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交互設計筆試題

41 評論 48004 瀏覽 390 收藏 8 分鐘

又到了一年兩度的招聘季時節,這個時間肯定有一大堆人都在海投面試。恰好最近又做了一份筆試題,順便就來聊一聊“交互設計筆試題”要怎么做?

我碰到過的交互設計筆試題有兩種:

一種就是兩三個小時內給你三四道題,然后你做完立馬交卷。這種筆試題一般會有一道設計題,其他都是論述題。這里的設計題你大概寫一下思路,然后把原型圖加上說明扔上去就可以了。論述題的話可以參考這份交互設計面試題匯總,如果這里涵蓋不到的,可以搜索一下該公司去年或者前年的題目,剩下的就只能交給運氣了;

另一種形式是給你一道題目,然后給你一周時間出一套方案出來。不用擔心,這些題目一般都不會太難,他們不能讓你一周出一個app的整套方案,一般是一個功能模塊或者一個運營活動,我這里主要講的是第二種。

既然是設計筆試題,那么最終的方案肯定是最重要的,最終的方案涉及到的是個人的基本功問題,這里愛莫能助。但是,如果只是把一堆原型圖扔上去,卻又犯了一個大忌,畢竟交互設計師不僅僅是一個線框仔,更重要的是“設計前的邏輯推導”,方案的好壞可能無法一眼看出來,但是可以通過交互設計師的思路去驗證方案的準確性。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流程的完整性去保證方案的可行性。

設計前的邏輯推導,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用戶需求、目標用戶使用場景。筆試題的題干可以看作是產品經理提交給你的需求,分析完這些需求之后需要分析目標用戶,之后推導用戶的典型使用場景,最后才是給出設計方案。

而流程的完整性方面,可以參考交互設計流程圖,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設計流程,在做設計題的時候,你可以看看你能涵蓋多少流程。我只能說,流程越完整,整個方案的說服力就越強,不過可能沒那么多時間精力去做而已。

下面就通過我之前做的一個筆試題來詳細講講。筆試題的題干如下圖:

image001

這是一個典型的運營活動的設計,運營活動有典型的三個目的:拉新、促活和增留存。這個題目涉及到的主要有后兩個方面。

拿到題目之后,你就把他當成一個需求。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呢?如果是在公司,一般是還會追問目標用戶等信息,然后再去分析需求。當然筆試中就直接進入分析環節。

分析需求

image002

關鍵點分析

一般我都是采用關鍵字提取的分析方法,然后會提取出一些設計點。不過在這次筆試題中,我覺得有一些地方有些奇怪,我把這些點羅列出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image003

還原需求

羅列完設計點之后,我發現有一些設定會干擾到我的設計,但是又沒有產品經理來商量,所以在這里我倒推了一下產品需求(正常情況下其實是沒有這一步的)。

image004

然后根據我的這個需求重新去驗證我之前的設計點,然后才進入正式的設計工作。

從需求看爭議點

image005

分析完需求之后的正式工作有目標用戶分析和用戶需求分析。

目標用戶分析

image006

分析完之后可以開始畫任務流程圖,這里的流程圖只是為了捋一捋思路而已,跟之后的頁面流程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用戶任務流程

image007

有了任務流程之后,就可以開始設計工作了。然后我在這次筆試題中為了確保流程的完整性,我選用了一個可用性測試。作為最后的方案展示,我就先把可用性測試給展示出來,然后再陳述方案。

可用性測試1

image008

可用性測試2

image009

正式的方案陳述我一般就是兩個部分,頁面流程圖和頁面詳解。具體見下面:

頁面流程圖

image010

頁面詳解

image011

image012

image013

image014

image015

image016

至此,整個筆試題的方案展示到這里就結束了。

#專欄作家#

妖葉秋,一年級交互設計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做過ToC產品的交互設計,現在在嘗試ToB的業務。主攻交互,也懂點用研、視覺和產品的知識。愛生活、愛設計、愛讀書、愛總結,頭像下方是我的聯系方式,歡迎志同道合者與我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有個小小的疑問,我覺得你跑題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 有個小小的疑問。關于題目要求的第二條?!皩τ谝呀泤⑴c活動的用戶”這句話是不是應該改為“對于已經綁定手機的用戶”這樣更清晰呢,避免理解有疑問,還是我理解能力或者太咬文嚼字

