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移動互聯網時代

0 評論 2419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 文 章也好,書也好,大抵可以分兩大類。第一大類的,它可以告訴你你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也許不好聽,但是是很有效的信息,比如,退休前的任志強寫的那些挨罵的 博客。另一大類,它的目的就是迎合你的觀點,讓你來掏錢,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做分析的話,需要數據,需要概念,需要觀點,在分析之前,需要對概念、 數據和觀點來“去魅”,去掉人們因為各種目的加在這些概念和觀點之上的那些會妨礙你進行判斷的東西。

??? 大部分人進行分析的依據都來自于主流意見和主流觀點,很不幸,在高新技術行業,主流意見和主流觀點一般是不靠譜的。要看清前景,首先是要對這些意見和觀點進行去魅,而不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向前看。

作 為親歷互聯網泡泡糖時代的人,先回憶一下那些年發生的事情。Google是互聯網公司的代表。但是,在2000年之前,Google還沒進入視線,那時候 的觀點是門戶就是未來,就是一切?,F在看呢?網易變成游戲公司了。新浪要不是抓住了博客和微博這兩個東東,早就被掃盡垃圾堆了。而新浪能把微博、博客做到 目前這樣子,靠的是資源的運作能力,而不是IT技術。

????? 在 2004年之前,騰訊還在發愁下一口飯在哪里。那時候,人們以用MSN為自豪,用QQ是腦殘的代名詞。百度,2000年出生,不起眼的小弟弟。淘寶,在各 種小網站上做垃圾廣告,和現在“呂布不在家,貂蟬等著你”廣告檔次差不多。泡沫頂峰時,只要有看起來還不錯的網站,就能搞到很多錢,會寫點html,上萬 的工資,哦,還是兼職情況。一萬,在當時的物價水平下,能在中國的很多城市支付一套不低于100平米的房子的首付的一半。

????? 那時候,煤礦是沒人要的,挖煤是虧錢的。后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大浪淘沙,然后,大家才發現,TMD?什么門戶啊,網站啊,不過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環節。即使在目前,分析幾個公司的財務數據也可以發現,很多互聯網公司是換了個臉的游戲公司和廣告公司。包括谷歌。

寫到這里,可以拋出第一個觀點了:

觀點1:在強烈的產業變化時期,主流觀點是不靠譜的。產業和產品的具體形態的預測一般來說,都是錯誤的。

下面,再看技術管理的經典觀點。這幾個觀點是經過多年多個行業的檢驗而存活下來的觀點。詳細內容可看我以前的博文:《西方技術管理的精髓》,這里只簡要概述。

第一個觀點是技術發展的S曲線(下圖)。每一項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展到一個瓶頸,無視這個瓶頸是不行的,會碰壁。

好比現在的CPU,在主頻上就到了一個瓶頸區。

第二個是AU模型(下圖),一個新產業,在初期以產品創新為主,在后期以工藝創新為主。

怎么看待移動互聯網時代

AU模型的主要威力是它提出的主導設計的概念。通過大量的產品創新,會產生一個具有主導地位的產品形態,而主導設計是什么樣子,在它出現之前,很難預測,在它出現之后,你再去做和主導設計違背的設計,費力不討好。

大 家想想,智能手機這一塊是不是這樣的?無論是對業界,還是對消費者來說,IPhone這種智能手機的形態是橫空出世的(當然,事后大家發現并不是橫空出世 的,這個在后面會分析為什么)。現在的智能手機,長的都和它差不多,這就是主導設計。PC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中的Google式搜索模式 (Google之前,搜索引擎以目錄搜索為主),也分別是對應行業的主導設計。

第三個是技術擴散曲線(見下圖)。新產品的接受,是從創新者開始的,先后經歷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人群、后期采用人群、遲緩者,得到普及,成為日常用品。

怎么看待移動互聯網時代

這 個觀點很樸實。我們來挖掘它的價值:當一個產業剛興起時,主要角色是創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滔滔不絕的也是他們,他們站在自己立場上去看問題,發表觀點及受 采訪。而作為市場的主體:早期采用人群(早期大多數),后期采用人群(后期大多數)還沒有參與進來。這就導致一個陷阱,如果你沿著創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觀 點、想法去做的話,很可能做出的不是沉默的大多數所需要的。

再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2005年之后各公司賺錢普遍輕松,這正是技術擴散到達了主流人群的時刻。購物的,玩游戲的,看新聞的,搜東西的,主流人群一個個的到來讓互聯網活躍起來。當然,各主流人群接納互聯網的時間段有差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