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用戶體驗,掌握這些要素就夠(一)

10 評論 20416 瀏覽 223 收藏 17 分鐘

我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平臺上,沒看到更全面概括原則與思想的文章,所以我想在這系統的說說??紤]到篇幅太長,用戶看的可能會比較費勁,所以我會分成幾篇文章來講。

有時我們在做用戶體驗或交互設計時,怎樣做到易用性?怎么才會讓用戶覺得這是好體驗?其實這個要遵循一些設計原則,懂些設計思想,然后將這些要素融入產品中,才能讓用戶感受到好的體驗。

個人理解的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他們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用戶體驗包含交互設計,而交互設計是用戶體驗的其中一塊重要內容。

設計不僅在產品中,它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接下來的內容里,會結合生活中的一些事,體驗別人的產品,以及個人設計過的產品,來說說我對用戶體驗的認識。

以下是,個人從事交互設計這么幾年,學習及感悟到的一些思想,或者說方法論吧。

主要更多的是交互設計層面的設計,如果之后有空,我也希望從情感角度來說說用戶體驗。廢話少說,看下圖

總圖

1.慣例

這詞意思簡單說就是,通常方法,習慣的做法。再深入點解釋就是,人大腦的神經元,對人的行為或思考,經過多次的連接之后,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連接模式,而且再次重復這段連接的時候,則幾乎不怎么需要大腦能量,換句話說,不用思考的輕松搞定。我們在使用產品時,大腦不需要重新學習,不需要去思考,上手直接就能使用的。

而那些不符合慣例的,我們就得重新學習,得思考,得記憶,就是為了我們的神經元能夠重新產生連接,然后固定下來形成習慣。這個過程相對辛苦的,如果是一個新的注冊頁面,意味著會流失一些新用戶。

2.標準化

簡單說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要是每個標準化,那很多東西會讓人痛苦不已,前兩天家里浴霸中間的燈泡不亮了,老婆催著我買燈泡,然后大晚上的,換了個衣服,來到我們小區門口的五金店,老板也不問型號,輕松的給了我一個燈泡。當時我問老板,燈泡的頭大小都一樣吧?老板輕松的回答:是的,頭大小都一樣的。

上面說的這個例子,試想,如果燈泡沒有標準化,每家做燈泡的工廠,頭大小都不一樣,沒有個標準,那我買之前得琢磨下,頭大大小型號,然后去了店里,老板在眾多型號中,可能還拿錯了。這時回到家里,老婆數落我一頓燈泡都買不好。然后我還得換上衣服重新跑一趟。但是這么一標準化之后,中間很多麻煩就可以直接省掉,效率也提高很多。

例如,下圖歸納的是目前大家用的比較多的導航,而且大家基本上在無意中,已經將這幾種導航方式標準化,因為確實為用戶帶來了方便、易用而且已經習慣。

標準化

3.文化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各個國家的文化也有獨特的地方,比如咱們中國對紅色是情有獨鐘。個人想到的是,為什么咱們互聯網金融產品里的顏色,很多是以紅色調為主,按國際上的比較共同認知來說,紅色是危險的、憤怒的、且具有警示意義。所以咱們在做設計按鈕的時候,把刪除這種需要警示的按鈕做成紅色,弦外之意是,請慎重點擊此按鈕。

可是在咱們國家,紅色用的是格外的多些。比如,在不少互聯網金融產品里,總能看見紅色調,包括紅色的文字、紅色的按鈕。里面是不是有這個原因?因為咱們中國獨特的文化,國旗、中國結、過年的紅對聯、紅燈籠、有喜事的放的爆竹也是紅的、新人結婚也是紅衣裳、等等。由此衍生出,股票的上漲顏色,因為咱們中國獨特的文化,已經把紅色賦予了更多的寓意,如下圖

