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適應形式
學習了死貓的文章,我今天也來說說有關內(nèi)容和容器的關系。
看標題你也許覺得有些囧,它和上一篇《形式追隨內(nèi)容?》看起來相反,而且好像從交互設計的角度看也是很不專業(yè)的一個觀點,這有點像是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是死貓的腳……
不過不幸我是一只友愛并且怕疼的企鵝,所以事實上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把形式追隨內(nèi)容定義為一個對默認界面的可用性建議,它可以適用于當用戶進入一個界面時所看到的情況。不過,我們也知道,用戶不是木頭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也不總是某個理想狀態(tài),QQ在線用戶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億,而那個誰誰誰也曾經(jīng)說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億個人屏幕上的同一個軟件會有或者會被有多少種狀態(tài)誰又能說得清?我的QQ藏在屏幕頂端,你的QQ卻占據(jù)整個屏幕,他的QQ又是什么樣子我們都猜不出。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也還是哈姆雷特,軟件能夠做的事情還是要保持不變。
所以,一個界面需要在用戶主動改變軟件形式的時候適當?shù)恼{(diào)整內(nèi)容去適應變化,這就是在特定情況下的內(nèi)容適應形式。
感覺很熟悉嗎?了解Web前端工作的同學們應該會立刻想到“流式布局”方面的技術和技巧!恭喜你們可以來CDC找我領一個二等獎……
對于web設計來說,軟件設計的自由度是更大的,但是很久以來都很少看到優(yōu)秀的能夠適應用戶的軟件,也許是正是由于軟件不能簡單流式,而導致進行適應布局的時候設計和開發(fā)成本會變得很大,所以就很少能夠找到比較良好的適應形式的軟件例子。從最常見的情況來說,不同的用戶在使用同一個軟件的時候,并不一定都會使用相同尺寸的界面,全屏、半屏、四分之一屏或者什么奇怪的大小全都有可能出現(xiàn),同樣尺寸的時候分辨率或者界面元素定義也常常會有不同,理想的來說,一個軟件的界面應該能對這些不同的變化有一些自動的調(diào)整,以便用戶能夠比較像正常狀況的時候去使用,或者比正常狀況擁有更多的擴展性。
這其實是個有趣又復雜的問題,之前DJ、小蟲和我聊到過這個話題,一直苦于沒有比較好的學習和研究對象,后來在日常工作中反而發(fā)現(xiàn)了一個近在眼前卻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家伙:
Microsoft Fluent/Ribbon UI
我以前好像說過我對微軟談不上有什么好感,但是自從Win7和Office2010后我的意見些許有了一些改觀,從Win7開始,微軟準備全面開始使用在Office2007中開始嘗試的Fluent/Ribbon界面,就好像它的名字一樣,這個界面結構是流式和平滑的,不過大部分用戶注意到的是它的層級扁平化特性,而漏掉了它的流動性,這里就先拿出若干Word2010精美小圖和大家一同分享。
首先放一張在1280×800分辨率下全屏的Word2010作為參照物: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Word界面——還沒有嘗試過Fluent/Ribbon的同學請自行一百遍啊一百遍——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各種功能都很均勻舒適合理(基本上)地以我們希望的方式出現(xiàn)在我們希望的位置。接下來,我要開始減小它的尺寸,然后我們可以注意一下界面是怎樣變化的:
脫離了全屏狀態(tài)的第一個變化發(fā)生了,在左上角的剪貼板工具區(qū),“剪切”、“復制”和“格式刷”三個功能只剩下了圖標。對于Office系列來說,這三個功能實在是深入人心,要節(jié)省空間,就先調(diào)整它們吧。
繼續(xù)縮小界面,接下來發(fā)生的變化是樣式區(qū)域,快速樣式的顯示數(shù)量從5個減少到4個,然后又減少到了3個??焖贅邮竭@樣的功能嘛,在空間比較拮據(jù)的時候是可以犧牲一個兩個位置的,畢竟還有3個被顯示出來,其他的,點開下拉列表選擇也可以,畢竟圖文列表還是比較快速的。
