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的實質是行為塑造
交互性是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也是用戶體驗研究的重要范疇。交互作為一種行為動作的研究,旨在把握人體工程學和邏輯思維學的多方位系統工程的發展趨勢,以實現用戶對操作行為的完美體驗的設計。
談及交互設計,首先要明確設計較之藝術的區別。
藝術是一個單向的交流方式,是藝術家的孤芳自賞,藝術家可以憑借自己的情緒主觀的創作一個藝術作品,不需要在乎用戶體驗質量的好壞。設計則不然,設計是用戶體驗(UE)的一個重要環節。用戶體驗質量的好壞將決定設計過程的完成質量和商業效應,其與藝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
- 藝術的本質是發現問題,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
- 藝術需要解釋,設計是種共識;
- 藝術是一種探索,設計是一種觀察與迭代;
- 藝術為藝術家們創造,設計為最終用戶創造;
- 藝術沒目的,設計有特殊的明確目的;
- 藝術追隨風格,設計追隨功能。
交互設計作為設計的一種高級形式,目的在于解決用戶操作需求,將設計與用戶在同一時空發生情感互動。換句話說,交互設計師的目的,就是通過人與產品的對話、交流和互動,實現持續流暢的產品使用體驗。
關于交互設計之于用戶:
Jon Kolko指出:交互是發生在人與物體之間的概念空間中的,同時又是物質化的、認知層面上的能動行為設計,賦有詩意的交互不僅能隨之引起共鳴,還能持續保持言之有物的品質,引人反思,并且深深依賴于情感意識的狀態。
很多交互設計在實現交互方式上幾乎微妙到用戶難以覺察,但這種交互方式又存在心中為用戶內心所感知。在用戶體驗如此挑剔的互聯網環境,交互設計師的職責不再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機械重復達到設計要有的可用性,而應該發揮交互設計的潛力,創造更具有文化價值和詩意韻味的交互方案。
對于用戶而言,能理解一個交互行為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在交互中還能發現更大的樂趣那將是產品設計的成功所在。
交互設計是動作的信息化過程,在交互設計的實現中,如何針對信息化的設計元素,探討其交互元素的設計規律,以達到用戶行為的感官、甚至思想層次的可用性才是用戶體驗的目標所在。交互設計的實現是一個繁瑣而細膩的操作邏輯行為的細化,當用戶在實現交互結果的過程中,甚至沒意識到自己執行了哪些操作,這樣的交互才是體貼的、成功的交互。
成功的交互設計是對微交互的精致雕刻和塑造。
微交互是用戶與數碼設備進行的基于任務的單個交互,交互的行為規則不為用戶所知卻被用戶所感(體驗),用戶可以在一個閉環功能中,做更多個性化的設置和操作。記得Dan Saffer在他的書中(Microinteractions)第一次描述了微交互的概念,這些小細節專注于服務這些必要的功能:
- 交流回饋或者動作的結果回饋
- 完成某個單獨的任務
- 增強直接操作的感覺
- 幫助用戶在視覺上展示操作的結果,以及避免錯誤
這一系列的微交互操作均可以在一個閉環界面中完成。Jacob Nielsen在“可用性啟發原則”中也指出:讓你的用戶時刻了解發生的事情,用戶期望對自己的行為立即得到反饋。于此同時動效應該遵循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應該盡量簡單直接傳遞操作結果。
在過去的產品設計中,我們往往注重一個功能的功效型,交互的目的是完成一個或多個操作步驟,達到產品整體的可用性。微交互則是在過去“大交互”整體框架下的細致雕刻和塑造,完善了“大交互”的粗放型,與此同時以更加體貼的交互與用戶培養愛心,是行為塑造的點睛之筆。
作者:CoCo(微信號Chocolate-ice-Flore)
本文由 @CoC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我表示,完全不知所云。。。這文章怎么審核過的
作者除了把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說的玄乎復雜外,還生搬硬套地搬各種觀點來增加文章篇幅,跟文章標題幾近脫節。北航有交互的碩士嗎?是軟件學院的單證那個?
北航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