    來自上海 回復
  3. 作為一個UE交出這份文檔已經非常棒。

    來自廣東 回復
  4. 抽獎這一方案,在個人看來并沒有完全為用戶考慮,試想一下,一個方案是告訴你:點擊“領取按鈕”就可以領取600M流量;另一個方案是:點擊“抽獎按鈕”抽流量,哪一個方案對用戶更簡單,更高效呢?另外一點,作者考慮的電信用戶,需求已明確不支持電信號,想問拿到電信號可以有什么用?在輸入手機號時,直接告訴用戶不支持電信號參與就可以了。
    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我們應該要站在用戶的一邊,思考用戶需要什么?如何讓用戶參與進活動來完成產品的需求?交互設計師要更多的為用戶考慮,減少用戶的疑慮,盡可能的幫助用戶更簡單、更高效的完成任務或者流程。要更多考慮用戶的感受。

    來自浙江 回復
    1. 我覺得抽獎可能會更好,雖然這個活動不支持電信用戶領取流量,但是不代表這個app的用戶都不用電信,抽獎的形式可以保證電信用戶不會對這個app產生排斥感

      來自福建 回復
  5. 流程什么的都不錯,致命的是真為電信用戶操錯了心

    如果真被舉證電信抽獎有貓膩,那對于整個產品都是毀滅性的(電信身邊肯定有移動或聯通,這實在太容易被發現了)
    還有樓主說的輸入完手機才說不支持電信會被罵死,干嘛要輸入完才說,彈窗的時候就應有文字說明了,當你輸189的時候就要提示了。

    再說一句。。。這是交互設計的試題,而不是產品,細節的考慮比需求的把控更重要(當然,你這么為產品汪考慮問題,也是很贊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求問,這道題還能怎么把控細節?

      來自廣東 回復
    2. 既然整套操作流程都出來了,那是否所有操作后會出現的情況你都考慮完整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其實不是很懂電信的人在得知周圍聯通、移動的人中獎之后,怎么證明出抽獎有貓膩而不是歸結為自己運氣不好?他要跟多少人確認之后才能得出這個結論?他又有多大的可能會去進行這個論證?

      來自廣東 回復
    4. 1000個人里面有999個都會歸結于運氣不好,但我還是不會選這種方案的(原因可以問下你們的產品經理)

      來自廣東 回復
  6. 可以在搖一搖頁面增加個類似“中獎率達99%”這樣的提示,刺激用戶
    話說,很想知道如果不考慮電信用戶,傳統流程可以怎么優化

    來自廣東 回復
    1. 可能把場景細分得更加細致,爭對每個細分場景去做流程吧

      來自廣東 回復
  7. 前幾頁分析感覺還挺到位,后面就有點偏題了。題干已經說明不支持電信用戶了,這個無需再去糾結,可能是技術運營問題或者根本就是個陷阱。不要無中生有的添加需求,犯了設計師的大忌。抽獎環節看似巧,實則多余。且不說電信百分百不中獎明顯具有欺騙性,就是對于百分百中獎的聯通移動目標用戶來說更是多此一舉。結合實際場景分析用戶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獲獎,干嘛先輸手機號。對于商家來說電信號要了干嘛,還占帶寬。這個題目設立很多條件,也是考驗審題能力。個人愚見,忽之~

    來自浙江 回復
    1. 1、如果就單從做題來講,你分析的都很對,但是,正如我在文章表述的,我是把題目當成現實中的需求來做的,現實中不可能pm說什么就做什么,交互設計師需要有自己的考量,所以我羅列出我的疑問點,然后加入我自己的假設,重新審視了一下需求,最后才得出的方案(當然,現實中很簡單,直接跟pm碰一下就可以了)。
      2、抽獎除了考量電信用戶之外,還有就是想增添一點趣味性
      3、這個活動除了常規的運營之外,有一點就是要收集手機號碼,至于你說的收集之后沒有用,我只能說這點確實是愚見。
      以上,歡迎繼續探討

      來自廣東 回復
    2. 1、你是在筆試不是在做學校的作業,給的題目就是現實中常見的需求。PM已經說明了目標用戶群,你非把自以為合適的非目標用戶也加上,請問工作中怎么愉快的合作。這點就是考驗基本的需求分析(需求看似不合理的多了,各方面原因,比如就像沒和電信合作一樣簡單)
      2、你所謂的趣味性真的和適宜嗎,場景真實嗎。沒有定量的研究分析,單憑小組訪談式的可用性測試沒有說服力
      3、這點真不想多說,工作后就明白了
      4、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也不要總想著另辟捷徑。其實對于交互新人的筆試題并不難,能把基本的需求和流程梳理清楚,少犯錯就基本合格了。
      最后:說這么多并不想打擊你積極性,對于一個本科生來說敢于分析挺好的,祝早日脫離象牙塔,工作后變更強 ??

