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請給互聯網用戶免于流量恐懼的自由

0 評論 1874 瀏覽 1 收藏 12 分鐘

羅斯福在1941年1月6日致國會的咨文中,宣布了“人類的四大基本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貧困的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在電信服務領域,讓用戶“免于流量恐懼的自由”是“免于恐懼的自由”的具體體現。

為什么要讓用戶”免于流量恐懼的自由“?我想可以從電信運營商的核心資源價值問題、不斷受到指責的壟斷罪名問題、互聯網行業競爭問題、體制機制問題、產業鏈發展模式改變問題幾個方面來闡述。

1、核心資源價值問題

對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來說,大體定位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更細的闡述如中國電信的新三者: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與應用的參與者)。

從這些描述來看,定位是清晰的。但是,最核心的還是管道,管道的價值是運營商的基本價值,也是運營商現在最不甘心做的角色。因而,無論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還是中國電信,都想盡各種辦法往平臺、往應用上去努力。而把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忽略了,不說是舍本逐末,但至少是放棄了自己最專長的東西。

實際上,無論是3G時代還是即將到來的4G時代,隨著移動終端的滲透率不斷提高,移動場景的使用頻率和時長不斷增加,流量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就像石油天然氣企業一樣,管道修的越長,石油和天然氣的稀缺匱乏就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當3G牌照發放后,才會有按時長、按流量還是包月等不同模式的爭論,才會有各種復雜的流量套餐包出來。

用戶使用的時候,就猶如當年手機剛剛開始時按分鐘計算時的緊張,小心翼翼的卡著流量套餐去使用。也才有了對流量清零不累計的新爭議。這都是源于對流量的恐懼,進而直接影響到了用戶的應用體驗。在拉動用戶流量上投入很大的營銷資源,但效果卻很差。

2、盡管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已經比較激烈,但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對電信壟斷的指責

達沃斯2013年論壇上,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正茂和北大教授張維迎關于電信是否壟斷的爭論又一次開啟。作為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取得的壟斷優勢和通過市場競爭獲得壟斷優勢是不可等同的。因此,廣大用戶并不會去指責騰訊的微信是壟斷,只會更多指責電信運營商壟斷。

運營商要想免于這種指責,就需要轉換思路。將其服務最大限度最低成本的提供給廣大公眾用戶,使公眾免于流量恐懼。再通過流量后向方式去解決流量價值變現問題。

公眾用戶在無流量恐懼的前提下,才可能更頻繁更多時間去使用各種應用和內容服務,尤其是那些符合7宗罪特性的應用和服務,用戶會沉迷,會消費更多。運營商通過這種轉換獲得更多的流量價值變現。說的直白點,就是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行業的佼佼者聯合起來,忽悠用戶更多的消費。而后再”分贓“,蛋糕大了自然更好分。正所謂,精打細算數小錢,不如粗心大意量黃金。

3、互聯網行業競爭問題

俗話說“光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電信運營商對待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的態度就是如此,看著那些互聯網巨頭們風光,就恨不得自己也能把各種好的盈利模式全做一遍。中國移動的各個基地是這樣,后來者電信也是如此。

但是,從互聯網業務的特點來看,其中一些還真不是電信運營商能做得好的。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基因問題。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而且市場變化快,以電信運營商的體制機制(后面會講到體制機制的缺陷),根本無法做好具體的應用。因此,以自己最具競爭力的管道和流量為基礎,抓住第一入口整合應用才是最根本。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企業最看重的也就是運營商這些資源。

4、體制機制問題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甚廣的運營商做互聯網產品的十種死法(部門內斗死、定制機預裝死、因KPI死、被競爭產品嚇死、因信息安全死、投訴死、躺著中槍死、自主創新死、被棒殺死和被領導重視死),有很多死法其實不是運營商企業也多存在,但這些死法其實歸結起來都體現在運營商的體制機制缺陷方面,即基因決定了電信運營商在具體的互聯網業務領域缺乏能力。這表現在:

