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六步,每個人都可以是體驗分析專家

4 評論 7876 瀏覽 295 收藏 18 分鐘

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體驗成為商業的驅動力。那么當我們進入一個行業、拿到一個產品,如何從體驗角度去分析和判斷進而從體驗角度進行驅動?莫急!! 本文簡單總結作者多年奮戰在體驗第一線的理論和實戰經驗,送給大家一套清晰簡便的分析方法。

總結起來,體驗分析可以概括為六個英文字母,TARAIP。如果,用中文關鍵詞概括就是:核心目標用戶群、用戶訴求、用戶需求、信息架構、交互流程和頁面呈現,如果在更廣泛意義上分析,那么還可以加上:趨勢、流量、品牌和包裝。

步驟一:明確主打的核心目標用戶群(對應產品側的定位)

Target user當我們提及一個產品的核心目標用戶時,并不是說這個產品就限定在這個用戶群體上,其他用戶群體就不覆蓋了。在這個問題上,不是全或無的關系。而是說,這個核心目標用戶群體是該產品成功擠進市場的切入點,甚至是撬動市場的支點和撬杠。市面上幾乎很少有產品是專門給一個群體用而對其他群體是完全隔絕的。

我們產品首先應該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功能)和要求(形式),同時,兼顧其他用戶群體的需求和要求,做到全面但有重點的覆蓋,即主流和長尾的關系。我們可以先將資源花在20%的核心功能(滿足20%的用戶)而帶來80%收益,有余力的情況下逐漸打磨剩余部分。我們不能針對所有用戶群體都平均用力,不要讓“做一個綜合性的產品”成為一個不思考的借口。

當核心用戶群確定好后,再對其他群體進行確定,確定清楚用戶群的構成和比重。同時,確定好核心和長尾用戶群之間的關系,譬如如何通過核心用戶群所產生的效應來帶動長尾客戶群,進而覆蓋全體用戶。例如,某個約炮神器,核心目標用戶群可能就還真不是那些饑渴而四處獵艷的屌絲男士,而可能是一群開放又高顏值的妹子。因為有這群妹子的存在才會不斷帶動屌絲男士像蒼蠅一樣不斷地聚攏過來。

1

步驟二:明確用戶的訴求(對應產品側的策略/戰略)

Appeal point這里說的是訴求,還沒到需求的階段。所謂訴求,就是想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狀態。通俗講,訴求就是用戶之所以會去選擇某個產品的理由。給用戶一個選擇你的理由。譬如,對于用戶去使用一個理財產品的核心訴求就是掙錢,其次是高效或/且安全地掙錢,再次是有些什么額外的驚喜等等。 當用戶面對N多家理財產品時,你給用戶一個什么樣的理由來選擇你而不是其他家產品?這也是在產品同質化的大潮中,讓自己的產品擁有差異化競爭實力必需回答的問題。當明確用戶的訴求之后,我們需要考慮當前的這個產品打法/策略是否符合用戶的訴求,能夠激發欲望。如果從體驗角度去說,那就是體驗策略,即企業需要通過產品這個載體最終想要在用戶心智中塑造的感知和認知,而這種感知或認知是能夠帶來對產品、品牌有長久效應的價值的。如果從市場角度說,那么這種感知就是賣點的塑造。譬如,百事可樂,給人塑造的就是一種年輕化、年輕人的可樂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就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將年輕人這個增量市場轉化為存量市場的效果。

2

步驟三:明確用戶需求(對應產品側的feature)

Requirement這一步通常會比棘手,難點在于用戶本身很可能并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并不是設計師,更不是產品人員,對于產品可以有哪些feature來滿足自己并不清楚,也沒有經驗,更沒有義務要清楚,他只關心自己的訴求能不能得到滿足。這是我們的責任,需要我們去探索和思考,并將答案呈現給用戶讓其體驗和選擇。我們可以去了解用戶產生訴求時的場景,通過對場景的還原和分析,去提煉出需求來。

譬如,在長途旅行中,由于無聊需要打發時間,那么就會產生娛樂的訴求。而這個時候訴求的場景可能是在長途火車、汽車上,沒網沒電等,那么對于做視頻產品的同學而言,能夠緩存視頻的需求(對應產品側的feature)就產生了,而且最好能夠同時提供大容量的備用電源和存儲空間。

