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X.0

0 評論 3811 瀏覽 35 收藏 7 分鐘

當2008年北京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引人矚目的城市時,騰訊也迎來了10周年生日。作為有幸親歷核心產品QQ成長的設計師,不能不在今天講一講我們對QQ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理解。
9年前,QQ是什么,很簡單,是IM。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IM的本質:I Am,therefore,IM.(我在,所以,即時通訊吧)。也因此“ICQ”來源于“I Seek You”的縮寫。隨著“在”的時間長了,人數多了,線下轉移到線上,線上發展出線下。我姑且稱之為IM1.0時代,這個時期的QQ是一個工具(tool),一個溝通工具(communication tool)。到今天,QQ用戶通過QQ表現出自己的特征和個性,建立自己的形象,管理信息與社會關系,處理人際溝通,及時有效的與他人分享,體現社交能力,甚至進行社會營銷。

因此可以說,QQ已潛移默化的帶我們進入了IM2.0時代。QQ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IM社交媒體。

下面就來簡單說說這個IM社交媒體及其發展中的設計模式。

1,這個社交媒體的組成元素,也正是我們所獲得的用戶的財富:

? 個人資料——通用的身份
? 關系——社會網絡圖像
? 活動——社會情境中的活動
? 商業模型——市場價值

2,在這個媒體中,QQ及各服務形成聯盟,其中有幾個主要角色擔任起聯盟的主要聯絡點:QQ,QQ.COM,SoSo,Mobile QQ,Qzone等。

所有的角色通過共同努力更快、更好地發展市場。

拿我來說,我的QQ/ Email帳號就是我的通用身份,適用于QQ及:QQ.com,Qzone,手機QQ,taotao,PaiPai,TT,SoSo,問問,QQmail,QQ music,QQlive,QQ 校友,書簽,Qbar,QQgame…

因此,由QQ繪制的關系(同學、朋友、家人、親人、熟人、同事、網友、陌生人、圈子(群組))網絡看似:

而實際上由各聯盟帶來的社交要復雜的多:

3,從1.0到2.0,針對這樣一個復雜的溝通、關系、活動(社交)網絡,QQ的設計及設計模式逐漸變化、發展。

設計對象由經典窗口、菜單等逐漸發展為:
應用控件,資料展示、身份特征、與好友的溝通組件、消息的形式、會話的模式,互動組件、圈子的交流組件、不斷變化的信息集成與展示……

我們通過這些對象了解用戶的行為和用戶的體驗。

設計的關注點也就成為:
以任務為中心、穩定的焦點、多線索導航、可視化互動和反饋

4,當然,設計上的挑戰也隨之鋪面而來:

? 設計的可擴展性、靈活性(由于可部署)
? 面臨新的心理上的挑戰:信息在哪?能否不開放?(安全性,保密性)
? 與經典模式的模糊混合物
? 可用性。這個時候的交互可能變得復雜,也可能成為致命武器
? 不健康內容的可能傳播
? 由于QQ應用分布的擴展引發的一致性與差異化(桌面、移動、其他網絡設備)

站在今天向前看,QQ在明天是什么?

記得成龍主演的有個片子叫“WHO Am I”,當一個人失去了記憶,即便給他一個真實姓名,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的用戶在QQ上盡管很少用真名,但(大部分人)越來越真實,因為通過QQ以及各服務聯盟,你可以從一些側面回答這些問題:

我愛好什么?討厭什么?相信什么?懷疑什么?
我在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工作、生活著?有著怎么的習慣?
我周圍的人是怎樣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定義“我”了么?姑且稱它們為“信息基因”。因為他們就像基因一樣,是片段的,有功能的。個體雖有可能重復,但整體卻絕無雷同。

另外,社會關系也能“定義”“我是誰”。即便僅僅是一個昵稱,但如果這個“昵稱A”是“昵稱B”的女兒、“昵稱C”的同事、“昵稱D”的同學、“昵稱E”的同行、“昵稱F”的……,那她就一定是“我”。姑且稱它們為“關系基因”。

可見,QQ生成了“我”的信息基因和關系基因,而它們不同于我的生物基因。他們可以被解讀,可以被分析,可以被利用。甚至像科幻電影中那樣,它們可以被改變、被銷毀。

如果說,
IM1.0,QQ=(communication) tool
IM2.0,QQ=(Social) Media
IM3.0 = ?
IM3.0= I am + Who am I(我在 + 我是)= Me-dia/QQ-dia

QQ-dia會不斷發展,通過直接的溝通互動、個性化、間接的真實性、更好的隱私控制塑造并維系用戶的基因,幫助用戶同步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對上述感興趣,如果你是QQ玩家、IM社交高手,歡迎告訴我們你是怎樣使用QQ的:)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