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的五要素:用戶、行為、目標、場景、媒介
在公眾號里經常收到朋友的留言,到底什么是交互設計師?交互設計師具體是干什么的?為什么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沒有交互設計師這個崗位?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把交互的本質說清道明。
互聯網產品與需求
早晨迎著第一縷陽光醒來, ?身體下是依依不舍的床,身邊是朝夕相處的手機。起床后,用電動牙刷刷牙,潔面儀洗臉。之后用熱水器燒水,用杯子喝水。穿好衣服,打開滴滴叫車去公司。到公司后打開電腦,用瀏覽器登錄網頁查看郵件,之后登錄釘釘,打開Axure開始工作。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和外在的事物接觸,生活離不開它們,像床、手機、牙刷、滴滴軟件、網頁、釘釘、Axure,這些東西被稱為產品,產品是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物體或無形的載體。
上面的例子中,滴滴軟件、網頁、釘釘、Axure是用互聯網技術而設計并開發出來的產品,這些產品被稱為互聯網產品?;ヂ摼W產品,突破了原子世界的束縛,讓人們能用比特世界的產品來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
互聯網產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包括:智能手機、電腦、互聯網電視、VR設備、AR設備…,硬件是有形的物體,都具備連接到互聯網的功能。軟件包括:操作系統、PC客戶端、APP、web網站、WAP網站等等。用戶平時接觸最多的便是手機的各類APP。交互設計就是設計互聯網產品中的軟件部分。
交互只是整個商業閉環中的一環
發現需求(用戶痛點),需求的真實性和普遍性得到確認之后,便可以成立公司,設計和開發出產品來解決用戶的需求,從而實現公司目標(直白點就是掙錢)。互聯網公司所做的事可以簡化為下列公式:
走馬圈地,讓產品擁有大量的用戶,形成龐大的流量。之后想辦法將流量轉化,形成成交額(GMV)或者其他變現形式,公司從而獲得收益。這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如果獲取海量的用戶?二是怎樣提高轉化率?
產品的用戶體驗、運營的策略、競品的情況、公司的管理、資本的運作…都會影響到流量和轉化率。而用戶體驗又由交互、視覺、技術等共同影響,所以交互設計(提高用戶體驗,讓產品更好用)是為了增加產品流量和提高轉化率,最終目的是幫助公司掙錢。
經常把用戶放在嘴邊沒錯,因為只有很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用戶才愿意用你的產品,從而就有機會實現公司目標。但是一定要明白交互設計只是實現公司目標的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當用戶需求與公司目標相違背時,要做好取舍,從多個維度思考問題,尤其是從商業和業務的角度來思考交互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從用戶的角度。
交互設計的五要素
交互設計,既然是一種設計,難免會和其他設計相比較,平面設計、建筑設計、工業設計等等。交互設計和其他設計都是一種有目的和計劃的創作行為,但是它們所設計的對象卻截然不同。其他設計的對象是信息,是材質,是空間。而交互設計的對象是行為。
想象一下你是怎么利用淘寶購買衣服的?先注冊登錄APP——找到搜索框進行搜索——瀏覽搜索結果——點擊詳情——立即購物(不滿意則返回繼續篩選)——填寫收貨信息——付款——等待收貨——確認收貨——評價——完成。利用互聯產品滿足一個需求,是需要通過一步步的行為(點擊、滑動、輸入等),而交互設計師則負責設計這些行為,讓用戶知道自己在哪,能去哪,怎么去。
辛向陽教授將人與系統交互的過程分解為了五個要素,分別為:用戶、行為、目標、場景、媒介(peopl、actions、means、purpose、contexts)。在上個購物的例子中,用戶是需要買衣服的人,他的目標是買衣服,行為則是一次次輸入、瀏覽、滑動、點擊等,媒介則是淘寶APP,場景會根據用戶所處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用戶:
產品立項后,確定產品定位,去了解用戶,互聯網產品可能存在很多種用戶,一定要以目標用戶的研究為主,網易云音樂的用戶可能有學生、工人、音樂發燒友…但是它的目標用戶是白領(猜測)。從不同渠道去收集目標用戶的需求、篩選需求、確定需求優先級,確保需求是真實的。