文化

小米金融和余額寶

4.用戶心理模型

大家理解心理模型是指人們遵循生活中某些習慣或經驗,而建立的最有效的方法。

也就是要把體驗做好,就得符合用戶的習慣和經驗,這樣用戶就能夠很輕松舒服的使用咱們設計的產品。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單位組織去泰國旅游,到了當地,發現有一點讓自己比較難受,那就是泰國路上開車上路,都是靠左行駛,作為咱們已經習慣在右側行駛的人,當時坐大巴上,一轉彎,直接上左道,那可是一個擔心啊,這不是逆行嗎?第一反應是不是要撞上了。雖然我沒在那自己親自開車,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是自己開車,那不出事故才怪呢。后來聽我們的華人導游說,這邊很多美國人,經常開車出事故,死傷不少,這也驗證了剛才的說法。

所以我們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是,盡量按照用戶的心理模型來設計,按照他們的經驗和習慣來設計產品。從而避免了犯錯,讓用戶用的順手,不別扭,舒服。

5.減少操作(輸入文字、點擊)

這個其實不用多說,大家都比較明白。理由很簡單,移動端相對PC端的輸入,因為場景、鍵盤上、屏幕大小的不同,輸入相對比較費勁,為了用戶方便,盡量減少用戶的文字輸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省事點的操作。

6.圖形化

圖形對人來說更友好。畢竟最近幾年信息爆炸式增長,人大腦對文字類信息,已經讓我們大腦疲憊不堪。根據心理學研究,抽象的文字與圖片,大腦更歡迎圖片。畢竟,我們的世界主要還是以圖形化的內容為主,如山林、樹木、河流…,文字是最近幾千年才出現的,而圖形伴隨咱們人類時間更長久,自然也更習慣于圖形。基于人們大腦的思維習慣,更多的圖形表現,對用戶來說更加友好。

所以自己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是盡可能的加入圖形化元素,如下圖:

圖形化整體

上圖中,在左側嵌入圖形化的示意圖標,形象的表現,同時用圖形化券的形式,表現賠償內容和審核結果。盡量減少過多的文字表示。

7.映射

這是在《設計心理學》中諾曼博士,從數理理論中借來的一個詞,使用在咱們產品設計中,意識是:標示兩組事物要素之間的關系。一般遵守的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的習慣。按照他的理論是,映射分:空間映射、文化映射。

比如空間映射,咱們筆記本電腦的鼠標滾輪,當在瀏覽網頁時,按住滾輪往下滾的時候,我們的網頁,也是從上往下的過程。還有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區,當我們從左往右觸摸移動時,屏幕的光標也是從左側區域往右側移動的。

在互聯網產品中,這種映射關系也是十分豐富,比如“微信讀書”中,在手機上閱讀書籍時,看紙質的真實書籍,是往左一滑,跳到下一頁,而往右一滑則跳到上一頁。同樣也將這種關系映射到電子書中,如目前市場上的微信閱讀、京東閱讀、網易閱讀等都是按這種映射關系所設計。

如下圖目前市面上幾個產品的翻頁形式。

映射

下圖是自己參與做的一款產品,該產品是一款面對企業辦公的即時通訊軟件,里面也是充滿映射,將線下辦公的組織架構、話題討論、工作日程等,映射到此款產品中。

  1. 組織架構,按照現實工作中的架構,映射到產品軟件中,以部門為單位,如:線下的技術研發部,有多少人,誰是部門總責任人,誰是小組責任人,都在架構中相應的表現出來;
  2. 討論話題,工作中,有些問題需要討論,召集一幫同事找會議室討論,我們也將這種線下的工作方式,映射到軟件中。
  3. 在比較早的時間,沒有電子日程表,都是紙質的日程表,將日程中的代辦事件,記錄在相應日期內。而現在我們能將這種線下的行為和工具,映射到手機軟件中。

映射自己

8.熟悉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們對熟悉的人,一般都有幾分好感,會心里覺得比較踏實放心,同樣衍生到物體上,也是適用的,如,聯想的電腦、小區旁邊常去的一家菜館,一首老歌等。還有那些不熟的東西,如,我有時候去立水橋的家樂福,里面的廚具區,總會看到一些自己從來沒用過的東西,奇奇怪怪的造型,根本不知道這是干啥的,當時頭腦是一片迷茫,找不到熟悉的操作方法,就在想,這是干什么的呢?這東西該怎么用呢?不仔細看說明書,根本沒辦法。延伸到互聯網產品,更是沒有幾個人,會去看說明書,用戶根本不愿意動腦子,所以,在做設計的時候,盡量設計出用戶熟悉的內容,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無需思考就能操作的產品。

