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品牌維生素——關于影視分鏡頭
部門最近越來越多的視頻制作需求,有產品宣傳視頻、活動宣傳、記錄視頻、視頻小品甚至類似于微電影的視頻等等。很多同學反映不太會畫分鏡(也就是通常說的“故事板”),這次寫這篇文章,是希望讓大家對影視分鏡頭(故事板)能有一個初步了解。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這些是電影《南京南京》的幾張分鏡圖,已經屬于國內較細致的電影分鏡頭。
光是看這些分鏡頭腳本,就已經能基本感受到電影想表達的大概氣氛和所發生的故事。
那么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于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攝和制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臺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臺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于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扎根于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借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制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制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準備好后,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也有干脆不畫的。
而國內也有十分重視故事板的導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徐克的手繪故事板就是電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的手繪圖。 這么多年來,他始終保留手繪鏡頭的習慣,靈感來了就會畫上幾筆,《通天帝國》、《七劍下天山》、《蜀山傳》等電影的手繪鏡頭都是無一例外地華麗漂亮。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并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制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制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并不局限于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制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于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注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下圖可以算得上是動畫故事板的標準格式,當然,也有其他的模式,其實只要表達清楚導演意圖,故事交待完整就可以。并沒有固定的框架。
這個表格的最左邊是場景號和鏡頭號。許多初學者會誤以為一格就是一個鏡頭號,其實并不是這樣,有的連續畫面鏡頭會占用好幾個格子,是為了詳細的表現鏡頭的運動方式,或鏡頭中角色的行為等。
然后是“畫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現的畫面畫在這些格子里。
“內容”、“臺詞”部分則是要寫清楚無法用畫面表達的和需要加強說明的一些內容和拍攝手法,比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角色的臺詞、表情動作等。
“秒”就是秒數,有的視頻制作可以不必特別精確,不過對于動畫創作而言,很多時候是要精確到秒的,所以這里主要是標注鏡頭時間的。
最右邊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說明。
接下來介紹一些分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一,分鏡頭劇本(故事板story board)繪制要求:
1,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
2,分鏡頭運用必須流暢自然。
3,畫面形象須簡捷易懂。
4,分鏡頭間的連接須明確。(一般不表明分鏡頭的連接,只有分鏡頭序號變化的,其連接都為切換,如需溶入溶出。分鏡頭劇本上都要標識清楚。)
5,對話,音效等標識需明確。(對話和音效必須明確標識,而且應該標識在恰當的分故事板畫面的旁邊。)
二,關于鏡頭方面的問題。
景別: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這樣,映現于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在鏡頭拍攝上,也就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在一般的視頻拍攝中,景別的劃分通常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以被拍攝人物角色在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另一種就是以被拍攝景物在鏡頭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按照造型風格和表現風格來分,景別可分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下圖是景別示意圖,(依次為):大特寫、特寫、近景、中景、美式中景、意式中景。
大遠景:一般用來確定當前事件發生的大場景,同時也為后面的鏡頭確定故事的情節關系。大遠景典型的拍攝用法都是用于表現地域的廣闊、大城市的天際線、一片街區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采用靜止鏡頭或在不改變鏡頭畫面結構的情況下緩慢移動拍攝,努力營造一種寧靜、深遠、空曠、廣闊的意境。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部電影的一段情節開場或結尾經??吹酱祟愮R頭。
例圖:(出自電影《龍門飛甲》)
遠景:相對于大遠景來說,遠景中的被攝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鏡頭畫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當前的地點、被攝主體和行為。這也是一般視頻拍攝中最為重要的鏡頭,它包含了一段視頻片段的幾乎所有要素,遠景可以描繪一個足球場、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場。此類鏡頭為視頻片段定下了基調,并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動空間。
