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社交的本質——從云音樂引發的產品思考
社交雖常見,但音樂真的適合社交嗎?音樂社交存在哪些特殊性?如何利用音樂來社交?可能你常常使用云音樂,卻不曾想過這些問題。現在來看看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吧。
掐指一算,從實習生的身份算起,臭臉君加入云音樂團隊已有快兩年的時間。雖沒能目睹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但也有幸見證了產品快速發展的一部分旅程。音樂社交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戰略特色的宣傳點,歌單、樂評也早已成為廣受用戶喜愛的明星功能。
雖身為組織中的一枚小交互,但臭臉君始終不忘督促自己成為一名有產品觀、大局觀的好少年。正值團隊都在思考如何強化特色、向社交發力,作為設計獅的臭臉君當然也希望能為前進的道路添磚加瓦。
社交雖常見,但音樂真的適合社交嗎?音樂社交存在哪些特殊性?如何利用音樂來社交?一時間各種問題縈繞心頭,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階段性”的產出物。文章比較長,包含了資料整理和個人思考~
ps.文章中穿插著一些問題,看到后不妨也問問自己,跟隨臭臉君一起思考吧!
行業背景
社交是隨著互聯網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產業,如今的社交元素已存在于各個領域中。例如圖片類的Instagram、in、nice;視頻類的花椒、映客、秀場;知識分享類的知乎、簡書……這似乎成為延伸應用壽命的最佳道路。
這些年音樂播放平臺群雄并起、競相逐鹿。云音樂作為最晚加入音樂產品類行業的一員,這個市場早已不再是一片藍海。如何區別于其他產品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滿足了搜索、下載、播放等基本功能之外,個性化的應用創新以及尋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成為新一輪競爭的焦點。這其中,音樂社交就成了我們的一條突圍之路。
音樂消費者的類型
問題一:什么情況下你會聽音樂?
對音樂不同的使用習慣,意味著用戶類型的差異。
我們可以將音樂消費者劃分為三種類型:
普通用戶:音樂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偏向維持社會屬性時的消遣和話題。普通用戶代表著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我們,音樂更像是生活水平提高后帶來的附屬產物,拓展了體驗、消費的方向。
粉絲用戶:超脫音樂本身,音樂更像是他們表達對偶像熱愛的方式或手段。粉絲型用戶已將對音樂的喜愛上升為對人,“愛屋及烏”說的就是這類用戶群,他們認為偶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非常關注偶像的一言一行。在線上他們會選擇為偶像打榜、加入粉絲團;在線下會進行接機、參加演唱會、粉絲見面會、購買周邊等。
高級(專業)用戶:追求音樂本真,關注自我而非他人。他們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評判的價值觀。通常這部分人擁有自己發現音樂的渠道,市面上的音樂軟件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是作為音樂獲取上的一個補充。
音樂的意義(為什么聽音樂)
問題二:為什么要聽音樂?音樂能帶給你什么?
對于為什么聽音樂,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至于聽音樂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情緒層面:例如聽了一首王菲的《致青春》引起了我情緒上的共鳴。這種感覺很抽象也最直接,會因聽者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激發點。
文化及社會層面:比如性格比較叛逆的愛聽搖滾音樂;不同地域有這不同的的音樂文化;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就想到祖國烈士浴血殺敵保衛祖國。
理性分析層面:基于音樂的判斷標準來鑒別好與不好,通常見于專業人士。
美感哲學層面:神曲、一次靈魂的解脫,非一般人所能領悟和企及。
社交的分類
問題三:什么情況下你會分享歌曲?
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帶有社交屬性的操作,不同類型的社交決定了用戶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強關系社交:圈子小,頻率高;優質內容與無養分內容并存,對內容接受度更寬容;可以達到維系感情,輕松情感的目的。(微信小圈子)
弱關系社交:不期待他人反饋,維系成本低,所以圈子可以更大;用戶想獲得關注需要產生優質內容,反之關注別人也是在能獲得優質內容的前提上;用戶加入弱關系社區,是為了表現自我或者是獲得內容。(貼吧大圈子)
說一個親身感受,通常我在社交軟件中分享內容都會或多或少得到一部分好友的捧場。但每每分享音樂時,無論配上怎樣的辭藻描述都多以冷場收尾。
音樂口味就像人的性格,不會因為關系的強弱而趨同。社交最基本是為了滿足自我表達、獲得價值認同,而音樂似乎并不能實現我的訴求。
音樂與圖片、文字、視頻的差異
問題四:音樂與同為弱關系載體的圖片、視頻、文字等有什么不同?
