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文化消費分類:錢花哪里去了?
媒介與內容從來都不是同質平等的,按照題材來分類書籍與電影,就是以「文化消費品」的眼光來看待不一樣的文字。然而不同類別比特本就具有不一樣的價值,對于設計師,我覺得文化消費應該分為四類,它們可能占據著我們生活的1/3的時間,需要我們認識并好好分配:
1、故事與其他知識
電影電視等文化消費品。從中可以看到人與人、與環境社會的處理。好的故事還能夠蘊含價值觀世界觀,能夠學習到敘事手法與鏡頭語言,這包括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科普、互聯網、旅行、經濟、建筑等等、所有你不了解的門類。這對于生活雖然很重要,但是更推薦是作為專題學習而不是純粹消遣。
例:各種電影、不同門類的書籍、音樂
2、本專業記錄、傳記
雜文經常會歸于此,很多大師的傳記或紀錄片能夠看到這位偉大的人的思考方式與行事準則,這會影響一個的想法,引人發現可能更加理性與優秀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這可以作為日常消費,但是不建議一直閱讀而不實踐。
例: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原研哉「白」
3、被規整的原則
被歸納的,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的書或其他媒介產品,好的原則能夠指導工作生活,與他人產生差異化。這類可以深入學習探討,但是要謹防垃圾的東西混淆視聽。
例:諾曼「設計心理學」系列,庫伯「About Face」,加瑞特「用戶體驗的要素」。
4、工具、技能
通常被小看,特別是受過高教育的人所瞧不起的門類,在設計領域,是字體、版式、顏色、動效、鏡頭語言。大則推銷、談判、商業運作的能力。它們其實在現階段會占用我們大量的時間,但是必須得到重視。原因在于工具即媒介,人們的思考會受制于技能的掌握,如英語不好的人去參加英語角,只會撿自己會的來說,這嚴重影響著他的思考,久而久之,會影響他的思考方式。
例:奧博斯科編輯部「配色設計原理」,佐佐木剛式「版式設計原理」,麥克韋德「超越平凡的平面設計」與各種設計創意網站,但最好還是以專題性學習
它們整體影響著人審美、價值觀與判斷標準。它們都為你的行為與生產服務,對于設計師,我覺得不應對任何門類的文化消費品有偏見,真正需要評判的是內容本身。希望這種分類方式能夠讓我們對于信息輸入分配方式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亭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設計在讀,經濟學雙學士學位。阿里巴巴、騰訊實習經驗,相信多學科整合的力量可以給設計帶來乘數效應,在交互設計、產品設計方面持續學習,歡迎交流,主頁:infoier.com | 設計乘數。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