Allan Cooper在書中講了三個模型,心理模型、表現模型、實現模型,心理模型是用戶對產品的預期,表現模型是產品被設計成的樣子,實現模型是開發產品所使用的技術手段。用戶并不關心實現模型,只關心表現模型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心理模型。只有站在用戶的立場去思考,讓產品的表現模型更貼近用戶的心理模型,用戶就愿意使用。另外,建立角色模型也有助于了解和梳理用戶信息。
行為&目標:
使用產品時,不同用戶可能有不同目標,一個用戶也有可能有多個目標。研究用戶的目標是為了確定需求、清楚產品要滿足用戶多少個目標。交互設計師再根據不同的目標去設計相應的行為路徑。錯誤的目標,繁瑣的行為路徑,都會導致用戶放棄產品。
按照用戶不同的目標,行為路徑可以分為:隨機式、往復式、漸進式。
當用戶沒有明確目標時,行為則比較隨機,用戶會在APP里不斷的跳轉,例如:沒有明確購物需求時逛淘寶;隨機的查看新聞內容。
當用戶有個模糊的目標時,則會往復的對比內容,從而確定自己的目標,并完成目標,例如:當我要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瀏覽關于交互設計方法論的文章時,就會進行搜索,并在搜索列表和文章詳情間來回切換,直到找到想要的交互方法論的信息。
當用戶具有明確目標時,行為路徑就會較明確,一步步推進。例如北京霧霾很嚴重,想在京東買個3M的口罩,用戶路徑為:搜索3M口罩——瀏覽搜索結果列表———進去商品詳情———填寫信息——等到收貨——給予評價。
首先要明確用戶的目標,根據不同目標確定行為路徑是隨機、往復還是漸進,針對不同的行為類型進行相應的交互設計。
媒介:
媒介可以理解為產品形態,產品是用APP、網頁、公眾號、微信小程序、H5宣傳頁…還是其他形式,這屬于媒介?;ヂ摼W產品常見的媒介是APP,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寫文章是個需求,但是就沒有必要專門成立個公司做個APP,只需要在微信建立一個公眾號發表文章,這里微信公眾號就是媒介。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點,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業務類型來選擇適當的媒介,同時應該考慮到性價比。
場景:
場景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前到來,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場景變得更為復雜,可能在嘈雜的地鐵里,也可能站在路邊、躺在床上等等。
大家熟悉的打車軟件,一般都會有兩個APP,一個乘客端、一個司機端,司機端的用戶是正在開車的司機,而司機為了安全一般會把手機固定在車載架上,這個場景就是司機端APP所處的主要場景,那么設計APP時就要考慮到車內光線問題、司機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問題。
最后總結一下,文章講了這么幾個部分內容:
- 互聯網產品和需求,交互設計是針對互聯網產品的;
- 除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思考交互,還要從公司商業目的的角度去思考;
- 交互設計的對象是行為;
- 交互設計包含五個要素:用戶、行為、目標、場景、媒介。
本文由 @鄒志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一開始以為是官方的文檔,結果看著看著發現很多細節的錯誤,仔細一看原來是個人寫的。所以特地綁定一個賬號進來評論。
用戶、行為、目標、場景、媒介這五個要素,并不是那個辛向陽提出的。最早是由Bill.Moggridge比爾莫格里奇在他的《Designing Interactions》(交互設計)這本書中提出。
她的目標怎么能是買衣服呢? 她的任務是買衣服,她的目標可能是為了保暖或者為了參加舞會等等
目標其實和任務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他的目標是買衣服的話,里面的任務可能就是看標簽,試穿衣服等行為了。
這里是看具體需求的顆粒度,通過顆粒度能不不停地劃分五要素。顆粒度越細,做出來的需求越符合邏輯。
女人買衣服不需要目標,想剁就剁??
目標是高一層級的手段。我現在在看這篇文章,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工作,是為了掙更多的錢;掙更多的錢,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上班。
學習了
講的都是什么???