這里的feature不是割裂的功能或是所提供的信息,而是對于用戶有價值的產品的特性,當然會同時包含功能和信息。譬如理財產品的搶購功能,伴隨的就是熱門爆款等信息傳遞等。如何判斷feature合不合理,則還需要回歸到用戶場景來判斷。一個合理且有價值的feature必然能夠找到其存在的場景,并通過場景的頻繁性、重要性等維度去判斷該feature的價值。一個優秀的產品,構成他而存在的所有feature必須都是合理且有價值的,沒有或者很少有冗余的feature存在,不然,整個產品會顯得臃腫且效率不高。這也是我們平時常呼吁理性設計的原由。必要時,針對產品可以任務分析,結構化地梳理清楚所有的feature,進行取舍與重組。關于重組或者組織,那么,就進入步驟四。

3

步驟四:明確信息架構Architecture

需求的優先級決定了feature在產品中出現的位置,而不同的核心目標用戶群體在不同的場景下對相同需求的優先級判定是不同的。譬如,對于音樂產品的推薦和查找功能來說,普通用戶可能更傾向于推薦,不需要費很大的精力去獲取自己想聽的歌曲,而對于音樂發燒友來說,可能就需要自己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來查找,又如明星粉絲,更是通過明星這個維度去搜索。

如上,那么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決定不同feature在產品的不同位置上出現? 回答這個問題時,明確步驟一和步驟二就很重要了。例如,某個音樂平臺如果主要是面向小白用戶的,那么,在首頁這個出現頻率最高的位置,就應該優先放置推薦,其次才是搜索。如步驟三所提及,必要時,可以結構化地梳理一遍feature,去評判這些feature的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當我們談及組織結構是否合理時,對于具體產品來說,每一類或者每一個頁面都必須是有獨特作用的。這個作用就是滿足用戶訴求的作用。

例如音樂app產品的首頁,首頁是我們啟動app后進入的第一個頁面,也是曝光頻次最高的頁面,所以他的作用可以是將產品中需要著重讓用戶接受的feature呈現在這里。具體呈現什么,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每個產品具有不同的策略和打法。另外,在我們決定和評判產品的信息架構時,通常行業內有相關的范式存在,可以借鑒。例如,還是音樂產品,那么可以看看不同競品他們的信息架構時什么樣子的,參考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產品定位和策略,以及是否符合用戶的行為規律。

步驟五:明確交互流程Interaction

常會涉及到的交互流程譬如注冊流程、登陸流程、退出流程、下單流程、支付流程、搶購流程等等。所謂流程,是由前后一系列具有內在關聯關系和邏輯先后關系的動作序列所構成的,且最終這個流程的結束意味著某個任務或者目標的完成。所以,并不是隨隨便便的一些動作放在一起就是一個交互流程,例如我在電商商品列表頁中不斷地瀏覽找我想要的商品,嚴格說,這不是一個交互流程,這跟逛商場是一個道理,決定這個過程的體驗好壞的是商場的布局和商品的陳列,也就是信息架構。而如果你說,從選擇一個商品到完成支付,那么這就是一個交互流程問題了。

判斷合理不合理首先一個是通不通,第二個是順不順,第三個是爽不爽。通不通指的是流程上沒有斷點,死循環,尤其是各分支流程,不能因為流程斷了而導致用戶的任務完不成。譬如,在支付過程中,由于缺少相應的支付平臺接入而導致部分用戶不能支付,繼而導致不能完成購買。順不順指的是在邏輯上最合理與高效,如是否和習慣相違背、是否冗余步驟太多等等。譬如,在退出某個產品時還需要再輸入一遍密碼,這個就是和習慣相違背的。爽不爽指的是有沒有超越預期的特點,譬如在理財產品綁定銀行卡需要輸入銀行卡賬號,這么一大串數字可是個麻煩事。如果,能夠進行拍照掃描并且具有高正確率,或者當你前面輸入姓名、身份證等信息后自動關聯銀行系統提供你的賬號供你點擊選取,這樣就爽多了。