當我繼續(xù)減小窗口大小時,Word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它把編輯區(qū)域的東西都收起來了,變成了一個帶查找圖標的下拉菜單告訴用戶“至少查找在這里”,看來這部分并不是常用的功能,除了查找。不過我比較好奇為什么沒有把收起后的這個下拉菜單做成和它旁邊“更改樣式”一樣擁有各種鼠標響應效果。
我本以為接下來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收起收起收起,但事實上卻又是另一個好玩不過有些拙劣的方法,字體和段落區(qū)域的圖標們從兩行被壓縮到了三行,首先被壓縮的是段落區(qū),當繼續(xù)縮小窗口時就輪到了字體區(qū),我承認我沒想到,因為三行的這么一大堆圖標看起來很凌亂,辨識率和點擊性都很受影響,換作是我可能不會這樣做,不過在不損失這些幾乎全是常用功能的情況下,重排位置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是多么驚喜,我實在沒有想通它們是怎么擠在這么小的面積里……
接下來的事情比較容易被理解,繼續(xù)減小界面尺寸后,樣式區(qū)的“快速樣式”被收起變成了下拉菜單。
繼續(xù)變小,整個樣式區(qū)域就被收了起來,然后段落區(qū)域也終于被收起了。
這張圖有些大,因為這次縮小的變動不僅僅是上面的工具欄部分,左下角也有相應的適應調(diào)整,還是先看上面,字體區(qū)域終于被收起來了,除藍色的“文件”菜單外,菜單欄其它文字的間距也均勻變小了,左下角“插入/改寫”的切換首先消失,接下來是“語言”、“校對”和“字數(shù)”依次被隱藏了起來,右下角的功能沒有變化。
再縮小的話,菜單欄就完全寫不下了,于是在兩側出現(xiàn)了箭頭,可以左右滾動,并且窗口頂部快捷區(qū)也出現(xiàn)了展開的圖標,同時右下角的“顯示比例”滑塊也被隱藏了,只留下了顯示比例的百分比標識用來操作和反饋。
終于可以放一張沒有經(jīng)過縮小的圖了……當界面寬度小于約284像素的時候,窗口頂部的快捷定義區(qū)、菜單欄、工具欄一概消失的干干凈凈,界面底部的顯示比例也完全被隱藏,這個變化還是可以預見的,能在如此小型的界面中進行的才做,大概不會是什么編輯行為吧。最后放一張比較搞笑的圖,可以從側面說明Fluent/Ribbon UI的自由性,雖然我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在這個程序里做些什么……
從上面這些圖我們可以看出來,在不斷變化界面尺寸的時候,Word能夠根據(jù)尺寸的不同有選擇的針對部分界面元素進行調(diào)整,以求在各種非常規(guī)尺寸下能夠獲得盡可能良好的易用性和視覺體驗,從這次的例子來看,基本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根據(jù)情況的不同,層級扁平化會有一定的損失,但對于用戶對不同界面形式的要求,界面內(nèi)容主動如果能夠適應形式的變化,這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會是很好的滿足。當然界面內(nèi)容對于界面形式的適應性還是要建立在可用的基礎上的。
在這次實驗里,基本上這樣的變化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則,推薦給大家:
1. 按照使用頻度對元素進行隱藏,如隱藏樣式區(qū)域的順序。
2. 按照特定尺寸范圍下的可能場景對界面元素進行隱藏,如在小尺寸下隱藏菜單欄與工具欄。
3. 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圖形元素可以減少輔助文字,如“剪切”等功能使用圖標。
4. 利用下拉菜單、展開或可滾動的元素組來壓縮空間,如壓縮功能區(qū)域與滾動菜單欄。
5. 合理地重排布局,如文字、段落區(qū)域行數(shù)的變化。
另外再給出三個細節(jié)建議:
1. 在界面邊界與操作區(qū)重疊之前就進行變化,給用戶更多的緩沖時間,并且會顯得界面更聰明。
2. 永遠不要忘了鼠標響應與鼠標tips。
3. 保證減少的東西能通過某種方法再找出來。
把一個界面變成一個聰明的Transformer是一件很有挑戰(zhàn)和有意義的事,當然,這也會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這里只拿出了Word2010來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玩一下Outlook2010,它比Word更加好玩,適應性方面更加有花樣。
讓我們歡呼一次,適應性萬歲!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