      來自浙江 回復
    3. 我承認你說的一切都非常有道理,而我所做的也只能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我認為的最好,謝謝你的意見和鼓勵

      來自廣東 回復
    4. 分析不錯,有自己的思考,值得肯定,不過現實工作沒那么復雜,簡單粗暴,直接明了最好,keep it simple & stupid (kiss原則),很快你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交互設計師

      來自浙江 回復
  8. 產品狗路過,看到這么一個為產品考慮的交互獅我很欣慰。。。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來來來,咱倆認識下

      來自廣東 回復
  9. 樓主用抽獎方式,是為了兼容電信用戶。如果不考慮電信用戶呢?其實就是banner-》活動頁-》領取-》填寫手機號-》成功。其實對這次活動交互來說,更期待的不是另辟奇徑,而是對于傳統流程的優化。希望可以看到~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謝謝提醒~~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0. 作者為了電信用戶也是操碎了心,個人覺得這里沒必要刻意照顧電信用戶,說明即可——交互設計師小小白,不知道說得對不對,但是不說,永遠不知道對不對。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不是照顧電信用戶喲,我是從產品方面考慮,希望可以獲取電信用戶的手機號碼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2. 如果幾個用戶一起的話,有兩三個電信的用戶都沒抽到,會不會引起用戶反感,獲取電信的用戶手機號碼可不可以在用戶驗證手機號碼后,提示用戶,本活動不支持電信用戶,可以邀請聯通和移動的朋友來領取~誠實一點,會不會讓用戶感覺很靠譜呢。。僅個人意見~~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3. 如果像你那樣輸入手機之后提示不支持電信用戶反而會被他們罵死的喲,因為你白白浪費了他們的時間精力。至少我的方案而言,他們還可能會歸結為自己運氣不好。至于你的“可以邀請聯通和移動的朋友來領取”,一般而言,分享最好的動機是利己喲,其次是利己之后的利他,單純的利他來講,動機不強。

      來自廣東 回復
  11. 分析思路很清晰,值得學習!

    回復
  12. 其中需求分析的思路很清晰,一下抓住了幾個需求的疑點,向樓主學習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哈哈

      回復
  13. 整體思路清晰,但是有幾個問題一、建議手機號綁定靠后放,用戶可先瀏覽活動頁面了解活動規則,然后激發用戶的參與欲望,進入頁面就填寫手機號是否太粗暴,流量的領取必然是跟手機號碼掛鉤的,先參與后綁定,中間有個沉沒成本 第二、電信用戶問題,100%不中獎這個設定很傻,單從一個活動看具有可行性,以APP長期運營看,這種設定會影客戶參與其他活動的積極性 第三 缺少流程,收藏頁的標簽是什么樣式,如果是用活動BNNER是否很怪?領取時建議加入分享流程 進入頁面》點擊領取》分享 增加用戶參與度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第一點,如果要激發,那么最好的就是領到流量之后再填手機號碼,但是電信用戶無法領取,這部分就會流失,所以才設計了這個流程;第二、第三點,可以先審題,這是一道筆試題,不是設計方案,筆試題是有設定的條件的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2. +1. 我本人就反感所有打著抽獎名號,強制綁定手機號的行為。
      第三點說的我贊同,不過應為中獎者于中獎界面處執行分享。中獎時不一定馬上能領取流量。真正領取時分享熱情降低,且活動不可能是長期活動,領取流量時分享無價值。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3. 其實這就是一個等價交換的事情,所有人都應該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第三點,審題啊大個,題目規定好分六個月送,每個月100M,總共600M,沒有多余的流量可以贈送了。你也不要跟我說重新劃分流量了,因為這一點題目已經限定死了。

      來自廣東 回復
    4. 點擊領取,也可以做成類似“好近”那種模式,只有分享后才能領取優惠。先領取,后分享&先分享、后領取,這兩種方式比較常見。不過不知道哪種方式更適合,一直沒有交互大神出來驗證一下,感覺對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5. 先領取,分享之后二次領取,這種方式是最好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4. 后面分析很不錯 ?? 消息提示和活動結束我沒有想到 受教!但是給的這道題目我確實沒看出是要通過抽獎…… ??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只是我選擇了抽獎的方式而已,題目沒有規定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5. 額。。。分析什么的都蠻好的。不過就是覺得,作為一個抽獎不確保能百分百中獎的,還需要驗證手機號,再對比一個百分百領取到的活動,再驗證手機號。你們會選擇哪一個呢。。。。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 對的,我也是這個考慮。文案就是“參與活動免費送600M流量”,顯而易見參與活動就能百分百領流量,這和抽獎完中獎才能領流量之間的差別很大,特別是對于電信用戶,這比一開始就告訴他不能參與活動更具欺騙性,體驗更不好。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2. 文案有一定的夸大成分是可以原諒的,設計不能一味講究體驗,還要講究效益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3. 用戶事先不知道的喲~~他們無法選擇~~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
  16. ~\(≧▽≦)/~吼厲害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