步驟六:明確頁面呈現Page present

一個頁面,基本上可以分為內容和樣式兩個方面。細的分來,可以是信息、功能、尺寸、數量、布局、色彩、字體、風格等方面。我們所說的內容,簡單說就是在一個頁面上放哪些東西。樣式,簡單說就是長什么樣。

4

對于一個頁面,我們首先要明確到底需要放哪些東西,所放的內容必須都是有作用的,而且是和這個頁面的主要作用和意圖相關的。任何無關的或者價值不大的內容都可以舍棄或者弱化。例如,對于金融理財產品的首頁而言,如果我們設定的意圖是不斷強化用戶自己的資產因為我們這個平臺而不斷增值,同時將最有希望被用戶購買的理財產品呈現給他以促進最大的購買轉化率。那么,我們在首頁就可以著重放個人資產的相關信息并強化增值,同時推薦一些熱門爆款或者適合他的個性化推薦產品,等等。

其他的一些內容可以不放或者弱化,如金融新聞信息等。其次,我們要決定長什么樣。那么,我們可以先考慮布局,包括了位置、區域大小等。例如,還是針對金融理財產品首頁,我更希望強化“增值”這個用戶感知,那么,我會把她放在頭部并給與足夠大的面積??紤]了布局之后,就需要考慮顏色等其他方面的運用,涉及的內容很多,就不一一在本文說明了。在這里,一些最基本的設計準則都是需要考慮的,譬如易讀性等。

以上六個步驟,基本上是我們去分析一個產品的體驗時會涉及到的,在此,僅作簡略說明,暫不深究。以上還處于狹義的“體驗分析”的范疇,如果需要進行廣義層面的體驗分析,還需要涉及到趨勢、流量、品牌和包裝等方面的分析。?關于趨勢,我想說的是順勢和借勢。雷軍說過一句話,“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你的產品,把握了趨勢,就有可能擁有用戶基礎,只有先有了用戶,才能談用戶體驗,因為這是用戶的體驗。你的產品形態要順應這個時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netflix在今天還是堅持做線下的影音租售服務,而不是提供在線的服務。我們也很難想象今天的傳統視屏產品如果不針對年輕一代所謂的二次元等文化做相應的改變在不久的將來會怎么樣。去預測和把握趨勢很難,對于大部分的我們而言,在勢來臨的時候,順勢而為足以。

關于流量,其實就是讓用戶知道有你這么一個選擇并且能夠選擇你。不管是當年的“百團大戰”還是當今的各種專車應用,其中絕大部分因為都沒讓用戶知道你的存在,后來,就沒有后來了。如果說把握了趨勢是可能擁有用戶基礎,那么,只有真正觸達到用戶并且讓你成為用戶的一個選擇,才是真正具有了用戶基礎,就是流量。在這一環節,我們需要考慮用戶觸點。就拿線下的店鋪舉例,如果你是一家高檔西餐廳,你開在地鐵口就不見得有流量,而如果是個速食店,沒準就有相當大的流量了。

關于品牌和包裝,就是在用戶心智中的存在和認知。通過占領用戶的心智,來占領市場。例如當年百事可樂以“年輕人的可樂”這個定位來撼動可口可樂的霸主地位,在用戶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現如今分得軟飲市場的半壁江山。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諸多商家也紛紛為自己的產品量身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和包裝,講述一個故事。例如,宜家,他不在賣的是家具,而是生活方式和解決方案,等等。?要完整分析一個產品的體驗,不簡單。但是,如果你真的沉下心來,根據上述步驟去認真分析并不斷地改善體驗,足夠讓你的產品成功。

 

作者:Bruce,來自樂視創新與用戶體驗研究院(LetvIUEI)。樂視IUEI是一個技術交流平臺,將第一時間向行業展現樂視最新的技術成果、項目經驗與工作感悟。微信ID:LetvIUEI

本文由 @樂視用戶體驗中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是《用戶體驗要素》一書中所說的戰略層(產品目標、用戶需求)、范圍層(功能規格、內容需求)、結構層(交互設計、信息架構)、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表現層(視覺設計)嗎?

    來自北京 回復
  2. 這標題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樣樣的

    來自廣東 回復
  3. 很實用,很干~

    來自廣東 回復
  4. ? 有些句子結構復雜,難懂啊 小白還需要再次閱讀再再次閱讀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