了這個游戲,如果用虛擬現實可能更好的表達效果」。這個關于條件導向還是目的導向的話題不用多說,但當有很多新奇的技術出現的時期,對于設計師來說可能是有害的。在新技術沒有十分成熟時,設計擁有更小的話語權。

對于設計來說,有限制其實是件好事。

如許多關注科技前沿的人一樣,辛教授看到了可能發(fā)生的停滯。164期IT公論中提到《Web Design-The First 100 Years》這篇文章,作者告訴我們摩爾定律是有極限的,在未來電腦和手機可能不會不停的變得越來越快。作者還講了航空業(yè)的例子:1960年開始到現在,航空技術可能沒有很大程度上的進步,當時人們還認為以當時航空航天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人類在21世紀登月肯定沒有問題呢。反觀IT技術,我們所習慣的高速發(fā)展很可能是無法持續(xù)的。

我們將沒有那么多邊界、可能性去探索,設計師不會像技術拜物主義的教徒一樣去追捧新的技術,用「直覺」的方法在新媒介上去做設計。這里的“直覺”是貶義的,它的意思是在沒有經歷過設計與藝術修養(yǎng)訓練的人也可能做出相同的做法。這很類似于「Chinese Art」,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很多時候容易出現這種「直覺」現象,因為缺乏經歷和眼界,做出許多純粹轉譯的作品:將一段音樂轉譯成圖形,將目所能及的事物拼湊扥等。沒有那么新的媒介需要考慮時,設計師的職責與能力會更加明晰且競爭更激烈。

未來以十年為界可能會迎來設計的最好的時代,當技術進步會慢慢放緩,交互設計師已經體會到了“從物到功能、從功能產品、從產品到體驗”的路徑,也體會到了設計師對人文關懷、產品服務,甚至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方面的重要作用。設計師可能在未來十年產出大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

那么為什么說是交互設計師最壞的時代。

現在中國互聯網企業(yè)普遍把設計類職位分為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用戶研究、前端等,知乎上有一個朋友提問說「現階段國內交互設計師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我認為是太多了。

記得李一舟去年在微信公眾號里說,未來五年90%的交互設計師會被淘汰,大概是這個意思(理解錯誤請告訴我)。一個行業(yè)的過度細分反而會帶來低效率,產品經理到視覺設計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在未來價值會越來越低。一個交互設計師有產品觀念,能夠決策產品或者產品經理能夠把產品思路用簡單的圖來呈現,是最起碼的能力。

Facebook的招聘中,它們更傾向于招Product Designer,能夠進行產品決策,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前端重構的人。我相信在行業(yè)慢慢冷卻,專業(yè)水準越來越好評判的未來,現在定義的交互設計師被大量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相對而言,用研Researcher肯定會越來越受重視。國內現在大公司普遍對用研的重視不夠。騰訊還好一些,ISUX有好幾十個用研同學,一直以來我都認同交互設計師應該把用研能力內化在自己能力中,為設計服務,不要有用研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但是現在覺得用研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對于一個剛進入公司的交互設計師來說,查閱之前的用研文檔相對于交互文檔,作為第一手資料我覺得更有益處,因為每個設計師對產品的理解都不同,未來產品越來越穩(wěn)定,迭代越來越多的時候,用研在資料沉淀上的價值就會更加顯現。

還是舉facebook的例子,他們現在在招有接近一半的researcher崗位,UX researcher和Quantitative researcher,姑且分為主定性和主定量的用研崗吧,我覺得原因在于,交互設計師內化在心的用研思維難以在大量數據和海量用戶面前快速將信息轉化為決策,必須由專業(yè)人士專職來做。

由現階段的交互設計來看,將產品決策轉化為線框與標注,顯然門檻會低很多。

不是產品經理也不只是視覺設計師會在設計師最好的時代活的最好。當技術平臺化時,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發(fā)揮的人將會更具競爭力,服務設計和體驗設計么?服務設計或者體驗設計會具體體現在「產品設計師」的能力之中,能夠觀察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并且能夠用「美」的方式來呈現,并且跟進實現后反饋,將是在未來那個「美好年代」存活辦法。

要不然為什么說「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不僅有科學、藝術和生活方式的成熟和進步,還伴隨著無盡的危險呢?那個時代伴隨著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冷卻,那里有普朗克、愛因斯坦和莫泊桑,有汽車和全新的風貌。我們可能正走向那里。

#專欄作家#

亭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設計在讀,經濟學雙學士學位。阿里巴巴、騰訊實習經驗,相信多學科整合的力量可以給設計帶來乘數效應,在交互設計、產品設計方面持續(xù)學習,歡迎交流,主頁:infoier.com | 設計乘數。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個知乎上早有爭論了,作者可以去看看,感覺現在講的太偏面、太理想化了,不夠接地氣…

    來自江蘇 回復
  2. 看得冒冷汗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