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創新的交互方式

0 評論 5532 瀏覽 28 收藏 14 分鐘

交互方式的創新是時代的進步,也為用戶的實際體驗帶去了提升。這篇文章里,作者梳理出了一些經典且廣為人知的創新的交互方式,不妨一起來看看,或許會對你的設計工作帶來一些啟發。

創造力在設計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就迅速誕生了各種新型技術與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如“掃描二維碼”進行信息交換等各種新型的交互方式。

這些創新的交互方式,毫無疑問極大程度的縮短了用戶操作路徑,提升了用戶體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出那些經典且廣為人知的創新的交互方式,從而在我們自身設計工作中獲得靈感與啟發。

一、二維碼

比如在路上看到一個網頁鏈接廣告,要記下來并輸入一連串字符打開瀏覽器,變成打開攝像頭掃一掃即可;以往要交換一個人的微信等聯系方式,也要記下來一串數字夾雜著字母,也變成打開攝像頭掃一掃即可——這種變化,我們從當下的視角來看,個人覺得簡直不可思議,不僅讓用戶操作路徑短了一截,還保證了信息準確無誤。

我們簡單了解一下二維碼的發展歷史:

20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日本的Denso Wave公司的工程師中村彰彥正在尋找一種能夠在小空間內存儲更多信息的編碼方式。他參考了條形碼的原理,并結合自己的創新思維,設計出了一種新的矩陣形式的編碼方式,即現代的二維碼。

2010年底:互聯網上廣泛流傳二維碼及相關技術,國內二維碼開始被廣泛普及,支付寶團隊開始研究二維碼技術,次年4月,二維碼支付首個小樣完成,3個月后,支付寶在廣州召開發布會,在國內首推二維碼支付,向國內支付市場進軍。

2011年:騰訊微信推出掃一掃二維碼添加好友功能。2013年8月5日,騰訊微信也宣布開啟微信二維碼支付方式。

不難看出,其實這個過程還挺順其自然的。這其中創新的關鍵就是順延、擴散的思維方式了。

二、視頻彈幕

在視頻彈幕發明前,簡直不敢相信“評論”還能用這種方式來呈現?現在各大視頻網站的評論彈幕已經從最簡單的形式到百花齊放了。

根據研究了解彈幕的起源,應該最早源于日本的動畫視頻網站Niconico動畫。日本的互聯網企業家宮內啟介希望能夠為用戶提供一種新穎的評論形式,使觀看視頻的體驗更加豐富和有趣。于是Niconico動畫從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各種文字和圖像的特效效果獲得了靈感,從而開發了彈幕評論系統,并在2007年正式推出。

除了交互形式上的創新,還想順便提一下產品功能的創新。因為正好也跟評論有關系。對,就是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功能。若是回到10年前,誰曾想對一首歌也能評論?

極大可能是因為網易新聞門戶自身基因了。新聞有評論,商品也有評論,電影、電視劇更有評論。歌曲怎么就不能有評論?歌曲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形式,極易引起共鳴。一方面聽眾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提升產品活躍度。另一方面隨著個人創作者越來越多,評論也能促進創作者的更多創作。

所以我想,不論是視頻彈幕,還是網易云音樂的評論。這樣的創新都靠的的是借鑒、遷移的思路。

三、“抖音式”視頻瀏覽

抖音視頻瀏覽的交互方式也是一樣非常顛覆傳統。一上來就全屏播放視頻,然后再通過垂直滑動來切換視頻。而此前我們更習慣的是一上來呈現視頻列表,再點擊進入視頻詳情,切換視頻則再返回列表。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視頻以“垂直滑動切換和全屏自動播放”的新交互形式呢?

在我看來,其實還是在契合用戶場景,重點不是在視頻本身。抖音的定位是生活分享,實際跟友圈、微博的交互方式是一樣的——垂直滑動瀏覽信息。只是后者為圖文形式,前者為視頻形式。

持續瀏覽,看到什么是什么。甚至不限于生活分享定位的產品形態,如淘寶中的商品、直播、汽水音樂也能看到垂直滑動切換的交互形式。但其本質還是一樣,都是在契合用戶隨便逛逛,隨便看看的場景。