前文中提到,以圖片、文字、視頻為媒介的弱關系社交平臺,都已不乏成功案例。但對于音樂社交而言,市面上各家仍處于摸索試水階段,還未產生一套被驗證成功的社交體系。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時間限制:音樂通常都有前奏、副歌、主歌、高潮等不同的階段,完整聽完一首歌所用的時間可以刷十幾頁微博或者更多的圖片。
空間限制:嘈雜的環境難以集中注意力,安靜的公共環境又需要佩戴輔助設備,因此不適合隨時隨地消費。
感官限制:只能依靠聲音傳遞信息,而不像視頻、圖片那樣直觀。
主觀限制:幽默輕松的東西受到各類人群的喜愛,音樂本身就是相對嚴肅的。而且對音樂好壞的評判標準也不盡相同。
創作限制:UGC的核心在于讓用戶自己產生信息。圖片、視頻、文字都能很容易地達到這個效果,而音樂則不然。受到創作門檻的限制,原創內容多產生于歌手、音樂人、主播等專業人士,很難達到平民化的普及。因此常見的分享傳播也只是依托于現有資源基礎上的表達。
音樂社交的難度
1:“社交”并非音樂的目的
欣賞和消費是音樂的主要用途,基于相似/相同的趣味用戶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群體(百度貼吧)。但“社交”從來就不是“音樂”的目的,用戶通過社交群體分享或獲取音樂,根根到底是享受音樂本身,而不是建立某種關系。
2:音樂的“社交”屬性不強:
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很難用語言和文字上去描述,社交過程中很難獲取普遍認同,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分享的源動力。
說說我們自己——云音樂的社交
說了那么多 ↑“悲觀”↑ 的現實,是不是就意味著音樂真的沒法做社交了呢?先來看看我們云音樂上這些“明星”功能。
歌單
歌曲本身是抽象難以描述的,以歌單為依托可以讓創建者的抽象情感得到具體的表達。歌單可以根據風格、場景、地域等不同屬性來劃分,從而將相對獨立的音樂產生出不同排列組合的結果。
在云音樂歌單以以下兩種途徑實現社交屬性:
1:人—歌單
通過人發現喜歡的歌單/歌曲,這里的“人”包含 名人、熟人、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
名人 ?產品中的體現→ ?歌手、明星、達人,所以我們引入了主播、歌手入駐云音樂。
熟人 ?產品中的體現→ ?來自第三方平他的好友,了解相互之間的喜好。
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產品中的體現→ ?附近、動態推薦
2:歌單—人—歌單
通過感興趣的歌單發現人,進而發覺更多喜歡的歌單/歌曲。這種情況下的“人”通常是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如果平臺社交屬性不強,當用戶發現口味相同且包含資源的陌生人時,很少會選擇持續跟蹤,而是一次性將資源獲取。
產品中的體現→主頁個性化推薦、排行榜
樂評
100,000+ 的樂評數量早已成為平臺歌曲的常態,用戶也被培養出了看評論聽音樂的習慣。很多用戶都是被新奇、好玩的樂評所吸引,進而想一睹本尊真容??梢钥吹?,用戶的評論并非針對音樂本身,而是圍繞在音樂的基礎上的個人情感抒發。
通過寫評論給抽象的情感一個發泄口,極大的降低了用戶的書寫門檻。
話題
“話題”概念最早由twitter引入,后來被微博廣泛應用,簡單來說“話題”就是帶有集合內容的關鍵詞。用戶可以選擇喜歡的話題,進行內容消費或者互動參與;也可以創建自己的話題,吸引其他用戶來參與,獲得主人翁的價值。
通過話題給原本孤立的音樂找到一個主題;降低了用戶分享音樂的門檻(幫助用戶為分享找一個理由);增添了趣味性。
尾聲
通過分析發現,所謂的“音樂社交”其實“社交”的主體并非是音樂本身。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不妨來分析一下音樂的價值。音樂的價值包含兩部分:自身價值和附加價值。
自身價值: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判,音樂本身的好壞和價值。比如在編曲、作詞上有可圈可點之處,或者開啟了某種新的流派。。(哎,不懂音樂,為自己說出來的話捉急。簡單來說就是不參雜任何要素前提下,音樂本身好不好。)
附加價值:音樂主體之外的價值。比如歌手的個人影響力、相關事件、輿論話題等。直白來說就像一個演員,除了演技以外,依然可以利用很多方法被觀眾所熟知。
音樂社交是以音樂為載體,其他內容/形式的社交
出于音樂的嚴肅性和聽者品味的獨特性,因此很難利用音樂本身來社交,相反附加價值是依附于音樂之上更加豐富、生活化的一面。
最后說說平臺上的用戶
任何內容平臺都離不開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幾個環節。生產指數越高代表對內容創作的需求越強,越有能力產出優質的內容;消費指數越高代表對內容的利用需求越強,對新內容的關注度高。
從這兩個維度,可以將我們平臺的用戶劃分為活躍型、消費型、消遣型、創作型。
活躍型:獲取信息的同時進行分享和輸出。某方面的重度愛好者,具有領袖引導能力。
用戶代表→明星用戶、大V
消費型:獲取信息,同時進行轉發分享。關注人多,某方面的興趣愛好者,會跟隨或學習領袖型用戶。
用戶代表→白領、大學生用戶
消遣型:瀏覽信息作為消遣,關注人少、粉絲少,分享、轉發的數量少。
用戶代表→邊緣用戶
創作型:產生原創內容,輸出自我價值。粉絲多,但關注的人少,活躍度不高。
用戶代表→音樂人、主播
從活躍型→消費型→消遣型→創作型 ?社交需求遞減
↓↓SO得出的結論是↓↓
音樂社交三步走
首先我們要設立一個能讓用戶發揮創造力的空間(游戲規則),引導活躍型用戶響應并產生出有價值的內容。保證消費型、消遣型用戶可以獲取源源不斷的信息,甚至培養他們向活躍型用戶轉變。
創作型用戶是平臺資源的后備軍,從屬性來說他們并不熱衷于互動社交,但依然要確保這類人群在整個關系鏈中能夠有所收獲。譬如打賞功能就是一個很好的觸發點,滿足了聽眾表達對歌手、歌曲的喜愛;鼓勵了歌手/音樂人,吸引他們駐守云音樂;保護了原創音樂的生態圈。
all~目前只能想到這里了,如果問:有什么好的可行性方案嗎?不好意思呀,暫時還真沒想出來,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議歡迎來跟臭臉君一起探討吧~
本文由網易云音樂交互設計師 @任軼(微信公眾號:臭臉任的慢生活)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音樂確實偏個性和私人化,強行打出社交功能還是不是很能符合這一本質。
請教一下,為什么說音樂是嚴肅的呢,嚴肅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是指音樂的制作門檻很高?
把一個牽強社交屬性的產品做了出來,還是挺不容易的
真知灼見
對音樂的理解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