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
本文想講述的是一些讓用戶覺得是屬于自己的產品及由此產生的設計訴求。
引子
經過了很多輪的產品PK,很多輪的設計PK,很多次的版本檢查,然后很欣慰的將一個產品呈現在用戶面前,讓用戶去試用。
“界面很漂亮”,視覺設計師很高興。
“這個功能我很喜歡,很體貼哈!”,產品經理很欣慰。
“恩,這里應該就是這樣!”或者沒有什么評價,交互設計師會感到寬慰。
……
“但是,我不覺的這是屬于我的。恩,不太好說,感覺不是我自己的軟件。”用戶的這一句評價雖然并不會影響這個產品最后發布、獲得一個好的市場份額或者最后的經濟效益,但是,卻讓我一直揪心。
IPod
猶豫了很久,終于買了IPod classic。畢竟對我而言,價格還是很貴的。但,實在是愛不釋手。
當經過一段時間后,我的IPod中裝滿了我喜愛的歌曲,還有我精心維護的專輯封面。我去哪里都會帶著它!很多人喜歡它是因為它有漂亮的外觀,人性化的設計。但如果別人送給我的IPod,并不會讓我如此的喜愛它,有部分原因是:
1、不是我花的錢,沒有了那段買與不買的死去活來的內心掙扎與糾結
2、沒有我仔細挑選過的歌,沒有我精心維護的專輯封面
Nokia
它確實是一個即帥氣又好用的手機。
當其中裝載著你的朋友的電話號碼時,當其中存滿了BF或GF給你發送的甜言蜜語時,你會感覺到這是你的手機,而不是其他任何人,也不會愿意輕易丟掉。
facebook
場景一: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只有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才能見一面。但我很關注你,希望知道你平時都在做什么,是否能交流一下,是否能見一面……可是班級名單上只有你的姓名和郵箱。facebook讓我找到了你,于是每天我都去那里看你。
場景二:開始自己的face book空空如也,但慢慢了有了自己的好友圈子,有了好友的動態,有了自己和好友發表的文章、照片。和好友一段時間才見一面,但卻天天在facebook上互通信息,見面后也更加親近。
當然facebook遠遠不是那么簡單。
大概的想法
一個產品通過合適的行銷手段或者強大的平臺,讓用戶有了第一次試用(Trial)的理由;當用戶再次來使用的時候(Repeat),往往因為它確實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其他同類的更加好用、漂亮等。
這樣的產品應該已經算是很好的產品了,但是卻沒有讓用戶形成忠誠(Loyal)。
朱成先生在其《產品經理手冊》一書中認為,Trial 、Repeat、 Loyal是行銷中品牌奠基經典的三個階段。而用戶擁有歸屬感是形成忠誠的一種表現形式。最近也看到有關“成癮性消費”的一些觀點,按照李光斗先生(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的解釋,歸屬感是“成癮性消費”的“秘密之一”。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但敘述的角度更加偏重于行銷上。
Donald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設計》一書中提到三種水平的設計。這本書大概是4年前看的,但現在我能記得的還是我當時最感興趣的那三個水壺。Norman提到第三個水壺,不能用,但很有趣,讓他印象深刻。而對我而言,一個水壺的復雜操作讓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去理解,另一個水壺完全不能用引發了我的好奇,這也說明當我投入感情了以后,這些東西給我印象要遠遠大于其他的。
思考一個巧妙的方式,使用戶在產品上投放自己的感情,甚至可能有些是挫折的,會讓用戶印象深刻,這有利于產生歸屬感。
網頁或軟件,不會像可買賣的商品,它讓用戶產生歸屬感的難度更大一些。以前yahoo和AOL曾經讓用戶自己去定制網站的首頁,用戶花費的心思和感情,但是依然不可能產生歸屬感,因為用戶只是選擇了的收取信息的數量和類別,這是單向的。facebook的首頁不僅可以選擇接受信息的種類,而且這些信息是可以和用戶本身互動的。它不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的信息,而是和我擁有共同愛好和共同朋友的人的信息(當然如果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信息,可能就沒那么好的效果了),并且提供了及時互動的操作,例如“回復”、“回送”等。這是雙向的,并且是用戶自己去維護的。
所以,一個屬于用戶自己的產品需要特別留意的設計訴求是:
1、挖掘用戶目的需求,并思考合適的方式,讓用戶對產品能投放自己的感情。
2、提供互動的方式或平臺,幫助用戶自己去維護核心的需求。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