也因為“分享生活”的產品定位,視頻都不會太長。從而更不需要像傳統電影、電視劇的中長視頻app一樣,先來個列表讓用戶選半天,不愛看直接劃走看下一個即可。

不過按照這個思路你可能會說,垂直滑動切換好像也不需要將視頻以“豎直全屏”的方式呈現?確實是這樣。比如皮皮蝦,以及之前的微博的視頻,就是簡單視頻列表,滾動到一定位置就播放對應視頻。

那抖音為啥要“豎直全屏”呢?當然還是因為視頻本身素材就是9:16的形式。

簡單總結幾點原因:

一、本身生活分享的定位,因此我們基本就是隨手拿出手機來拍攝視頻,而不論是觀看還是拍攝,豎屏更符合手機用戶使用習慣。

二、豎屏人物形象的放大和凸顯使得拍攝的人像飽滿且清晰,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感,適合展示生活分享類簡單直觀的場面;而橫屏視頻的視野相對開闊,空間層次感豐富,縱深感強,畫面就更適合表現影視劇中復雜的人物關系。所以豎屏輕量化的內容輸出也更適合碎片化的場景。

三、豎屏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感。因為用戶評論、點贊、轉發在豎屏上操作更加方便。

  • 獨家專題|豎屏翻紅 (baidu.com)
  • 移動豎屏時代,豐富樣態、深耕平臺,豎視頻漸與橫視頻平分秋色_百科TA說 (baidu.com)
  • 豎屏短片火爆的深層次原因——以張藝謀豎屏微電影系列為-錘子簡歷 (100chui.com)

像很多影視片段,或者視頻解說的西瓜視頻,因其都是16:9的橫屏形式,所以它就也可以在全屏時直接換下一個視頻。給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省去了橫屏豎屏來回切換的操作成本。

除了以上原因,自然也離不開技術的發展。正是4G、5G的高速網絡,才支撐了大家從圖文到視頻分享形式的轉變,保證了用戶可以持續不斷的瀏覽視頻。

四、探探Tinder交友

Tinder以及探探也與常見的采用列表形式(如“陌陌”等)的產品不同,我們知道其交互方式主要是:僅展示1位陌生人的卡片,然后通過左右滑動卡片來表示喜歡或不喜歡對方。

這樣的交互形式,好像跟前面提到的抖音差不多,一上來就1個人,不讓你在一堆人里選來選去。為什么交友軟件也能這么做呢?這靈感是哪來的?

Tinder以及探探與其他陌生人交友軟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個“互相喜歡(配對)”的動作概念引入。因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就是這樣的!看對眼才能聊起來。從實際生活情況出發、充分的用戶研究、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我認為這是造就現在交互形式最大的一個原因。

既然有操作“喜歡”與“不喜歡”,相互喜歡才能聊,不喜歡本來就不想再看到的話,那自然就不需要一堆列表,把標記過的陌生人也始終躺尸在那,上來就展示1個人即可。這樣操作完就消失的邏輯,也會讓用戶更加慎重的操作。再加上噌一下彈出一個“配對成功”或者“TA也喜歡你”的提示,也比普通社交app看對眼的一句簡單的回復來的更加欣喜。

五、Siri與Midjourny

交互說到底就是表達信息、接收信息的過程。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從大腦產生“say hi”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常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但是我們知道,說話、做動作都會產生理解偏差。你說“hi”,我可能聽成“i”;你擺擺手“打招呼”,我可能以為你要“拜拜”。所以計算機也是一樣,只有通過鍵盤打下“hi”字母,才能準確的告訴計算機你想表達的就是“hi”。

可交互終究追求自然舒服的體驗,所以我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第二、三種交互方式,甚至直到思維想法的源頭——大腦。因此有了Siri、小愛同學…;有了動作捕捉設備;更有腦機接口甚囂塵上…

當然,我們的訴求不只是“say hi”這么簡單。我們想要畫畫、想要寫文章、想要拍電影…就比如,你有個“畫一個美女”的想法,金發碧眼,在草地上曬著太陽…你可以用手一筆一畫的畫出來,計算機自然能相應的呈現出來;那往前推一步,直接通過“金發碧眼,在草地上曬著太陽…”的表述呢?于是Midjourny就誕生了,Sora就誕生了…

因此,從直接打字到Siri,從PS到Midjourney…這種交互形式的創新,其實就是還原我們生活原本形式的技術上的不斷革新。畢竟“懶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本文由 @阿喊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