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的前世今生:了解其產生與發展
讀史使人明智,這幾乎可以說是真理??梢詮臍v史中洞悉事物發展的本質。幫助我們更好的活在現在和將來。回顧交互設計的歷史,了解交互設計的產生與發展,讓自己在交互設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上個世紀40年代,為了計算彈道軌跡,美國軍方委托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超級計算機。同時參與原子彈研究的馮諾依曼(吊炸天的一個人:計算機之父)也碰到了大量運算的問題,便參與了超級計算機的研制。
1946年這臺超級計算機(ENIAC)問世,這是劃時代的成就,表明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ENIAC雖然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對于當時來說),但操作復雜,使用的成本依然很高。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美國人開始思考如何減輕人在操作計算機時的疲勞感,并發表了第一篇關于人機交互的文章。從此人機交互進入人們的視野。研究人機交互的目的是使人和計算機的溝通更直接更自然更舒適。
七十年代,隨著個人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而非專業計算機人士。如何站在普通消費者的視角去設計人機交流界面被提上日程,比爾·莫格里奇在七十年代后期提出了交互設計的概念,此后交互設計作為新興學科在美國開花結果。交互設計是定義、設計人造物的行為的設計領域,這里的人造物包括各種生活用品、工業產品和各種軟硬件,現在主要應用于互聯網產品領域。也就是這幾年國內很火的交互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
交互設計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命令行界面(CLI)
如果你現在打開電腦,出現了下面這樣的畫面,你一定覺得絕逼是電腦壞了。但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們打開電腦之后的界面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人機交互的第一個階段:命令行界面。這個階段唯一的交互設備是從打字機演化而來的鍵盤,相對電腦執行操作,只有輸入相應的命令,電腦根據接收到的命令反饋結果到顯示器,完成交互過程。
CLI最大的弊端就是需要用戶記住各類命令行,增加了用戶的記憶負擔,要知道人類創造工具可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懶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CLI的交互形式逐漸退出了主流,GUI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要注意的時CLI并沒有完全消亡,它在小眾領域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最典型的就是程序員寫代碼的過程,便是使用命令行界面和電腦交互。
CLI界面
第二階段:圖形用戶界面(GUI)
1979年喬布斯參觀Xerox(施樂公司)的Alto電腦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件,喬幫主被其深深吸引,意識到這才是人機交互的未來。施樂公司的Alto電腦將鼠標作為指點輸入設備,操作系統使用的是圖形用戶界面。回到蘋果后,喬幫主招兵買馬(其實就是挖施樂的墻角,哈~),并于1983年推出帶有鼠標的LISA電腦,第二年推出升級產品Macintosh,這兩款電腦可以說是電腦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將新的交互設備鼠標和圖形用戶界面帶到了普通消費者的面前。
CLI階段電腦還只是在小眾領域使用,LISA及Macintosh之后,電腦慢慢進入了大眾的消費市場,GUI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mac電腦的GUI界面
第三階段:自然用戶界面(NUI)
不管是CLI還是GUI都要求用戶必須學習軟件開發者預先設置好的操作(GUI比CLI的學習成本更低),而NUI只需要用戶用最自然的方式(語音、面部表情、動作手勢、移動身體、旋轉頭部…)和計算機交流,從而擺脫鍵盤、鼠標。
目前我用的最多的NUI的交互形式是蘋果的Siri,通過“嘿,Siri”喚醒她,然后可以用語音交流,完成諸如:向張三發送今晚八點一起吃飯的短信;今天天氣如何;打開WiFi;設置鬧鐘……如果想進一步操作還是得回到觸摸手勢。但我相信將來的某一天人和機器的溝通效率會達到人和人交流的效率甚至是超過。
2015年,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語音交互、動作識別、深度學習等概念飛入尋常百姓家,Google Cardboard、Gear VR、微軟HoloLens、Impression Pi等產品點繞了消費者的熱情。國內廠商也不甘示弱,暴風已經推出魔晶5代,科大訊飛聯手京東推出叮咚音響(主打語音交互),出門問問推出穿戴式手表,諾亦騰的動作捕捉技術正被應用到電影、體育訓練、虛擬現實、醫療診斷等領域,樂視的VR頭盔也已經開賣。
《鋼鐵俠》電影中的AI界面
目前大多數交互設計還是處于GUI階段,包括App、Web網站、Wap網站、微信內嵌的H5頁面、今天微信剛開始公測的“小程序”等等。了解了這些交互設計歷史之后,你有沒有更好的理解交互設計,你對交互設計的未來又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和我交流。
作者:鄒志楠,個人公眾號:UE修養,一枚交互設計師
本文由 @鄒志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16年,siri很獨特,現在,小米的小愛同學體驗更佳
了解一下,挺好,感謝分享
我要吃飯,不用說什么外面就到我面前
nui對殘疾人幫助會很大
下一站的交互何去何從?會是對VR上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