全景:字面意義上來說就可以了解,把一個人頭頂畫面頂端,腳踩畫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別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見)。 不過“頂天立地”的拍攝感覺出來的人很“傻”,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拍攝全景時要在頭頂和腳底留出來一定的距離,除非及特殊的情況下,不建議主體人物緊貼視頻邊框。
例圖:(出自電影《2001太空漫游》)
中景:中景的鏡頭畫面范圍一般是指從人物的頭頂到膝關節或者腰部的畫面。不過千萬不要把畫面卡在膝蓋和腰部,這是拍攝視頻的大忌。同時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腳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區別在于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于次要地位,重點在于表現人物的上身運動。中景畫面是敘事性的景別,所以在平時的視頻拍攝中占的比例較大。中景在兩人或三人的對話場景中使用最頻繁。臉部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能在此景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鏡頭中還包含了足夠的背景,可以讓觀賞視頻的人獲得更豐富的信息。
例圖:(出自電影《亡命駕駛》)
近景:近景拍攝主要截取的范圍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類拍攝主要用于體現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類似,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于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細節、動作進行描寫??梢员憩F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內心活動。
例圖:(出自電影《閃靈》)
特寫:特寫鏡頭是拍攝人像的面部,或被攝物的局部所采用的鏡頭。特寫鏡頭有很多變種,但是總體上拍攝人物是從肩旁上方截取畫面。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為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單一。表現的對象在整個環境中突顯了出來,造成強調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緒變化,使欣賞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例圖:(出自電影《亡命駕駛》)
鏡頭角度:
平視:特點是視平線在畫面人物或主體的頭部或上部。(該角度給人平實和自然的感覺)
俯視:特點是畫面在人物頭部或主體的頂部以上,層次和運動比較清晰,但表情不容易被看清。
仰視:特點視點在畫面人物的腰部或主體的下半部以下。形象顯得高大,但也會產生主體形象變形的特點。
混合運用 通過平視,俯視,仰視的組合來達到希望的效果。
鏡頭的運動:
拉鏡頭
推鏡頭
跟鏡頭(《小飛俠》故事板)
搖鏡頭
升降鏡頭。(《歲月的童話》故事板)
組和鏡頭。(《紅の豬》故事板)
另外還有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客觀鏡頭指攝像機處于中性客觀的位置和角度,沒有暗示視點施與者的存在;主觀鏡頭指攝像機處于場景中某一角色的位置和觀看視角,暗示視點施與者的存在。
鏡頭的基本敘事方法:
順敘: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來講故事。
插敘:在中間插敘。
倒敘:先有一個懸念,在進行敘述。
導演準備好鏡頭計劃后,將準備將他們轉換為故事板。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將他們寫在故事板的格子旁邊。接下來就是添加圖片,這可能是手繪的草圖,也有可能是參考圖片,圖片上可以畫上角色。導演在制作故事板和想象場景時可以播放音樂,不同的音樂可激發不同的想法。在處理戲劇場面時,也可以錄下排練時的對話,在設計場景中播放。
用這樣的方法處理連續性的畫面,可能需要在完成好幾部影片之后,你的影像化技巧和視覺記憶才有大的改善。較長和更復雜的段落最終會變得比較容易把握,屆時你會發現在分辨哪些鏡頭有效和哪些鏡頭無效時,能力已經大幅的進步了。
故事板在動畫影片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Pixar的《the incredibles》(超人總動員),調整和觀察故事板花了兩年時間。這一步做得越多越詳細,后面的步驟就越有指導越方便。
下面來看兩個動畫分鏡頭的例子:
這是04年比較熱門的法國max卡通渲染短片動畫的故事板
這個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那么這兩組分鏡哪個更專業?
答案是第二個。
當然不是因為格式的問題。首先看法國的那個,第一張是太陽,然后下一張就是一大片草地,然后小女孩跑過。雖然你能夠看得懂,但故事板不是光解釋個故事,而是要能夠最大程度指導之后動畫制作的時間(timing)。這個故事板的第一幅的太陽過渡到第二幅草地,到底是跳出來還是漸漸鏡頭退出還是漸影出?小女孩是從場景外走入,還是直接就在場景里?在這個故事板完全看不出這些,最多只是個故事情節的指點,這些在劇本中其實就可以體現,故事板的作用并沒有體現出來。
而宮崎駿的這個,是很專業的故事板。女主角在汽車窗探望,然后縮頭,然后切換到車內,然后女主角埋下頭,然后轉頭。這種故事板把它拍進電腦里,調整互相的時間間隔,我們就能得到一個能對后面動畫很大程度進行安排的一個指導了。
當然,在不同的制作成本前提下,我們很多時候不可能像宮爺的影院片一樣做到如此細致,小制作的時候,視頻制作人員可能只有1-3個人。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的分鏡頭要求就并不需要那么高。特別是針對目前公司的一些產品宣傳視頻,簡易的能夠表達劇本的分鏡圖主要是匯報時用,而制作人員開始制作前,是會在這個基礎上細化,出一個執行分鏡腳本。否則后面的工作都會受影響。
故事板其實就是這么多年來電影和動畫總結下來能最大程度節約成本的一個工序。電影最后會成什么樣,不是在最后拍完了才知道,我們因該在故事板這環節配上音,調整好時間就能知道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樣了。如果這部分沒有確定好,等后期制作時才發現有問題需要修改,那時候你修改的成本就大了,絕不是在分鏡階段改兩張草稿能解決的問題。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有少數的影片開始采用3D故事板,3D故事板更適用于電影,相當于數字演員的一次彩排。將這些視頻放入編輯軟件,加上對白、音效和配樂,一部完整的電影小樣就產生出來,它相當于一部動畫電影,或者說一部電影的動畫版。而效率問題也不是很大,只要把場景和人物搭建完畢,剩下的只需要在畫面中進行“組裝”和“擺位”。
關于影視分鏡的初步概念就介紹到這,其實關于分鏡/故事板還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識,例如電影視聽語言中的蒙太奇學派和長鏡頭學派等。下次有機會在和大家分享。(部分資料來源于書籍和網絡。)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