(1)管理體制和決策模式缺陷。現有互聯網業務與通信主業共享一套管理體制,互聯網業務單元往往是在通信主業下設立互聯網業務部門或者業務基地,如中國移動的互聯網業務基地、電商業務基地,中國電信的八大業務基地等均是如此。這使得無法適應互聯網業務快節奏的生產運營需求。

此外,遵循央企“三重一大”的決策制度,慎重決策的思維與互聯網業務的快速響應出現嚴重沖突,甚至有些流程和內控進一步延伸到已較為獨立市場化的專業子公司層面;

(2)資源配置的靈活性缺陷。包括財務、人力資源等,都是基于已產生效益或者預期直接收益決定資源投放規模和速度?;ヂ摼W商業模式多以后向為主,甚至部分業務的成長緣于其潛在收益和市場估值。因此在運營商原有體制下,對于互聯網業務的資源很難配置充足并有效支撐業務快速發展。如,中國移動Fetion、Jego產品;

(3)資本運營機制靈活性?;ヂ摼W企業往往通過投資入股、收購領先者等資本運作方式來贏得市場地位(并購-出售-并購)。運營商基于通信主業的資源配置模式慣性以及國資委等監管部門的審慎經營要求,這條路很難。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的收購行為。中國移動入股鳳凰網、浦發銀行和科大訊飛等做了一定嘗試,效果也還難講;

(4)考核激勵機制:互聯網行業考核主要關注長期發展潛力或對市場估值預期,如注冊用戶數、用戶訪問量等,激勵模式多元化,激勵力度較大,除基于績效的收入之外,期權、配股、分紅等手段被廣泛采用,資本收益更是其激勵團隊或核心人才的關鍵手段。因此,這些問題決定了電信運營商專注于管道的智能化,通過管道承載的流量資源去換取更多的應用合作,這比總是在哪里擔心OTT要好的多。

5、產業鏈發展模式改變問題

電信運營商總還有一個偉大的夢想,總是希望有一個能夠對產業鏈發生深刻變化的業務出現。這個有沒有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其實還是基于電信運營商最基礎的資源優勢來看。我們講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共享,傳統電信網要互聯網化就要按照互聯網的精神去開做。

互聯網以免費模式為主,這個基本的習慣很難改變。用戶的免費是有代價的,每一次免費享受服務的同時是把自己的使用行為、習慣、偏好等各種數據都交給了提供者,提供者基于這個產生收益。

因此,運營商也有必要循著這樣的路徑去規劃流量經營的業務。前向看起來是為用戶提供免費的,但后向向企業獲取收益。這個入口或者說平臺的掌控可以產生很強的產業鏈整合效應。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運營商要炒好流量經營這盤菜,主要還應該放在后向方面。

有人說應用為王,有人說內容為王,也有人說硬件為王。不管什么為王,但有一定是明確的,渠道為王,或者說渠道才是王中王。誰掌控了渠道,誰就掌控了最大的發言權。前不久,有個朋友參加屈臣氏年度供應商頒獎大會,關于會議的情況讓我印象深刻。按照一般會議的情況,你主辦一個會議,是需要出一大筆預算來來執行的。但是屈臣氏的這個會議不是,我開會,你派人來,需要按人頭收取參會會費,差旅和住宿自行安排解決。晚會現場的紀念品和獎品全是各供應商”友情“贊助,各種日用品、化妝品、護膚品組成一個大禮包。而且還不是你想贊助就給你贊助的。這樣的晚會讓人看得十分霸氣。這正是因為掌控了渠道了,掌控了與用戶的第一接觸點。

因此,作為電信運營商而言,不管是這個平臺,還是那個平臺。以自身管道和流量為基礎構建的渠道平臺才是最有效最有殺傷力的。可以以此構建自己的帳號會員體系,而后疊加各種特權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特權,以免費流量為抓住。這樣,應用層面,看行業腥風血雨,我自穩坐釣魚臺。當然,如果哪天這個管道也對其他資本開放,那整個前提就全部崩潰。來源于虎嗅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