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品的雜念與吐槽

0 評論 5171 瀏覽 0 收藏 13 分鐘
對于“做產品吶,最重要的是用戶體驗”這句話,親們,難道你們不覺得神似“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口水話,真可怕。
洗澡時想起一個聽來的段子。本世紀初,某大城市某日報因為某個原因,賣房地產廣告從不給回扣。一開始生意很不好做,但隨著這事兒名聲在外……奇跡發生了。當地所有房地產公司打廣告都會算它一份,市場總監藉此向老板自證清白:“我們不拿回扣,這么剛直不阿的報紙我們也會投的”。
中午和老友吃飯,聽到一個段子。業內某大公司內部奉行扁平化管理,頭銜也相當扁平。PM給別人遞名片,一旦聽到對方小聲嘀咕“產品經理……”立刻會補充一句,相當于產品總監,產品總監。有的還額外加一句,有可能很快升VP,升VP。
老友評價說,有些人是先有創業沖動,再去找一個“有搞頭”的細分領域。另一些人則是先有一個實際的產品需求(愿景),為了實現它而選擇創業。二者未必有高下之分,不過在國內,前者的數量遠遠大于后者。這也能說明國內創新能力低下的問題——有膽創業的以前者居多,靈感卻是稀有之物,如同發票刮到大獎,只好先抄為快。真刮到大獎的人呢,迫于生活壓力又未必敢下海了。
關于找我推薦PM這個事情,嘆口氣,我認識的有產品架構能力的PM,大概不超過5個,基本上挖不動。如果把架構能力折算為85分呢,那么你找個80分的PM,和65的沒有本質區別。產品成敗是由其方向和架構決定的,細節設計上好一些,差一些,對結果不會有大的影響。所以,我幫不了各位的忙。唯一能給出的建議是,在細分業務領域找一個本身是典型用戶,專家用戶,同時又有不錯產品素養的人,把他培養成產品經理。雖然細節設計未必精妙,但這樣的人比較容易習得對特定產品的架構判斷力。
這個行業里的有些人啊,看見別人說“產品的奧義是做好減法”,他猛點頭??匆妱e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也猛點頭??匆妱e人說“6×12才能證明創業者的決心和意志力”,他還在猛點頭。他怎么不想想,一款精簡到位的產品(尤其是APP),需要6×12加速猛沖才能實現嗎?控制節奏感的方法不是長期間疲勞工作,而是做好你的版本規劃。
若沒有特殊的市場理由,長期高強度工作的動力并非誑自己的「付出就有收獲」,而是內心的焦慮感。然而這焦慮感對你做好產品其實是一件壞事,它不僅驅動你6×12,也壓迫你的視野畸變,動作扭曲。對成功的追求,失敗的恐懼驅趕著自己奔跑,在我看來,都比不過好奇心的牽引,想看到那顆種子能開出怎樣的花。
數月前有人問,輕博客能替代博客嗎?我說不能,輕博客樣式是為圖片優化的,傳統博客以文字為主。他說也可以為輕博客設計“博客樣式”的模板嘛,我說還是不能,原有博客的流量和互動鏈條很難平移過來,輕博客又無法為長文本構建新的關注生態。二者雖同為個人發表空間,但產品氣質迥異,則用戶群也迥異。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產品氣質是很虛,很感性,甚至無法清晰描述的東西。同時也是UGC項目最重要的東西……它來自創始團隊的內心世界。
對于招聘方,最想看到的不是滿紙涂滿雞血似的,把胸脯拍得如狂風拍打兩扇門板一般,而是針對你應聘的崗位職責,對這個細分領域內的TOP3給一份兩三千字的,最好是帶數據監測與用戶特征分析的對比評測總結——在應聘時,這會比你的“方案策劃”“靈感創意”更好。由于不了解項目運行背景,盲人摸象的建議很可能離題甚遠,牛頭不對馬嘴,而觀察分析判斷力卻是更扎實的作業。對比評測總結透露出來的基本功與踏實態度,比沾沾自喜的“點子正”更加打動人心。
看到知乎上有人討論我那個還在研發的產品,真吃驚。不過我并不打算通過行業渠道來作推廣,4月末正式動工之后便絕口不提此事,測試階段不提,發布后也不提,推廣期也不提,一個字都不提。之前高調公開是為招聘,組隊完成后立刻銷聲匿跡。我希望它遠離這個行業的關注視線,拿出黑衣人的小棍子,咔嚓一閃~
一直沒弄明白產品的行業名聲除了利于融資和招聘外,還有什么好處。大多數產品的目標受眾,在互聯網行業內極其分散,行業名聲帶來的高關注度,引來一大票全無關聯的業內觀光者,測試留下一大堆臟數據;如果產品做得還不錯呢,還會引來更多抄襲者。一年前我想推廣招數,還跟隊友說,先靠我的博客和業內人脈頂住第一波。一年后,想的卻是如何從這個行業身邊悄無聲息地,墊著腳尖走過去,把產品直接推到精準的目標受眾那里。你們都看不見我,你們都看不見我。呃……那個難產的方言君例外。
