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揭露原型圖背后的黃金圈法則

0 評論 13767 瀏覽 77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讀:互聯網人有句調侃,產品經理不是在畫原型圖就是在畫原型圖的路上。而作為基礎功的原型圖,你知道它背后的黃金圈法則嗎?本文將從四個維度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西蒙·斯涅克在他的《從“為什么”開始》一書中提出了“黃金圈法則”的概念。他發現,人們一般向別人表達或者激勵時,常規路徑是:先現象,而后措施,最后是結果,這種路徑收效甚微。而真正能動人心的路徑應該是:先理念,而后措施,再到現象,最后是結果。

那么如何從激勵行動,轉化為我們所需的需求分析模型呢?

一、什么是黃金圈法則

將事物分為「Why-How-What」逐層深入,就是「黃金圈」法則。

而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網上各種版本都有,切入的角度不相同,講解的深度不同,下面我將以工作實際項目中的一個功能進行分析。

以幫助引導中心為例:將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1. Why的階段: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功能?受眾的群體是誰?為什么做出來會有回報(成效)?
  2. How的階段:通過Why的階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執行?用什么樣的方式?
  3. What的階段:具體的效果也就是原型圖。設計的輸出和驗證。

二、第一階段:Why

1. 設計目標

在開始設計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用戶的體驗流程是什么,碰到了什么障礙才會需要這個功能。在從大的方向上去考慮,我們是需要幫助新客戶玩轉我們平臺的配置,確保功能都正常使用。確??蛻裟芤砸环N“覺得簡單”的一種心態去完成流程一些列的配置(我們現在在做版本遷移,所以業務側都是明確的)。

在我們第一版內容時,「幫助引導中心」就以具備引導用戶進行配置,完成配置項的落地情況。但是,經過我們組內的討論,發現「幫助引導中心」還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新客戶完成配置時間過長,新客戶疑點較多,不知道具體配置頁面在哪等等。

2. 用戶需求

通過之前的數據收集和現場調研收集了一些信息,現總結如下:

3. 競品調研

詳細的體驗了一下競品,我發現該功能的使用,使用背景和受眾群體都有著極高的相似點。唯一的不同點,他們B端產品體積特別大,面向用戶是對外的。而我們體積適中,面向的用戶是我們自己的運營。

4. 基礎易用性測試

主要針對操作時長和理解度進行調研。最終得出5個改進的點:

5. 小結

也就是說,我們不斷的從用戶、從競品、從自身查找問題,找到關鍵點,為什么會需要這個功能、這個功能解決了用戶什么問題,以及真的是否能解決用戶痛點,會不會存在信息偏差。及時和團隊進行溝通也很重要!

三、第二階段:How

在這個階段其實很容易會被我們忽視,因為得到了用戶數據、競品分析的結果和自身產品的問題后,很容易就開始進入設計階段了。那么這一「How」的階段我們該怎么做呢?

1. 提取設計的關鍵詞

做這個功能前,其實我會有點納悶,引導這么簡單功能,還要怎么做?不就是引導鏈接加上彈窗說明解釋功能嗎。在我細想后,我忽略了一個維度,那就是整個產品的維度思考。我們的功能會越來越多,操作也會隨之變得更多,用戶的角色賬號也會越來越多,比如:A賬號下面有3個角色,1個覺得負責一個模塊,那么此時的功能應該怎么做?

那么我提取到的關鍵詞就是:邏輯串聯和友好性

只有滿足了,邏輯通暢、邏輯清晰,“指哪打哪”用戶才會愿意用,只有我們幫助到了每一位用戶角色和客戶,用戶才會喜歡用,我們的產品才能提高續費率。找準思路,哪怕一個不起眼的小功能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價值。

2. 流程圖

這一步,我覺得在座的小伙伴,也很少會去梳理。這一步是重中之重?;谠O計的關鍵詞,我們拓展出了如何做好這個需求,做了如何改這個需求(相當于自檢的過程)。

(脫敏后的流程圖,看個意思就行了)

3. 小結

在「How」的階段,更多的是總結因素,將原子組合成一個分子。這些方案可不是拍腦袋或者依靠經驗就能做好的,也有人肯定會依據工作經驗恰巧蒙中了,可是你的方案永遠只能停留當下,并不能夠提供創新和最優解決方案,尤其是在B端上。

四、第三階段:What

1)設計輸出

  • 交互原型圖:「交互原型圖」中又包含了產品目標、需求分析、設計目標的說明和功能注釋說明。
  • 視覺界面:視覺內容的呈現

2)設計驗證

這一部分,我真的是強推,它關系到設計的還原,是否真實有效,值得大家認真對待和挖掘。也是提高自己水平的一部分。至于有的同學看不上方法論,或者覺得方法論太空,那么為什么會有很多國外知名專家級大神,去寫方法的沉淀和如何運用的呢。

  1. 設計自查:不管交互還是視覺都需要,認真的嚴謹對待自己的輸出物,確保流程完成,細節完整。(可以來找我拿交互自查表)
  2. 專家測試:在產品體量較小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讓設計專家、交互專家、產品專家、資深用戶來體驗產品,提出改進意見。
  3. 可用性測試:方法有很多種。在這里我會推薦,在需求清晰的清晰的情況下去做定性分析,以及易用性。
  4. 灰度上線:先讓部分新/老用戶先開始測試,得到他們的數據反饋。
  5. 上線跟進:主要分析有沒有會不良影響,比如,有沒有干擾到老用戶的操作體驗

3)數據驗證

  • 收集滿意度的反饋:了解用戶所想,為下次功能設計時,提供數據的側面印證。(形成Excel表格)
  • 數據對比:主要數據有,對比舊版改進的數據比和操作停留時長占比等。

五、總結

從Why出發,以How來實現why,最終形成What。但是大家不要生搬硬套模型,得從工作中的實際場景出發。

如果Why和How梳理得清晰,那What圈層的做什么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讓大家對你的努力做出肯定,信任你的設計,信任你的分析,信任你的Why。

 

作者:交互思維鋪子;公眾號:交互思維鋪子

本文由 @交互思維鋪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