9.封閉式

說到這個詞,大家很容易想到,一個封閉的空間,或者武俠片里,張三豐閉關之類的畫面。把他運用到設計中,本質是不變的,就是將用戶的操作流程封閉起來,將用戶的注意力與操作過程,在沒有干擾、分心的前提下,順利的完成任務目標。特別是在一些關鍵任務的時候,封閉式使用的更多。如注冊賬號任務、購物付款任務、視頻對話任務等,此時盡量將各種無關完成任務的鏈接跳轉去掉。即使內部頁面有跳轉,也是為任務成功所服務的,最后還是得回到之前封閉的環節。咱們可以看看京東商城APP和淘寶APP的付款環節,都是按這種封閉式的思想所設計的。

以下是我之前設計的認證過程中的身份認證,考慮到用戶人認證過程,不希望被別的信息干擾,也希望用戶能快速的完成認證,所以把所有的干擾信息全部去掉,最后只剩下認證的流程,也就是咱們說的封閉式

封閉流程

需要封閉的功能,以封閉化設計,讓用戶更少干擾的情況下,更順利的完成任務

10.超預期

何為超預期,描述下就是,產品有關的使用體驗超過用戶預期。吳曉波說過,近幾年的現象級事件,就是雷軍做的小米公司。雷軍曾經作為我的領導,當年上下班有時也能在電梯里遇見。而且個人認為雷軍的小米公司,確實在超預期是做的很好的。所以下面會多舉些小米公司的例子。

1.當年,雷軍做小米的時候,做的相當保密,外界對小米要出品的手機之前沒什么了解,

比如小米的產品,大家都以為這種配置怎么也得賣到3500,可最后宣布的價格是1999,大大超過用戶預期的一種體驗。

2.2012前30萬購買手機的粉絲,獲得100元代金券,這確實大大超出了用戶預期,誰能想到買完手機已經幾個月了,小米公司還能記得我;

  • 粉絲們在論壇里的呼聲,被小米公司的所有人重視.包括產品經理,開發工程師以及雷軍本人。而且用最快的響應速度,將用戶想法以實際行動,落實到產品上,比如最近出的小米手環2,就是傾聽用戶覺得跑步時候,因為手環不帶屏幕,需要老拿著手機才能看到運動數據,心率、步數,不方便。然后迅速的出了小米手環2。
  • 對產品細節的極致追求。比如:小米手機鈴聲組件,當來電時聲音由小變大,到最后幾聲會是最大音量,當用戶拿起電話后會,鈴聲自動變小,以免用戶不方便接電話的時候,讓用戶煩惱。同樣也是超過用戶的預期。

等等,考慮到篇幅有限,所以在這不做深入分析,看能否在將來的時間,專門用一篇文章講超預期的體驗。

總結

其實前面4000字說了那么多,說的再復雜,再如何繁瑣,其實只要抓住簡單的這幾個要素:

1慣例 2標準化3文化 4用戶心理模型 5減少操作 6圖形化 7映射 8熟悉 9封閉式 10超預期。

問題就解決了,就這么簡單。

 

作者:張銘,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張銘。有空大家共同交流,謝謝。

本文由 @張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前四個說的不是一回事嗎?前七個大概總結一下是用得順手,用得簡單。

    來自廣東 回復
    1. 用戶心理模型確實包括慣例,在我公眾號:用戶體驗張銘 里,有篇更具體的文章專門寫這塊內容。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2. 很好的文章

    來自山東 回復
    1. 謝謝認可,沖這話,我繼續寫更多的文章。 ??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已經訂閱,期待你更精彩的內容

      回復
    3. 好的,會毫不保留的分享的,謝謝支持。

      回復
  3. 慣例、用戶心理模型、熟悉很類似,能細說嗎?

    回復
    1. 好的,可能說起來會是比較長的一篇文章,在這回復里放不下,也不適合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單獨寫這里篇文章,關注我公眾號,我之后會在公眾號里寫篇文章的。

      來自北京 回復
  4. 深入淺出。

    回復
    1. 十分感謝,謝謝你的鼓勵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