所謂產品減法,首先是對市場定位的減法,目標人群的減法,其次才是功能和內容的減法,界面與交互的減法。你越想兼容并蓄,通吃市場,新項目起步也就越發艱難。所以老板首先要想清楚方向上的減法,才能要求產品經理去做設計上的減法。否則皮之不存毛將安附。許多有產品立項權的人一邊點頭說“做好減法很重要”,一邊給新產品畫一張大餅,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目標定高一點,有挑戰才有斗志”,“格局不要太小,眼界不要太窄,給自己多一點想象空間”,尼瑪不要這么扯好不好~
下午同行到訪,聊到抄襲與競爭的話題,我還是那個看法——人家抄不抄我又管不了,專心做好自己的產品唄,盡量在架構上設置一些防御壁壘,延緩進攻速度。如果產品做到人家都不屑于抄,多丟人吶。如果人家愿意來抄,真抄走了,那就結為異姓兄弟一起開拓新的細分市場唄。我們常說抄襲破壞市場創新,說來說去,也就聯眾和TalkBox這幾例。偌大市場最近10年,不足5個“成功創新慘遭抄殘”的經典案例,要不說明我們壓根沒有像樣的創新,要不就說明被抄襲也并不那么恐怖。
長期賣萌的副作用是,經常在微博上發一句自鳴得意的,覺得文筆與意境俱佳的對白,下面卻有人拊掌笑道:大叔賣得好萌。
我估計吶,如果加V,加粉速度能快兩三倍,因為新接觸到我的人更快建立身份認同感。但是僅僅靠這種身份認同關注我的話,一旦意見不合,也就更容易攻擊身份背景。我不耐罵,所以堅決不加V。希望關注我的人是覺得他說話有意思,有見地。所以每周挨罵平均不超過2次,哦也。
工具有沒有用戶黏性呢?當然是有的。第一,工具滿足的一定是剛性需求,第二,工具的價值給用戶留下了強烈印象。這樣當剛性需求發生時,“條件反射似的”就會想起這款工具,并且因為使用習慣而不容易轉移走。
一提到工具,就會有人接著講轉移成本不如社交平臺。拜托,大家都這么高瞻遠矚看到3年5年后的遠景,先急功近利做款有100萬人用的產品好不好?一邊說現在這年頭不景氣,什么產品都不好做;一邊又挑剔這個模式缺陷,那個遠景堪憂。見過很多人(有時也包括我自己)一邊搖頭,一邊說人家的架構不好,模式不好,遠景不好,總之就是不看好。但是呢,人家現在做到的數據與影響力,卻是大多數搖頭評論家們(有時也包括我自己)迄今未曾達到的。一鳥在手,勝于十鳥在林吶。
最近2年,國內有什么新細分出來,頗受關注的潛力市場嗎(不含游戲)?我來數數,包括美麗說/蘑菇街/逛代言的商品導購,知乎代言的問答沙龍,點點/lofter代言的輕博客,花瓣/堆糖代言的圖片分享,Flipboard/Zaker/網易云閱讀代言的閱讀聚合,下廚房代言的美食社區,陌陌/微信代言的lbs交友,印象筆記/網易云筆記代言的云筆記,網易新聞代言的新聞應用,Instagram/Weico+代言的拍照社交等。雖然說好機會確實少,但仔細數數,2年新冒出來超過10個新興的細分市場(網易居然占了4席),也不是小數目,何況細分市場有可能隨著競爭者不斷進入而擴大。機會常在,努力,并且認命。
旅行UGC市場的攔路石,是如何獲得實時更新的結構化數據。母嬰產品市場的攔路石,是如何建立顧客對嬰兒用品的信任感(這是聽說來的)。招聘產品市場的攔路石,是如何提高招聘和求職方的相互匹配度。很多市場都有類似的攔路石,攻不過去也繞不過去就卡死在這里,等待市場自然發育到有可能攻克它的那一天。
下午拜訪堆糖,花了點時間看Pinterest too。花瓣和開心集品的產品設計是最好的,花瓣接近美圖收集分享,開心集品則受制于與開心的整合,并且運營分類太貪。堆糖是同類中最生活化的一款,“我喜歡”的用戶太雜且偏低端,發現啦雖然起步最早,設計和運營都缺乏特色,還慘遭360瀏覽器錯誤攔截……
哼著小曲走在上班路上,迎面一人忽然喚我:萌大叔純銀!抬頭一看不認識啊,愣住,解釋是微博上的同行。我問,我跟微博頭像的相似度這么高,這么好認嗎?笑而不答。想起上次被另一姑娘說,地鐵里湊巧撞見我,我也問頭像相似度,她掉轉話題說:沒想到肚腩這么圓。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icada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