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設計:存在于無形當中
東東導讀:對于社交類產品來說,優秀的設計,應該是不爭強好勝般凸顯在用戶面前的,而電商類和社交類產品很不一樣,電商類的產品經理想的首先是GMV(成交金額),一切是為著GMV轉的
剛看了《Pony對QQMail的郵件摘錄-騰訊廣研院》,對于Pony的一些觀點很認同。結合自己最近兩年的電商產品經驗聊一下。 對于社交類產品來說,優秀的設計,應該是不爭強好勝般凸顯在用戶面前的,它是含蓄的、低調的,潤物細無聲的… 比如:快速選擇發送圖片的功能 不需要這個功能的時候,它不會出現,不會產生任何的干擾。而在需要它的時候,它適宜的出現,讓人倍感貼心。 這是很好的一個方法論,我一直在想它如何適用于電商類的產品。 而電商類和社交類產品很不一樣: 電商類的產品經理想的首先是GMV(成交金額),一切是為著GMV轉的,大家絞盡腦汁想的也是如何提高網站的GMV。于是電商類才會有這樣那樣的促銷活動,無中生有的創造出一個“雙11”、“年終大促”…來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從而提高GMV。 更有甚者,比如“唯品會”,用戶下單后,需要在20分鐘內提交訂單,30分鐘內付款,超過時間訂單會消失。這么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刺激用戶盡快付款,完成交易,實現GMV。(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控制“庫存”,因為“庫存”就是利潤?。?/p>
單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用戶是不需要“20分鐘內提交訂單,30分鐘內付款”的,這個體驗太糟糕了。如果一切以“用戶體驗”為重,那么是不是需要去掉這個功能? 但實際上,唯品會卻一直沒有去掉這個功能,一直保留著它。我相信從他們內部的數據上來看,這個功能一定會給唯品會的GMV帶來很大的幫助。 在實際的工作中,數據呈現出來是正確的事情,我們是應該堅持的。 所以,我認為這是“社交類”與“電商類”的不同。 社交類:以用戶體驗為思考的出發點,主要關注的數據有: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留存率 電商類:以最大化利潤為思考的出發點,主要關注的數據有: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商品覆蓋、GMV 社交類提高用戶體驗,是為了讓用戶繼續使用他們的產品,只要提高了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留存率,那么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電商類卻是為了讓用戶購買他們的商品,如何反復的刺激吸引用戶產生購買,提高轉化,最終提高GMV,那么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電商類的體驗普遍要比社交類差很多,這是事實。 但不是不可以改善的! 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作為一個產品人。我們一直追求的是服務于用戶,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那么從這個角度出發: 1、給用戶他/她會需要的 舉例:用戶剛購買了眼鏡,那么給用戶推薦眼鏡盒,而不是推薦洗腳盆;用戶剛訂了周六上午的話劇,那么給用戶推薦話劇院旁邊的餐廳,而不是繼續推薦其他的話??;當用戶剛購買了一張飛往巴黎的機票,那么給用戶推薦機場的接送機,而不是一股腦的推薦旅游產品。 這只是一種思路,可以靈活應用到不同的產品設計中去。 2、 有感情的幫忙用戶,讓用戶感覺良好的前提下再推薦商品 舉例:用戶明天飛往曼谷,提前一天發短信提醒用戶航班信息,告知用戶曼谷明天的天氣,若有緊急新聞事件也可一并告知(比如曼谷突然發生恐怖爆炸事件,只要跟用戶切身相關的,請第一時間告知用戶)。然后順帶可以推薦接送機服務。 我們的供應商曾做過這樣一個活動:泰國免費接送機,把用戶從機場送往酒店的途中,給用戶發傳單,如果需要傳單上的什么包車、導游服務,可以打電話聯系,非強制性,全看你需要。還可以幫你買泰國當地的水果,在你走的那一天,給你包裝好,送到機場,在你登機時帶走,結果生意非?;鸨瑍 不要為了提高轉化,刺激用戶消費而刻意強制性的去做什么,那給用戶的感覺是很糟糕的。思考一下用戶需要的會是什么,給用戶他需要的,以一個在想法幫助用戶的思路為出發點,這樣既提高轉化,同時給用戶的體驗會好很多~ 本文作者:@小和;來源:簡書
贊
恩。唯品會設置20分鐘提交訂單的原因是:唯品會每件商品的庫存有限,如果A用戶購買但不提交訂單,會導致其他用戶買不到,所以限制為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